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高考地理特训之世界地理专题训练:(10)最寒冷的地区——两极地区

2019届高考地理特训之世界地理专题训练:(10)最寒冷的地区——两极地区

专题(10)最寒冷的地区——两极地区
1、读部分南极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长城站和中山站的说法, 正确的是( )
A.中山站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干燥
B.中山站自转线速度较大
C.长城站上可常年看到极光
D.长城站在中山站的东南方向
2.南极地区丰富的煤炭、石油资源的形成环境与南极的自然地理环境相差甚远,说明( )
A.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壳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D.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环境
答案:1.A; 2.C
解析:1.读图,中山站纬度较高,自转线速度较小,B错。

长城站位于南极圈外,不能看到极光,C错。

根据经纬网判断,长城站在中山站的西北方向,D错。

长城站位于南极半岛上,中山站位于南极大陆上,判断中山站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干燥,A对。

2.南极地区丰富的煤炭、石油资源的形成环境与南极的自然地理环境相差甚远,说明南极地区在地质历史上曾经具有煤、石油形成的条件,地壳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C对。

A、B、D错。

下图为南极大陆某区域海冰范围变化图,9月时南极海冰范围是一年中最大值,2月时海冰范围为一年中最小值。

9月时南极海冰范围在70°E-80°E明显向低纬凸出是由于海水运动受到海底山脉阻挡绕行将海冰带到较低纬度,
据此完成3~5题。

3.由图可知( )
A.平均融冰速度快于结冰速度
B.9月气温最低,2月气温最高
C.海冰外缘线与海岸走向一致
D.海冰范围即海冰覆盖面积
4.据研究由于盛行风的影响融冰初期会在沿岸地区出现无冰水域,对其影响较大的是风的( )
A.源地
B.大小
C.方向
D.性质
5.9月时受海底山脉阻挡的海水运动形式是( )
A.潮汐
B.波浪
C.西风漂流
D.南极环流
答案:3.A; 4.C; 5.C
北冰洋表层有常年不化的冰盖,面积占总面积的2/3左右。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层融化,航道优势日益凸显。

2017年7月4日中俄两国提出“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

读图文回答6~8题。

6.“冰上丝绸之路”的最大安全隐患是( )
①能见度差
②风高浪大
③台风频发
④海上浮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冰上丝绸之路”的最佳航行期应该是( )
A.12-2月
B.3-5月
C.6-8月
D.9-11月
8.与传统航道相比,“冰上丝绸之路”最大的优势是( )
A.航线距离短
B.联系国家多
C.航行速度快
D.安全程度高
答案:6.D; 7.C; 8.A
南极大陆素有"白色沙漠"之称,95%以上的面积被厚度极高的冰雪所覆盖,平均海拔为2350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陆.目前,我国在南极大陆已建成四个科考站,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于2018年2月7日在恩克斯堡岛选址奠基(图中A点附近).罗斯海被喻为研究地球系统中能量交换、物质交换和圈层相互作用、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天然实验室”。

下图为我国南极科考站位置简图及昆仑站外景图。

读图回答9-11题
9.我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选址罗斯海恩克斯堡岛是因为( )
A.科研价值大
B.环境条件好
C.建设难度小
D.终年不冻
10.与北极地区相比,南极地区极端最低气温更低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南极地区陆地面积为主,降温幅度更大
B.南极地区海拔更高,气温更低
C.南极冬季极夜时间比北极冬季极夜时间长
D.南极地区人类活动更少
11.位于南极冰盖之巅的昆仑站适合天文观测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
A.常年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
B.海拔高!空气稀薄,且大气透明度高
C.有较长的极昼期,可连续观测
D.海拔高,视野开阔
答案:9.A; 10.D; 11.C
解析:9.结合材料内容可知罗斯海域被誉为"天然实验室",所以我国第五个科考站选址罗斯海恩克斯堡岛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科研价值巨大,故选A
10.从南北极地区的自然特征、地球运动、洋流分布方面分析。

南极地区为陆地,北极地区是海洋,陆地比热容小于海洋,冬季降温更快,气温更低。

根据材料可知,南极大陆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陆,其海拔比北极地区高,气温更低,终年被冰雪覆盖,地表反射率比北极的海洋大,吸收太阳辐射少。

海陆分布、海拔和洋流的性质等,是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南极冬季极夜时,北球公转在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慢,极夜天数多。

而南极北极地区人类活动都比较少,尤其是气温较低的冬半年,所以气温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小,故选D
11.适合天文观测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原因:常年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海拔高,空气稀薄,且大气污染小,大气透明度高;海拔高,视野开阔;有较长的极夜期,可连续观测.一般天文观测选择晚上而不是白天.故选D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火地岛东西部自然景观差异显著。

其南部沿海的乌斯怀亚港(64°20 'W、54°47'S)是南极科考的重要中转站,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都会有上千的科考和捕虾船队集结于此。

南极磷虾为地球上资源量最大的单种生物之一,它们以微小的浮游植物作为食物,来维持其生命活动。

磷虾的成体适宜在低温和低盐的水域中生活,它的适温范围仅在0.64摄氏度
-1.32摄氏度,如果温度高于1.80摄氏度就可能给它带来致命的危险。

下图为南极大陆周边大洋水域磷虾分布及火地岛、南极半岛周边洋流示意图。

(1)推测火地岛东西部自然带类型并说明造成这种区域景观差异的原因。

(2)分析南极大陆外围大西洋西部沿岸海域,磷虾分布区域面积大、数量多的原因。

(3)某科考队从乌斯怀亚港出发前往南极大陆科考,指出他们途中可能遭遇的主要困难。

答案:(1)西侧为温带阔叶林带:东侧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火地岛岛上山脉阻挡西风,西侧为迎风坡,降水较多,气候湿润,形成温带阔叶林带:东侧为背风坡,降水较少,气候较干燥,形成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2)该海域有南极环流与西风漂流流经,海水扰动带来海底大量无机盐分;②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磷虾提供充足的食物供应;③该海域受西风漂流和巴西暖流的能量交换影响,形成适宜的海水温度、盐麦;④适宜磷虾生存的海域面积大:⑤该海域同类别生物数量较少,处于食物链酌最底层,所以数量庞大。

(3)海上:风大浪急;海中浮冰和冰山;酷寒冰冻等。

陆上:酷寒、狂风;巨厚积雪;积雪下众多的冰隙、阴沟。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4年暑假,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组织了青少年北极研学科考队,在斯瓦尔巴德群岛,进行了研学旅行实践考察。

斯瓦尔巴群岛是挪威最北界的属地,居民约3000人,首府朗伊尔城是世界上离北极最近的城市。

群岛夏季均温4-6°C,冬季均温零下16-12°C,年均降水量约220毫米。

60%面积被冰川覆盖,30%为荒地,10%被164种低矮植物覆盖。

年平均气温比同纬度高20°C左右。

岛上有北极最矮小的树—北极柳,呈团簇垫状,仅高1-2厘米,树根在表层土壤中横向生长,可达十几厘米长。

岛上居民的房屋,都建在深入地下的木桩或水泥柱上,房子被架在高处。

(1)结合图文资料,分析斯瓦尔巴群岛聚落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2)从自然角度分析,为什么岛上居民居住在柱桩高屋?
(3)分析北极柳形态的成因。

答案:(1)分布特点:分布在西部海岸的峡湾边;原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大,增温增湿;位于极地东风的背风地带,受寒风影响较小;西部峡湾的天然港口靠近西欧,有地缘优势。

(2)该地有多年冻土;夏季气温回升,防止季节性冻土层融化后房屋沉降;冬季房屋采暖,防止地基冻土融化后房屋沉降;房子架起来很高,既利于保暖,又防止被风雪掩埋。

(3)矮小的团簇垫状,利于抵御极地的严寒、大风、干早;冻土地带根系难以向下发展;横向生长,有利于根系吸取养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