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请书范本(20210217123542)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请书范本(20210217123542)

A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申请评审书项目类别:规划基金学科门类:管理学课题名称:股份制分配缺陷视阙下的我国企业制度创新研究项目负责人:郑玉刚所在学校:(盖章)宜春学院学校代码:10417申请日期:2007 年7 月12 日教育部社科司制2007 年 6 月项目承诺书1、本表填写的各项内容属实,没有知识产权争议。

2、如获准立项,同意以本表作为协议开展研究工作,并按照表中填报的研究内容和时间如期完成研究任务。

3、遵守教育部有关项目管理规定,自觉接受项目检查与监督管理。

4、同意在项目结项时将本表所列的研究与调查原始数据、资料等提交教育部并由教育部无偿使用。

申请者(签章):年月日填表说明1、本表用计算机认真如实填写。

本表所涉及学科代码请按照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以下简称《国标代码》)填写。

2、封面“项目类别”:选择“规划基金项目” 、“青年基金项目”、“专项任务项目”其中之一填写。

“学科分类”选择下列之一填写:(1)管理学;(2)马克思主义/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3)哲学;(4)逻辑学;(5)宗教学;(6)语言学;(7)中国文学;(8)外国文学;(9)艺术学;(10)历史学;(11)考古学;(12)经济学;(13)政治学;(14)法学;(15)社会学;(16)民族学;(17)新闻学与传播学;(18)图书情报文献学;(19)教育学;(20)心理学;(21)统计学;(22)港澳台问题研究;(23)国际问题研究;(24)交叉学科/ 综合研究。

3、研究方向:按照《国标代码》中三级学科名称及代码填写,如没有三级学科,按照二级学科填写。

填写方法如“魏晋南北朝史()”。

4、研究类别:选择“基础理论研究” 、“应用理论研究” 、“应用研究” 其中之一填写。

5、最终成果形式:按下列成果形式填写,最多填写2 项:专著、编著、工具书、古籍整理著作、译著、系列论文、研究或咨询报告、音像软件。

6、申请书(A表)及匿名评审表(B 表)统一用A4纸印制,左侧装订。

A表、B表单独装订。

(一)在国家级期刊发表的主要有代表性论文:1、郑玉刚, 谢永建.动态股权制再创新的几点思考,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郑玉刚. 动态股权激励动态模型,上海经济研究,3、郑玉刚. 解析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应用模式,科技管理研究,4、郑玉刚, 蔡根女.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对按股分配缺陷的修正,人大复印资料投资与证券,(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的学位论文: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及其应用模式研究,华中农业大学,(三)江西省高等学校第十批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郑玉刚, 熊珍琴,陈占葵, 秦燕江, 范栋华. 地方弱势高校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推行障碍及其化解对策研究,、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研究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限1600 字)本课题研究建立在湖北襄樊动态股权制改革基础之上。

目前国内学者对动态股权制研究涉及对动态股权制理论和实践价值系统分析和判断、是否侵犯所有者权益、职工持股影响和效益、动态股权制实施对经营者业绩影响、动态股权制在现有激励方式中所处地位、动态股权制的创新性、适用范围、个案等。

对动态股权制的研究,“动态股权激励模型”较好地对其进行了补充和修正。

主要观点:一、以经理人为例,指出传统股份制存在的业绩与分红不直接挂钩的问题。

二、建构了“兄弟公司”虚拟企业模型,对股份制的分配缺陷有直观描述。

指出:“在股利的分配上,按股分红,红利不与实际业绩挂钩,大家同股同权。

可以认为,这种按预先出资额的分配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平均主义,在此意义上,红利已经不是激励,而是与不同个人地位相称的待遇,是一种按级分配,而非按绩,其不合理性显而易见,如同上面兄弟公司的案例一样。

”三、构造了“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对股权制下的分配问题实施优化:动态股权激励模型是一种按资分配与按绩分配相结合的激励体制。

模型的计算公式:R n'=(P n /∑ P n–R n )× r + R n. 采用模型由于分配能更直接地与员工业绩挂钩从而对员工短期行为起到了强化作用, 对长期行为也起到了约束或激励的效果(若经营者业绩率上升(即P n / ∑P n大于R n)时,静态股权比例上升;若业绩率下降(P n / ∑P n小于R n)时,静态股权比例下降;若业绩率保持应有水平(R n)不变,则静态股权比例维持不变”)。

这样的转增结果与当期业绩增减的对应关系无疑等同于在经营者与大股东之间构筑了一条“软约束”机制,使每个人相对其他竞争者其业绩都必须保持在一定水平(相对比例)而不能偷懒,即“不进则退” 。

概括地说,“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同一激励体制同时包容了按股份分配与按绩效分配的思想,并且通过制度化计算工具使之形成了有机的结合,在以往这总是被割裂开或只是简单的“ 1+X” 组合模式;第二、同一激励体制同时能促进短期激励的效果和长期激励的效果,而这是通过同一个公式模型所达到的,这在以前还没有过。

建立在动态股权制改良基础上的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将有可能成为继动态股权制之后能更进一步承接股份制动态化改革的首选制度方案。

研究该课题的理论价值在于:第一、股份制的分配问题我们还只是停留在比例划分如何恰当层面,对股份制所固有的分配缺陷还没有足够和清晰的认识,而“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理论则旗帜鲜明地指出了股份制的按股份的固定比例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制度缺陷,对股份制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指出了一条新路;第二、态股权激励模型” 突破了传统股份制下把股权固定化的常规,探索了一条新的有利于实现股权动态化的路径(不同于现行的“动态股权制” );第三、“动态股权激励模型”所实现的股权和分配结构的动态化是有机一体的,它按照预先定义的绩效计量方法和收益分配标准进行收益的分配,充分体现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要求;第四、与公式设计与传统股权激励制度相比,实现了两个新的结合,即“按资分配与按绩分配的结合,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的结合” ,具有很好的创新性。

研究该课题的实际意义在于:第一、“动态股权激励模型”能很好地与其他现行的激励政策兼容,所起到的只是一种对现行收入分配体系的改善作用;第二、简便易用,可操作性强。

第三、应用空间极其广泛(可以适用于企业、事业等一切社会组织分配改良)。

预计突破的难题:1.将“动态股权激励模型”上升为一种更具理论性的激励思想和方法体系,与现行的“动态股权制”和其他股权激励方式(MBO、股票期权、员工持股等)进行制度比较论证;2. 模型的不同应用模式研究;3. 动态高级模型的数学构建;4. 企业应用实践与推广。

三、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工作方案(包括已进行的研究工作情况)和进度计划、中期成果4、2008年1月-5 月,结合企业不同岗位和人员特点,设计出动态股权激励动态模型的几种应用模式,拟好研究报告提交试点企业;5、2008年6月-12 月,根据试点企业反馈回的意见,作进一步修订,同时进行企业有关人员和财务数据的调查统计,对实施效果综合评判;组织力量做好课题中期成果的研究和撰写工作。

6、2009年1月-7 月,课题组成员将根据所获取的各种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研究课题最终成果的撰写工作,并争取提前拿出最终研究成果(专著)的初稿供有关专家审阅;7、2009年8月-9 月,邀请该领域同行专家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研究成果进行评阅和指导;8、2009 年9 月-11 月,根据同行专家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意见,对初稿作进一步修改与润色;9、2009 年12月,按期完成预定研究任务,向学校科研和教育部社科管理部门申请鉴定结题。

(四)中期成果(系列论文)1、国内动态股权制前期研究综述及展望,CSSCI刊物发表2、人力资本参与企业产权动态分配研究综述,CSSCI刊物发表3、动态股权激励静态模型,CSSCI 刊物发表4、动态股权制与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制度比较,CSSCI刊物发表5、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在××领域应用的理论探索,CSSCI刊物发表(一)研究工作前期研究基础1、研究成果定位准确且有价值。

作者最初开展研究工作始于2002 年,当时撰写的文章用于指导学校社会服务中心的管理制度设计,在该文中首次提出了“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新思想;2004 年该文投稿于某人力资源类网络权威媒体,2005 年正式发表。

在此基础上新撰写的《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对按股分配缺陷的修正》在某权威学术转载库中全文检索同类词“股权激励模型” 仅此1 篇。

2、现有研究成果已进入国内同领域研究前沿。

在学术期刊网(如CNKI)同主题文献(“动态股权”)不仅较少而且在其中未能检索出实质性的研究激励模型的成果;在中国优秀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相关的研究亦十分少见,经检索同主题关键词均不足十篇。

3、该项目同主题研究在国外检索不到相关成果,因而该研究的进行将可能极具前沿性和创新。

截止今年六月,作者在某大学学习期间在该校外文资料数据库经关键词初步检索未发现有价值的同主题参考文献,并在国际互联网上用外文关键词如“dynamic equity incentive ”或“ dynamicstock-ownership system ”等进行搜索也未能检索出相似的有价值资料。

(二)资料准备情况为进行该研究,从2002 年起作者即开始陆续购进动态股权、股权激励、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公司治理及有关管理学和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专业论著和教材,价值五千多元。

同时,在进行相关论文写作和研究时还从中国期刊网、外文数据库和国际互联网上下载了近千篇相关研究文献。

对所搜集的资料在工作之余抽出时间进行了认真细致的逐读和思考,对重要内容均进行了较详细记载和编目。

(三)在国家级期刊发表的主要有代表性论文:1、郑玉刚, 谢永建. 动态股权制再创新的几点思考,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郑玉刚. 动态股权激励动态模型,上海经济研究,3、郑玉刚. 解析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应用模式,科技管理研究,4、郑玉刚, 蔡根女.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对按股分配缺陷的修正,人大复印资料投资与证券,五、调研计划,包括调研内容、调研周期、调研报告的完成时间。

限1000 字)1、本课题将根据试点安排选取1-2 个国内企业作为研究基地,从企业实际需要和科学研究角度出发,既保证研究质量,提高研究内容前沿性和创新性,也要务求实效地保证研究的实践价值,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各方面工作的需要。

因此,本课题调研应围绕反映企业股权结构状况、企业自身特性、股权激励实施历史和现状、类型和模式、管理层和员工工作状态、行为偏好,以及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如何与企业环境变化和其他特殊奖励政策相衔接等方面的数据资料和实证资料展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