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心理学与事故预防
摘要:本文介绍了安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对事故预防的意义,提出应用安全心理学的原理、规律和方法去解决劳动生产过程中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关的安全问题,从安全心里学的角度研究人在安全管理和劳动生产过程中各种与事故有关的心理现象,研究人对安全的认识,人的情感以及事故关系,探讨事故发生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心理状态,使人们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做出科学的解释,并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克服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从心里学的角度提出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从而提高安全管理,预防和防止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安全心理学;事故;防范;疲劳
1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安全生产越来越受到重视。
生产单位必须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预防和遏制各类事故发生,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我国安全事故大多是人为事故,与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低有极大的关系,也与不重视人、不尊重人、不了解人的心理行为特点有着非常大的联系。
但是,我们以往培养的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基本上不接触安全心理学的知识,也就不太了解运用这些知识改善安全生产条件,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
因此,使得这些学生在日后的实际的安全管理工作中,难以很好地解决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各类事故以及隐患。
而脱离了人的因素的安全管理由于存在巨大缺陷,就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2事故发生的原因
意外事故发生的原因,可分为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两个方面。
人的因素有疲劳、情绪波动、不注意、判断错误、人事关系等。
物的因素如设备发生故障、仪器失灵以及工作条件不良等。
物的因素之所以导致事故,又与人的管理不善、维护不良等有关。
因此,在人和物这两个因素中,人的因素是主要的、大量的。
在生产越来越自动化的情况下,人的劳动由具体操作向感知判断转换,由技能向技术转换,由动向静转换,人的因素就更显得突出。
据研究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人的因素在苏联约占60~90%;在日本要占70%。
美国的汽车交通事故90%是由人的差错造成的。
美国三厘岛核电站的事故也主要由操作人员的差错造成。
3事故与人的关系
对事故肇事者个人因素,包括智力、年龄、性别、工作经验、情绪状态、个性、身体条件等的研究表明,智力与事故的发生率并不呈负相关关系。
智力高者在从事较为一般的工作时有时也会发生事故;而智力低者在从事智力要求较低的
工作时,发生事故的情况并不多。
年龄与事故的发生却有明显的联系,很多工种中的事故多发生在年轻工人身上。
如在交通事故中,约70%的事故发生在30岁以下的司机身上。
情绪因素与工伤事故发生率的关系表明:工人愉快和满足时工伤事故发生率低,愤怒、受挫、忧虑时工伤事故发生率较高。
生物节律理论认为,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是起伏变化的,它们各有自己的高潮期和低潮期。
体力23天、情绪28天、智力33天为一周期。
在高潮期与低潮期相互转移的“临界期”间,由于机体内部发生剧烈变化,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所以容易出差错。
如果在临界期内多加注意,即可避免事故的发生。
节律周期的换算方法是以出生日为基点,将出生日至测定当天为止的总天数分别除以23天、28天和33天,其余数即为当天的体力基数、情绪基数和智力基数。
对此理论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其理论依据不足。
这种理论并没有说清为什么以出生日为基点,而不以怀孕日为基点;也没有说清三种周期为什么人人都一样而没有个别差异。
而且宣传这三种节律只会使人盲目乐观、忽视安全。
4心理疲劳与事故防范
为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安全心理学提出一些对策,如从业人员的选拔(即职业适宜性检查),机器的设计要符合工程心理学要求,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宣传,以及培养安全观念和安全意识等。
因持续工作造成体力及工作效率下降并伴随有疲怠感的现象。
疲劳是一过性现象,除过度疲劳所造成的累积性疲劳外,经过休息,一般都可消失。
疲劳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
生理疲劳又称肌肉疲劳或体力疲劳;心理疲劳又称主观疲劳或精神疲劳。
由于疲劳对工作有明显影响,如工作效率下降、工作差错和工伤事故增多等,因此一直是工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疲劳一般随工作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可分为几个阶段:第1阶段称为工作开始阶段或进入工作阶段。
随后人的工作能力逐渐发挥出来,直到最大值,且维持一段时间,这就是第2阶段,即最大的工作能力阶段。
在此阶段后,由于持续工作,疲劳不断积累,人的工作能力开始下降,这便进入第3阶段,即工作能力降低阶段。
此时应有适当休息,否则疲劳会加剧而成为过度疲劳。
造成过度疲劳后,即使按作息时间休息,也不能使工作能力得到充分的恢复。
引起生理疲劳的原因可以是作业强度过大,能量代谢率过高,连续作业时间过长,作业条件不良等。
对于身体不适、睡眠不足、工作不熟练的人来说,在上述情况下更易产生生理疲劳。
在疲劳影响下,人的心率、氧气消耗量、肌肉紧张程度等都与平常有所差别,因此,生理疲劳可用仪器进行较精确地测量。
心理疲劳不仅出现体力不支的感觉,而且还可有心情不安、产生退缩感,对不相干的刺激特别敏感等表现。
工作动机、情绪状态对心理疲劳的产生有较大影响。
此外,流水作业、传送带作业、分工精细而简单的作业等,由于作业内容简单重复,工作时间一长,也
容易使人产生“厌倦情绪”。
心理疲劳需要通过间接的方法,如疲劳自觉症状调查以及作业量、事故率、作业精度的变化情况等来加以测定。
合理安排劳动时间,使工作丰富化、扩大化,改善作业条件,应用背景音乐等有助于在单调作业的条件下减轻心理疲劳。
5结语
通过对事故的分析认识到事故与人的因素有很大关系,特别是人的心理因素所引起的事故。
所有运用安全心理学分析工作者的安全心理与安全行为,从而提高管理措施,对事故预防有着积极的作用,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赵晓宏. 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安全与健康论文.
【2】栗继祖. 安全心理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3】刘爱华. 安全心理学专论PPT. 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4】陈明利. 浅谈企业生产中人员的安全心理问题. 安全生产与监督论文. 2006(01).
【5】南五平. 安全心理学在生产工作中的重要性.电力安全技术论文.
【6】叶龙,李森. 安全行为学.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7】孙斌,田水承,李树刚,常心坦. 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研究及解决对策. 陕西煤炭.
【8】邵辉,王凯全.安全心理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9】邵辉,王凯全.全心理学. 化工工业出版社.
【10】吴辉. 安全行为与安全心理. 现代班组2007年06期论文.
【11】张展. 安全心理的作用. 劳动保护论文. 2006年06期.
【12】刘祜. 浅谈安全管理与人的心理. 科技与经济论文. 200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