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编制说明

《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编制说明

附件三:《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编制组二○一○年四月目录1 项目背景 (1)1.1 任务来源 (1)1.2 生物多样性保护标准体系 (1)1.3工作过程 (1)2 国内外生物多样性评价概况 (1)2.1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 (1)2.2生物多样性评价试点工作 (2)3 标准制订的必要性分析 (2)3.1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3.2 生物多样性评价是保护与管理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 (3)3.3 开展生物多样性评价的可行性 (4)3.4 国家相关文件要求 (4)4 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4)4.1标准适用范围 (4)4.2 标准的主要内容 (5)5 主要技术要点说明 (5)5.1本标准的目标 (5)5.2评价范围和评价对象 (5)5.3评价指标 (5)5.4指标权重 (6)5.5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方法 (6)5.6生物多样性状况的分级 (6)6 主要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相关标准研究 (6)7 对实施本标准的建议 (6)8 参考文献 (6)《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编制说明1 项目背景1.1 任务来源为规范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掌握并了解全国和各地生物多样性的现状、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明确全国和各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与方向,整体上提高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管理能力,2008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以《关于开展2008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08〕44号)下达了制定《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的任务,项目统一编号为814,项目承担单位为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1.2 生物多样性保护标准体系本标准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标准,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多样性保护标准体系涉及物种分类、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价、监测、保护、利用等。

本标准规定了生物多样性评价的指标及其权重、数据采集和处理、计算方法、等级划分等内容。

1.3工作过程项目承担单位完成了“十五”国家科技支持课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管理技术研究”,建立了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并在云南和四川两省开展示范研究。

2007年,环境保护部正式启动了全国性的生物多样性评价试点工作,该项目以县级行政区域为评价单元,以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为评价对象,以物种丰富度、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植被垂直层谱完整性、物种特有性、外来物种入侵度和物种受威胁程度等为评价指标,旨在掌握和了解全国及各省生物多样性现状、变化趋势和威胁因素,推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的“常态化”,切实提高我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能力。

试点工作首先在云南、广西和江西三个省(自治区)开展,基本工作周期为一年。

2008年将试点扩大到北京、江苏、山东、湖南、青海五省(市)。

2009年又将山西、安徽、湖北、四川、重庆、贵州、海南、新疆八省(市、自治区)纳入试点范围。

这些工作为本标准的制定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项目承担单位在接到标准制定任务后,迅速成立了标准编制组。

编制组调研并系统分析了美国、加拿大、欧盟、相关国际公约、国际非政府组织以及国内有关研究机构在生物多样性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案例,于2008年9月形成了《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草案)及编制说明。

2008年12月23日,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召开了本标准的开题论证会,对本标准的定位、适用范围、主要内容进行了讨论。

2009年3月17日和6月4日环保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分别在北京、南京召开了生物多样性评价试点工作研讨会,对本标准草案进行了研讨。

根据各省试点情况和研讨会的意见,编制组对标准草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形成了目前的征求意见稿。

2 国内外生物多样性评价概况国内外在生物多样性评价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富成果,为制定本标准提供了借鉴。

2.1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指标体系是表达生物多样性评价现状与保护效果的一种交流工具。

单位面积上物种丰富度的区域变化是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分布格局。

由于数据资源的限制,人们不得不采用指示物种(类群)来代表一个地区的所有物种资源。

但人们对采用什么样的指示物种(类群)及不同生物类群间分布格局的一致程度仍存在较大的争议。

近年来,《Nature》《Science》等世界知名刊物多次发表全球和区域层次生物多样性评价的方法与进展。

目前已在全球尺度和多个区域研究了不同生物类群间物种多样性的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发现各生物类群间物种丰富度呈正相关关系,并能用一些指示物种的物种多样性代表其他生物类群的物种多样性。

这种正相关关系往往在大尺度上成立,而在较小尺度上这种相关性较弱或是变成负相关关系。

国际社会针对2010年生物多样性目标,正在制定相关评估指标。

2004年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七次缔约方大会初步确定了8个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

2004年欧盟首次确定了一套由15个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 其中5个现状指标、1个持续利用指标、3个威胁指标、3个生态系统完整性指标、1个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指标、1个技术转让指标、1个公众意识指标。

2006年英国的英格兰提出了一套由8个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并评价了2003年和2006年的生物多样性状况。

2005年1月,欧洲环境局启动了“整合欧洲2010年生物多样性指标”的泛欧洲合作项目,旨在国家、泛欧洲、全球水平上建立尽量一致的指标,评价2010年目标的实施进展;2007年,欧洲环境局正式确定了26个主要指标。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也开始研究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

马克平(1994)论述了生物多样性测度指标, 张峥等(1999)提出了湿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曾志新等(1999)初步研究了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

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根据科学性、代表性和实用性的原则, 提出了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的5个指标,即物种丰富度、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植被垂直层谱的完整性、物种特有性、外来物种入侵度,确立了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方法;并以全国31省(市、区)为单元, 开展了全国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

2.2生物多样性评价试点工作2007年,环境保护部正式启动了全国性的生物多样性评价试点工作,列入第一批试点的省份有云南、广西和江西;2008年将试点扩大到北京、江苏、山东、湖南、青海五省(市);2009年又将山西、安徽、湖北、四川、重庆、贵州、海南、新疆八省(市、自治区)纳入试点范围。

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制定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与有关专家合作编制了中国维管束植物名录和高等动物名录,其中鱼类名录来源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张春光研究员,两栖类和爬行类名录来源于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王跃招研究员,鸟类名录来源于郑光美《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2005)并经南京师范大学孙红英教授校对,哺乳类名录来源于王应祥《中国哺乳动物物种和亚种分类名录与分布大全》(2003)和《中国哺乳动物彩色图鉴》(2007)并经南京师范大学周开亚教授校对,植物名录来源于“中国植物名称数据库”(China Plant Catalogue,CNPC)(联系人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覃海宁研究员);研制了生物物种资源数据采集软件,为各试点省份安装了数据采集软件,实现了物种数据本地采集、编辑、分析并远程传送的功能。

3 标准制订的必要性分析3.1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基因,各物种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

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即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有高等植物34291种,脊椎动物6588种。

中国又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各地自然条件和耕种制度千差万别,在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作用下,形成了异常丰富的生物遗传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农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数千种,主要栽培植物有600多种;经济树种达1000种以上;家养动物有576个品种。

生物多样性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丰富的优良基因可以给一个国家带来财富,给人类带来文明。

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间接和潜在等多方面的价值,在提供食物、工业原料、医药等来源,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净化环境、改良土壤、控制病虫害、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促进生物进化和自然演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植物新品种层出不穷,粮食亩产屡创新高,从1949年每公顷1050公斤提高到2005年的4642公斤,增加了3.4倍,这正是得益于生物多样性的贡献。

我国作为世界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品产量连续十余年居世界首位,基本得益于我国丰富的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和对它的开发利用。

近代遗传工程的突起,更昭示了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但是, 作为人类生存基础的生物多样性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200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表明, 三分之一的两栖类动物、二分之一以上的龟类、八分之一的鸟类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正在面临生存威胁。

目前, 全球15,000多个物种正在消失(IUCN, 2004)。

自2000年以来全球原始森林面积每年减少约600万公顷; 过去20年中约有35%的红树林已消失; 在1970–2000年间, 内陆水域物种数下降了约50%, 而海洋和陆栖物种数下降了约30%。

总之, 面临灭绝危险的物种越来越多, 在过去20年中所有鸟类生物群落均出现了退化现象, 两栖类和哺乳动物等类群可能比鸟类退化更严重; 在高等生物类群中, 约有12–52%的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由于生境的丧失、不合理利用与过度开发、外来物种入侵、气候变化等原因,我国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一些特有动植物和重要经济动植物的原有分布生境迅速萎缩,有的甚至彻底消失。

据《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估计,脊椎动物受威胁的比例为35.92%,近危的比例为8.47%;裸子植物分别为69.91%和21.23%;被子植物分别为86.63%和7.22%。

因此, 加强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已显得十分紧迫。

3.2 生物多样性评价是保护与管理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生物多样性评价是客观了解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科学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

通过评价,不仅可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与演变过程,而且可以识别主要威胁因素,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随着全球范围对人类活动引起的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广泛认识,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深入人心。

一些国家公约,例如《生物多样性公约》和《二十一世纪议程》,都要求缔约国对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和评价。

鉴于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其丧失的严峻局面,2002年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六次缔约方大会确立了2010年生物多样性目标,即到2010年大幅度降低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速度,以此作为对减轻全球贫困和人类福利的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