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货币规模和投放渠道的测算与分析实验报告
金融学院金工11-1 王堃博
一、实验名称: (2)
二、实验类别: (2)
三、实验目的和要求: (2)
四、实验原理: (2)
五、实验背景: (3)
六、实验方案: (4)
七、实验数据处理: (4)
八、实验结果与分析: (5)
(一)对资产项目的分析 (6)
(二)对负债项目的分析 (8)
(三)回归分析 (9)
一、实验名称:
我国基础货币规模和投放渠道的测算与分析
二、实验类别:
验证型实验。
本实验通过收集1999——2013年中国基础货币相关数据,测算中国基础货币规模和投放渠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三、实验目的和要求:
1.通过实验掌握金融数据收集的途径,掌握金融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
2.掌握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基本内容和分析方法。
3.测算中国基础货币规模变化和投放渠道,分析其变化趋势及其原因,理解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意义。
四、实验原理:
基础货币=国外资产 + 国内信贷 - 其他负债和资本
1.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国基础货币数据体现在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负债项目中。
包括中央银行发行货币、金融性公司存款。
在资产和负债总额既定的条件下,基础货币规模与其他负债项目规模有着此消彼长的关系,中央银行可以在不改变资产和负债总额的情况下,通过变动负债项目的结构对基础货币进行调节。
2.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决定负债业务,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包括:国外资产、对政府债权、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对非金融性公司债权等,它们也是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上述项目的规模和比重的变化反映了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的变化。
五、实验背景: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控制和影响货币供给增减变化的重要因素,在货币乘数不变的条件下,货币供给量随着基础货币的变动而变化。
在一般情况下,中央银行能够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规模。
但是如果外部均衡目标与内部均衡出现冲突,就可能迫使中央银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
自1994年以来,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中央银行可以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
在结售汇制的大背景下,如果出现国际收支顺差,央行必须为净购入的外汇付出本币,这会相应扩大货币供应量。
国际收支顺差规模的快速增长,对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已产生重要的影响。
假若不得不大量收购外汇,其他条件不变,则势必导致货币供给的大幅增大,冲击货币均衡和市场均衡。
为了兼顾内外部均衡的要求,中央银行必须采取措施调整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
为此,必须有相应的对冲性操作。
1994年我国实行强制结售汇后,随着外汇占款的增长,外汇占款与我国的基础货币之比也不断上升。
1995年年初,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之比为27.51%,至2005年10月,外汇占款已超过基础货币余额,2008年年底则高达115.8%,外汇占款逐渐上升成为基础货币增长的主渠道,已基本主导了基础货币的形成。
在1994年至2002年期间,外汇占款与我国的基础货币之比在50%以内,这段时期内央行尚可从容地通过削减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来冲销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的增长。
再贷款曾经长期作为我国的基础货币的主要形成方式,但近年来其比重和作用在持续下降,再贷款占基础货币的比重在2008年年末只有6.5%,使中央银行难以通过再贷款进行冲销操作。
面对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的压力,对冲因此引起的货币供给的过度增加已经成为中国货币政策一个较长时期的主要任务,因此央行从2002年开始了大规模的公开市场操作。
由于缺乏可用来实施对冲操作的金融工具,中央银行票据成为人民银行冲销外汇占款的得力工具,发行规模迅速增长,品种也不断增多。
通过对冲操作,使得基础货币的增长率远远低于外汇占款的增长率。
央行票据适应了在市场经济中货币政策调控效果追求的平缓性要求,对金融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发挥了重大作用。
但是为对冲基础货币被动投放而发行央行票据也增加了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成本和难度。
六、实验方案:
1.首先登陆中央银行网站,下载1999-2013年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并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
2.建立基础货币Excel文件,将处理后的数据导入文件中。
3.绘制基础货币及资产项目、负债项目的关系图。
4.采用回归的方式分析基础货币投放变化状况及其原因,分析货币当局调节基础货币的方式及其特点。
5.根据回归结果解释各项目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结合实际分析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合理性。
七、实验数据处理:
1.我国基础货币的统计范围从大到小,最终按照IMF基础货币口径进行界定和统计。
因此我们数据统一采用IMF基础货币口径进行界定和统计。
若统计调整对总体研究影响不大,相关指标不需要进行调整,可以采用原有报表项目指标。
否则就要进行调整,保证统计口径一致,数据具有可比性。
2.2001年9月、11月数据空缺。
因此我们对于该原始数据进行填补。
填补方法分别为取其前后两个月的平均值代表这两个月的数值。
3.由于发行债券数据不全,因此我们从2003年起开始分析。
4.对需要分析的数据采用年平均的方式代表。
八、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对资产项目的分析
图1
表2
基础货币占比(资产项目/基础货币)
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发现,央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债权,与央行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债权,在2008年之前,对于基础货币的供应量有很大影响,但影响水平在逐年减弱。
这两项都表示央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
而外汇占款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在逐年增大,并且一度超过100%,除这三项外的其他资产项目,对基础货币的影响都不超过15%,因此只将基础货币、外汇、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做折线图。
见图2
图2
通过观察折线图可以发现,在对以上四项进行回归时,应当确定一个分段点,通过对背景的研究,发现2008年应当作为断点。
在1994年至2002年期间,外汇占款与我国的基础货币之比在50%以内,这段时期内央行尚可从容地通过削减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来冲销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的增长。
再贷款曾经长期作为我国的基础货币的主要形成方式,但近年来其比重和作用在持续下降,再贷款占基础货币的比重在2008年年末只有6.5%,使中央银行难以通过再贷款进行冲销操作。
(背景资料)因此把2008年作为间断点是合理的。
(二)对负债项目的分析
图3
图4
由图4可以看出,央行在2002年-2006年间越来越依赖发行债券来控制基础货币的增长,并且在2007年-2010年达到顶峰,在此期间基础货币增长幅度受到一定控制,但是,到了2010年以后,发行债券量有所减少,基础货币增长速度出现强势反弹。
(三)回归分析
首先由之前的分析得出回归分析的间断点为2006年,在2006年之前基础货币量受到外汇、央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央行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存款的影响。
将这四个变量进行相关系数检验,得到表3,如下:
发现项目: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与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属于“此消彼长”的负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很大。
考虑到这二者都可以视为央行的主动性调节手段,且都是再贷款业务产生,我们对这两个项目进行一定的处理,对二者进行求和得到新的项目“央行主动调节手段”并重现计算相关系数如表4:
表4
根据相关系数大小,确立变量顺序进行回归,得到结果如表5,表6:
表5
表6
得到的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变量均通过有意性检验,修正后的R方统计量达到96.2% 对得到的回归结果分析如下:
1、在2006年以前,央行外汇储备每增加1亿美元,会导致央行被动投放基础
货币0.77亿美元。
2、2006年以前国内基础货币的基本需求是由常数项表示,并由央行主动性政
策调整。
对2007年至2013年的数据进行类似分析,并加入新的变量(负债项目)得到结果如表7,表8,表9
表7
表8
表9
根据分析,央行的主动性投放基础货币手段由于没有通过有意性检验,被去掉,最终的到关于外汇、发行债券的方程。
修正后的R方统计量达到99.4%
分析如下:
1、在2007年至2013年间,外汇储备每增加1亿元,央行被动增加基础货币
0.9亿元。
2、央行采用主动发行央行债权,使基础货币回笼,每发行1亿元央行债权,
可以使1.4亿元基础货币回笼。
可以看出,央行在1999年-2006年间基础货币投放主动性在逐渐丧失,在2007年-2013年通过发行央行债权,控制基础货币增长,在此期间基础货币增长幅度受到一定控制。
央行的基础货币投放属于被动投放,其原因如下:
1、我国依赖国际贸易来拉动GDP,持续贸易顺差会导致人民币升值,以此需
要投放货币购买外汇来控制人民币汇率稳定。
2、央行持续用央行票据控制市场是的基础货币数量回到值利息负担越来越
重,陷入恶性循环。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