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战略实现发展赶超的
理论与现实
实现发展赶超需要获得相对较多的贸易效
万方数据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 年第6 07 期
益, 较优势只是实现上述目 而比 标的必要条件, 而 不是充分条件。从理论上看, 单纯的比 较优势战 略并不足以 保证落后国家实现发展赶超; 从实践 的角度看, 许多国家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 并没有
品各国的劳动价值比率区间内, 否则交换不是导 致一国损失就是导致一国不能获得受益。在李嘉 图例举的葡萄牙和英国酒和布的商品交换中, 只 要酒与布的国际价值比率, 其上限和下限处于两 国国内两种商品价值 比率的区间中, 那么贸易就 可能发生, 这种贸易对两国都会有益。也就是说, 李嘉图的比 较优势理论解释了贸易发生的条件, 其要义是贸易可能性。 用机会成本的大小来解释两个生产者之间的 贸易关系, 相比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来说有了 很大进步。它从专业化的角度, 说明分工对于所 有生产者来说, 都能提高生产效率, 然后通过贸易 都可能提高社会福利。但贸易比率的大小依然是 不确定的, 贸易双方获利的大小也是不确定的。 要素察赋论实际上从要素的丰裕程度, 进一
一 2 一 9
万方数据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 年第6 07 期
成本获得较高的贸易效应, 无论是采用垄断的手
段, 还是利用信息充分的优势。贸易效益在物物 交换中主要体现在交换比率上; 在现代贸易体系 下, 卖出商品获得贸易效益主要体现在商品的成 本价格对比 上。 国与国之间的相互贸易, 在绝大部分情况下 也必然遵循理性原则, 即获得贸易效益。但国家 间贸易效益的获得, 相对于个人来说, 较为复杂。 发生贸易的两个国家, 既会大量卖出商品, 也会大 量买进商品。国家贸易效益的获得, 不仅看成本 价格比, 而且要看用于贸易的商品成本价格差额
了交换双方贸易效益的不同。进一步引申, 开展 国际贸易对每个国家来说可能会导致社会福利的 提高, 但不必然导致两个国家获得同等受益。也 就是说, 国际贸易使得单个国家纵向比较有所进 步, 而横向比较可能会出现差距拉大。因此, 发挥 比 较优势, 发展中国家并不能保证通过贸易交换 导致资本积累的速度快于发达国家。 如 果进一步考虑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 资 本逐利性流动的加强, 那么比较优势理论实现发 展赶超的理论解释更显不足。因为, 发展中国家 交换的主体可能是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 贸易交
波动很大, 但长期是下降的, 每年大约下降 06 另据一些研究表明, 1 7 92 . %。 在 9 -1 年间, 7 9 非石油初级商品的出口 价格相对于出口的制成品 价格下降了 将近6%, 1 2 0 致使 9 年下降到9 年 9 0 来的最低点。由于它们的实际出口 价格的急剧下 降, 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出口 更大量的初级产品才 能换回 一个既 定数量的 制成品。一项估计表 进口
明, 在过去1年中, 0 发展中国家因贸易条件的 恶
化而支付的额外成本每年达2 亿美元, 5 结果, 第 三世界贸易余额在上世纪5年代和0 年代早期 0 0 持续地下降, 91 从1 年的58 8 5亿美元下降到1 4 9 9
年 4 亿 元1 的2 美 [ 9 ] 0
在1 0 9 9年的 9 -1 3 二十多年间, 7 发展中国家 出口 发生了变化, 产品 大多数国家(6 3 个国家中 有3个) 4 初级产品出口比 重下降了, 相应地, 制成 品出口比 重上升了。尽管如此, 大多数发展中国
收稿日 0 0 2 20. . 期: 7 9 0 作者简介: 沈桂龙,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博士研究生, 0 0 20, 02
经济理性主义是西方经济学在经济分析和由 此得出的经济理论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的 一个基本 假定。所谓理性的经济行为, 是指人在经济活动 中总是受个人利益的驱使, 在作出经济决策时, 总 是深思熟虑地对各种可能的抉择权衡比较, 以便 找出一个方案, 这个方案能够使他耗费给定的劳 动或金钱, 带来最大限度的利益。商品交换中的 经济人大多数情况下, 总是希望花费较小的交换
来, 为了更好地解释现实, 很多经济学家不断对其 进行修正, 不断吸取各种理论进行完善, 增加了比 较优势理论的说服力。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过程 也是理论纷争交织的过程。从实践来看, 里昂惕 夫之迷与产业内贸易的兴起, 以及发展中国家与 发达国家差距的拉大, 也是比较优势理论倍受争 议的重要原因。竞争优势是贸易和发展过程处于
一国商品的出口 很可能是非本国企业的出口, 这 进一步说明了 外贸顺差不能等价于外贸效益的内 在本质。因为, 跨国企业的贸易收人需要在资本 和劳动力之间分配, 这种分配在资本相对于劳动 力更为稀缺的国家中, 往往会导致劳动力收人的 偏低, 从而导致商品输出国贸易效益的减少。 2 实现发展赶超需要持续获取较多贸易效益 .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发达和先进, 可以从政治、 经济、 文化等很多方面的指标进行评价。经济作 为社会发展的基础, 对政治和文化等具有较强的
长的 机”e i f gw ) 从一个侧面 发动 ( ge rt 命题, nn o o h r
说明贸易指标的好坏对其他经济指标具有较强的
影响。
品也获益, 国家间的贸易效益大小则取决于贸易 商品的数量对比。当然, 不同商品单位数量的获 益情况, 表明了 交换中获益能力的大小。因此, 贸 易顺差会导致外汇收人的盈余, 但却不能保证总 体贸易效益的提高。 从作为国家间贸易活动主体的企业来看, 全 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 资本逐利的本性, 使得跨国 企业的生产场所可以位于非资本所有权的国家。
的相对情况, 以及贸易商品的数量。
影响, 加上经济指标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因此, 衡 量一国发达程度往往用一系列经济指标, 如经济 总量、 GP产业结构水平、 人均 D 、 贸易竞争力等。 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 首先和主要的任务在于 能否快速发展经济、 提升人民水平、 增强国家经济
竞争能力。
贸易顺差并不能完全说明贸易效益。外贸顺 差只是表明一国 一段时间内出口 商品的价格总和 超出进口 商品的价格总和。从价格成本的角度来
看, 商品尽管可以获得大量外汇, 出口 但很可能是 亏损的商品交易, 也就是说, 成本高于其销售 出口 价格; 而进口 商品完全存在用超过成本的价格购 人的可能, 从而导致失衡的等价交换。这种情况
下, 国际贸易数量越大, 两国间贸易效益获得的差 距越大。当一国卖出商品获益, 而另一国卖出商
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 一个开放型经济体, 其贸易竞争能力的提高在所有经济发展指标中 具 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贸易竞争能力提高是其他经 济指标增强的表现。 科研能力的增强、 产业结构 水平的提升等都会对贸易竞争能力产生积极影 响, 反过来, 贸易竞争能力提高会进一步对经济增 长产生积极影响, 增加资源总量, 改善国民福利, 并通过对国内各经济部门的传递影响, 带动国民 经济发展的全面提升。2 世纪 3 年代经济学家 0 0 罗宾逊(. o r n提出对外贸易是“ DHRb t ) . s eo 经济增
取得理想的发展成绩, 取得成功的的价格差异, 由此也决定
1比 . 较优势理论的要义不是贸易效益 李嘉图提出的经典比 较优势理论, 从劳动价
值论的角度, 论述了两国两商品交换的基本模型。 这两种商品的国际价值交换比率, 必须在两种商
相对优势的一种状态, 它可以保证一国在国际分 工中的有力地位, 可以在贸易中获得长期的较高 贸易效益。本文在讨论比 较优势理论及其战略的 基础上, 探讨如何在比较优势基础上培育竞争优 势, 最终实现发展赶超。
中国家实现发展赶超的国家战略, 但按照比较优 势理论建立的贸易战略和发展战略, 并不能自 动
实现发展的赶超。 比较优势理论自 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以
发展赶超与对外贸易效益
获得贸易效益是理性国家进行国家贸易的根 本出发点, 也是一国对外贸易的长远战略目 标。 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落后国家实现发 展的赶超, 需要持续地获得更多的贸易效益。 1获取贸易效益是国际贸易交换的 . 核心问 题
. 沈桂龙
比较优势 、 竞争优势 与 发 展 的赶 超
【 比较优势理论的要义是贸易可能性, 内容提要」 而不是贸易效益。比较优势
战略作为比较优势理论在发展战略上的具体运用, 并不能保证一国获得持续、 较高的 贸易效益。追求贸易 效益的最大化是理性国家对外贸易长期追求的目 只有在比 标, 较优势基础上, 获得贸易的竞争优势, 才能实现发展的赶超。中国比较优势战略的实 施对贸易 水平的提高和贸易结构的提升有积极的意义, 应在贸易和经济发展的新阶 段, 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 〔 比较优势 贸易效益 经济理性 竞争优势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0 F4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0 一3920)一 09 0 7 A 1 7 1 ( 76 02一 7 0 6 0
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 国家竞争力衡量的 一个重要指标是贸易竞争力。发展中国家实现发 展赶超, 通常需要提升贸易竞争力, 获得持续较高 的贸易效益。低层次国内产业结构决定的贸易结 构, 长期来看, 并不能获得持续较高的贸易收益, 从而实现发展赶超。比较优势战略是大部分发展
步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发生。对于某个国家来说, 如果某种生产要素丰裕, 需求相对于供给来说占 有优势, 那么大量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的成本相对 便宜。假设贸易双方生产的商品是同质的( 价格 相同)那么该商品大量使用的要素在哪个国家丰 , 裕, 哪个国 家就占有相对优势。不同国家交换各 自 具有优势的商品, 由于商品质的不同和需求的 差异, 导致价格的存在差别, 从而使得某一交换比 率下, 贸易双方获得不同的贸易效益。 由此可见, 比较优势理论主要从成本角度考 虑了贸易的可能性, 它的要义并不是贸易效益。 大多数情况下, 贸易双方共同发挥比较优势的情 况下, 贸易获取量的大小是不相同的。 事实上, 由 于垄断、 差异化产品等因素的存在, 导致商品需求
家初级产品出口在全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