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考现代文阅读备考建议(定稿)
高考现代文阅读备考建议(定稿)
试题链接:20.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 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09天津)
试题链接:13.文章写的是都江堰,但 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 现上有哪些特色。(09江苏) 试题链接:18.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写 “云有云的地方性”的用意是什么?运 用了哪些艺术手法?(09湖南) 试题链接:17.文章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来呈现“雨韵”这一主旨的?(08辽宁)
• 四川卷:想象(英 凯·杰罗姆) • 浙江卷:魔盒(英 大卫·洛契佛特 ) • 安徽卷:董师傅游湖(宗璞) • 辽宁卷:遗璞(贾平凹) • 宁夏海南:孕妇和牛(铁凝) --5篇小说
上海卷:《专家与通人》(议论文) (必考)《春声和春深》(散文) 天津卷:《老屋》(散文) (必考)(对达尔文的质疑) 宁夏海南卷:《孕妇和牛》(小说) (选考) 《寻找教育的曙光》(实用类文本) 辽宁卷:《遗璞》(小说) (选考)《达尔文的拖延》(实用类文本) 福建卷:《阿庆》(散文) (选考)《寂静钱钟书》(实用类文本) 广东卷:《耕作的诗人》(散文) (选考)《黄侃先生二三事》(实用类文本)
(二)文章阅读
1、原创阅读
2、深度阅读
(三)教材利用
1、课后练习与高考试题 2、课文内容与知识体系 3、新课学习与能力训练
(四)题干审读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阅 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也 包含严肃、认真、细致等非智力因素。 准确的审题,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发 现思维误区,还可以帮助学生规范答题 方向。
试题链接:17.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 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06安徽) 特征:秀美,宁静。 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 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 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
表达技巧
教材
《边城》(练习二) 《灯下漫笔》(练习一) 《项链》(练习三) 《药》(练习二) 《拿来主义》 《庄周买水》 „„ 前后照应 以小见大 巧用铺垫 明暗双线 比喻说理 活用典故
题干的两种情况
(1) 充满陷阱
(2) 暗含提示
(五)考题使用
选题 用题 经 典 化 板 块 化
(考题板块化、能力板块化)
(六)答题要诀
(1)怎么问,怎么答 (2)重模式,求规范 (3)回文本,用原文 (4)用术语,说行话 (5)标序号,分点答 (6)不确定,请臵后 (7)重卷面,求整洁
高考现代文阅读
(三)题型
1、主观题地位稳固,客观题偶有涉及 北京卷、福建卷、辽宁卷、宁夏 海南卷、上海卷各有一道客观题出现。 2、赏析、探究等半开放试题逐步增多 半开放试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 兴趣,引导学生多角度、开放性地思考问 题,在创意表达的同时展示其独特的个性。
二、现代文大阅读备考现状
2009高考五大题四川省抽样分
16.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 的灵魂浸透了。(2)当星光落在水面时, 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 考点:重要语句、含意理解 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 范围:局部理解 17.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 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 考点:构思布局、写作技法 能力:理解、分析、概括 范围:整体把握
试题链接:12.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 并简析其作用。(09浙江《魔盒》) 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作用:营造忧 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 情。 试题链接:12.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 风”,有什么作用?(08宁夏《二十年后》) 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 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1、现代文阅读命题的科学性
14.“这首诗里,实在交织着无限的怀念和怅惘”, 这里“怅惘”的含义是什么?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 的感情? 15.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请加以简要 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6.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 透了。 (2)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 17.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 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 (2008四川《我爱水》)
科学备考,理性复习
--高考现代文阅读备考建议
彭州市敖平中学边华良
一、2009高考现代文大阅读 试题分析及趋向
(一)文体
• • • • • • • • • • • • • •
全国一:彩色的荒漠(雷抒雁) 全国二:岳桦(任林举) 北京卷:司马祠(和谷) 重庆卷:瓷器的意味(池莉) 湖北卷:书房的窗子(杨振声) 湖南卷:云南看云(沈从文) 江西卷:木车的激情(张炜) 广东卷:耕作的诗人(张炜) 山东卷:记住回家的路(周国平) 江苏卷:上善若水(张笑天) 天津卷:老屋(楚岩) 福建卷:阿庆(丰子恺) 上海卷:春声和春深(无作者) --13篇散文
教师:
1、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2、文章阅读有待重视
3、教材利用有待加强 4、考题使用有待高效
学生:
1、认识不清:缺乏正确认识 2、知识不足:缺乏应有知识 3、审题不明:缺乏审题意识 4、技巧不够:缺乏答题技巧
5、表述不当:缺乏规范表述
三、现代文大阅读备考建议
(一)备考观念 1、阅读命题的科学性
2、阅读训练的技术性 3、现代文阅读的可作为
1、多为名家作品:宗璞、铁凝、贾平 凹、沈从文、池莉、周国平、张炜、丰子恺、 雷抒雁等均为现当代作家中的名家。 2、多与生活相关:或关注内心情感, 或联系重要事件,或评述社会思潮,均与个 体生活、社会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3、多重人文内涵:多涉及历史名人、 名胜古迹、文化艺术、传统文化等,探索人 们的思想、情操、道德、信仰、人性等问题, 有着浓厚的人文内涵。
试题链接:18.本文的人物语言有哪些特 色?请分别举例分析。(07湖北)
试题链接:11.概括本文的语言风格, 联系文章主要内容进行赏析。(08上海) 试题链接:19.第五自然段划线部分的 语言表达有何特点?(09天津)
人物描写
教材 《祝福》 肖像描写 《荷花淀》 语言描写 《陈奂生上城》 心理描写 《葛朗台》 动作语言 《林黛玉进贾府》 动作语言心理 „„ “人物描写”知识清单 “人物描写”高考试题
从文体来看,2009高考的现代 文阅读不再是散文一统天下,“小说” 开始占据一定地位,且有逐步扩大的 态势;实用类文本的阅读虽然只存在 于高中课改实验区,但逐步进入命题 人视野;散文的主导地位仍然明显。 由此可见,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文 体将继续保持以散文为主的态势,并 逐步趋于综合化。
(二)选材
总体来说,现代文阅读的选材有 如下特点:
试题链接: 16.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结 合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09四川) (1)我坐在那里呆呆地发愣,陷入绝望之中。 (神态) (2)起初,我对此颇有些伤感,心中似有几 分失落。为什么我没有得上髌前囊炎呢? (心理) (3)我看了看自己的舌头——我尽量把舌头 伸得长长的,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 来检查。 (动作)
课文:本文的重点是论证拿来主义,但在 前半部分却论述“闭关主义”和“送去主 义”,作者为的 特点并简析其作用。(4分)(09浙江 《魔盒》)
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 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 “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课文:在林冲来到草料场后的这段故事 中,作品多次写到朔风和大雪,这些描写 渲染了什么气氛?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感 情?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环境描写
教材
《药》 秋天的后半夜 《祝福》 旧历的年底 《边城》 杜鹃红云月光 《荷花淀》 月下编席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朔风和大雪 „„ “环境描写”知识清单
“环境描写”高考试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社会环境 为文章奠定„„氛围与基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渲染一种„„的气氛 烘托出人物„„的形象 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阅读:整体--局部--整体 (循环阐释)
命题: 能力-理解、概括、筛选、整合 考点-主旨、句段、技法 范围-句、段、篇
2、现代文阅读训练的技术性
• 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 乒乓球等技能没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 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 是正确,二是熟练。(吕叔湘) • 对语言的使用不达到熟练化乃至自 动化的程度,就很难说真正掌握了这 个工具或者说真正形成了语言技能。
“表达技巧”知识清单 “表达技巧”高考试题
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 选材剪材:以小见大,以点带面; 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线索贯穿,双线交织; 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铺垫照应 修辞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 设问、反问、反复、对比、引用
3、现代文阅读是可以有作为的
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 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 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吕叔湘) 模仿--提供可供模仿的范本 (答题模式) 实践--提供利于实践的对象 (精选习题)
举例一:16.除了以“沙漠――绵绵土 ――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 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 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06全 国二《绵绵土》)
“三字经”
有“理”可循(学理)
有“法”可依(方法) 有“分”可抓(得分)
将“感性”变为“理性” 将“主观”变为“客观” 将“无序”变为“规律” 将“无招”变为“有招” 语文备考是一个没有最好、只 有更好的历程,衷心祝愿各位老 师在此历程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2009-9-23 龙泉
09北京《司马祠》:20.结尾一句“这竟 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触发了你 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原文作答。(3分)
14.“这首诗里,实在交织着无限的 怀念和怅惘”,这里“怅惘”的含义是 什么?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考点:重要词语、文章主旨 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 范围:局部理解、整体把握 15.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 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 什么作用。 考点:景物描写、写作技法 能力:筛选、整合、概括 范围:局部理解、整体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