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教材——古诗《所见》
教材分析:
《所见》是人教版教材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童趣: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他听到书上蝉儿地叫声,就想要捕捉书上鸣叫的知了,于是他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

这首诗写出了“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学习这首古诗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在演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闭、立”两个字。

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图文结合,了解词语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反复朗读中感受牧童的机灵、可爱,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才展示,激趣导入
1、谈话:孩子们,过去我们学了很多的古诗,谁能选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
诗背给大家听?(师点评:背的太好了,简直就是一位小诗人)
2、引入:今天,也有一位诗人来到我们的课堂,他叫“袁枚”(板书),
是古代清朝的大诗人。

他呀,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呢,他到一片小树林散步,不觉间被一幅有趣的画面深深吸引住了。

于是,他把自己所看见的写成了一首诗,诗名就叫《所见》。

(板书课题,学生空写)
➢谁理解这两个字?(指名拼读,并采访理解过程)
➢“所见”什么意思?(“所见”就是作者所看见的)
3、师:作者到底看见了什么画面,你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图片:你能用几
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人袁枚看到的和你们所说的一样吗?轻轻打到课本59页,听老师读这
首诗。

(学生一边听一边注意生字的读音)
2、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板书:牧童、黄牛、林樾、鸣蝉)
3、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

现在,大家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
把不理解的字画下来,利用拼音多读几遍。

4、指两名学生试读古诗。

师:离开古诗,生字宝宝的名字你还能叫出来吗?(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男、女生比赛拼读。

师:摘掉生字宝宝的帽子(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你还理解他吗?
学生记字形,交流识字方法。

【学生反馈】——“摘苹果”游戏(课件出示含以上生字的苹果树) 所:“听”换偏旁得“所”。

(你在哪儿见过这个字?引导组词)
牧:“放”换偏旁得“牧”。

组词:放牧、牧童。

闭:门+才,做动作组词:闭眼、闭嘴、闭口。

立:引导学生做动作立正、起立,从而发现象形之妙。

蝉:虫+单,蝉。

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

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热呀,热呀!”。

捕:是一个动作,用手“捕”。

组词捕捉、捕鱼。

5、指导书写“闭、立”
1)学生认读、组词。

2)分析结构和字形。

3)师范写,生空写。

4)学生描红、临写,练习。

6、现在,调皮的生字宝宝回家了,我们还理解他们吗? (齐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过渡:古诗要读好,不但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读出节奏来。

请听老师读,听听老师在哪个地方做了停顿,用笔划下来。

1、学生对照课件边听边划节奏。

2、根据节奏再次练习朗读。

3、分组比赛读,并采访新感受。

四、创设意境,读出诗情。

1、学习第一、二句。

课件出示画面(播放音乐)
师:(动情地)你们看,小牧童骑着一头老黄牛慢悠悠地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
课件出示“牧童骑黄牛”(齐读--分析---再读)
师:(继续动情地)他边走边欣赏路边的风景:草儿绿,花儿香,蝶儿飞…太美了!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传遍了密密的小树林。

课件出示“歌声振林樾”
想一想:小牧童此刻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开心)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读看(自由读——展示读)
【表演读】:那小牧童是怎样骑黄牛的?你想骑吗?带上动作我们再读读这两行诗,看看是什么感觉?(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
2、学习第三、四句。

师:(停止笛子曲)“嘘!咦?歌声怎么停了?小牧童刚才还唱得津津有味呢,怎么回事?”
老师来采访一下:小牧童,你刚才唱的那么高兴,怎么突然不唱了?
(生:我发现了一只蝉,怕我的歌声吓跑了它。


师:哦,原来你被蝉吸引住了。

怪不得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树上看。

我再来问问:小牧童,你看着那树上的蝉,想干什么呀?
(生:我想捉住那只蝉。


师:诗中的小牧童心里也是这样想的,这就是
——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学生齐读)
师:哎呀,你们太大声了,会把蝉吓跑的(指导学生“悄悄”读)。

师:是啊,小牧童很想捉到蝉!所以他立即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课件出示:忽然闭口立(指名读)
师:你的歌声停的太慢了,会被蝉发现的。

(指导“忽然”一词的读法)回顾全诗,学生带动作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感情升华,背诵古诗。

师:多可爱的小牧童呀!多机灵的小牧童呀!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天真可爱的小牧童吧!(生放声背诵)
检查背诵情况:单独背,男女生比赛背。

六、拓展想象、续编故事。

猜一猜:小牧童捉到蝉了吗?是怎么捉住这只蝉的?[课后交流]
七、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所见
(袁枚)
牧童黄牛
林樾鸣蝉
八、课后反思:
《所见》这首诗非常的富有情趣,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

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

可牧童的生活距学生很遥远,如何在教学中协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我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使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

本节课的教学,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在《快乐的小牧童》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让学生扮演小牧童,去捉蝉,体会那种妙趣……于是,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

在这个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

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

真正达到了物我一体的效果。

当然,本节课也有一些遗憾:因为一年级学生对古诗的接触学习尚处在启蒙阶段,为了不做过高要求,部分学生对“振林樾”和“意欲”理解不到位,应该在课堂上采用一些方法增强巩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