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辨证治疗泄泻病

中医辨证治疗泄泻病

中医辨证治疗泄泻病
发表时间:2009-08-03T17:33:12.7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20期供稿作者:刘忠孝 (海伦市中医院黑龙江海伦 152300) [导读] 泄泻是指凡外感淫邪,内伤情志,饮食所伤,损及胃肠道,引起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
【中图分类号】R256.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0-0214-02
【关键词】泄泻辨证治疗
泄泻是指凡外感淫邪,内伤情志,饮食所伤,损及胃肠道,引起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日数十行等症,大便溏薄势缓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样而直下者称为泻。

泄泻为临床常见病,尤以婴幼儿最为多发。

1 病机分析
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脾肾阳虚等因素,导致“湿”胜,出现腹泻;或多种原因的作用,但脾胃功能障碍是主要的。

1.1 感受外邪六淫之邪皆能引发泄泻,外邪致泻,以暑、湿、寒、热较为常见,尤以湿邪最为多见。

1.2 饮食所伤饮食过量,宿食内停,或过食肥甘,呆胃滞脾。

或多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传导失职,升降失调,引发泄泻。

1.3 情志失调情志所伤,五脏功能失调,尤其脾胃损伤为最。

一般多因脾胃易受肝气侮逆,侮则脾胃受制,运化失常,而作泄泻,这种原因不能忽视。

1.4 脾胃虚弱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一降一升,主宰消化吸收,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1.5 肾阳虚衰久病及肾,或年老体衰,肾之阳气不足,肾阳虚衰,命火不足,不能助脾胃以腐熟水谷,则水谷不化而为泄泻。

盖肾主大小二便,又司开阖。

大便之能开能闭者,肾操权也。

2 辨证要点
辨缓急轻重,急性泄泻(暴泻)发病急骤,病程较短,常以湿盛为主;慢性泄泻发病缓慢,病程较长,每因饮食不当,劳倦过度而复发,常以脾虚为主或久病及肾。

若泄泻,饮食如常者,证轻;泄泻无度,不能食,或久泻滑脱不禁,其证重。

凡病势急骤,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小便不利者,多属实证,凡病程较长,腹痛不甚,腹痛喜按,小便利,不渴,多属虚证,粪质清稀如水,腹痛喜按,畏寒,完谷不化,手足欠温,多属寒证,如粪便黄褐,味臭较重,肛门灼热,泻下急迫,小便短赤,口渴喜冷饮,多属热证。

3 辩证论治
3.1 寒湿证本证为寒湿困脾,脾失运化,属外邪所致脏腑功能失常,治当祛邪、调理脏腑功能为主;因寒湿自外而侵,湿宜化而寒宜散,故治当以散寒化湿为其祛邪之法;兼以健运脾胃以治根本,酌加止泻之品以缓其标急。

治宜散寒化湿,健脾止泻。

用药可选用藿香正气丸加减。

本方既能疏风散寒,又能化湿除中,健脾宽中,调理脾胃,使湿浊内化,风寒外解,脾胃功能得复,泄泻自止。

3.2湿热型(肠道湿热证) 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肛门灼热,口渴,尿短黄。

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宜清热利湿。

用药可选用葛根芩连汤加减。

方中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葛根解肌清热,升清止泻,可加金银花加强清热之力,茯苓、通草、车前子增强利湿之力,湿热分消,泄泻可止。

常用药物为黄芩、黄连、葛根、木香、车前草、苦参、茯苓、金银花等。

若湿邪偏重,见胸腹满闷,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舌苔微黄厚腻,脉濡缓,可合用平胃散,燥湿宽中,夹食滞者宜加神曲、麦芽、山楂等消食。

3.3伤食型腹痛腹泻,痛则泄泻,泻后痛减,泻下奇臭难闻,厌食恶心,呃逆连声,嗳腐吞酸。

饮食所伤,食积肠胃,故腹胀腹痛,传化失常则泻下。

食滞不化,故泻下如败卵而臭。

泻后浊气外排,则痛减。

厌食,呃逆,嗳腐等均为内伤食滞所引起。

脉滑,苔白也为食积之象。

3.4肝郁型平时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精神紧张之时,大便溏稀,舌淡红,脉弦。

七情所伤、情绪紧张之时,气机不利,肝失条达,横逆侮脾,失其健运,故发生泄泻。

肝失疏泄,故胸胁胀闷,嗳气食少。

舌淡红,脉弦,是为肝旺脾虚之象。

治宜疏肝健脾,调理气机。

常用痛泻要方加减。

方中白术健脾补虚,白芍养血柔肝,陈皮理气醒脾,防风升清止泻。

3.5 脾胃虚弱本证为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运化不力。

大便时溏时泻,完谷不化;脾虚运化无权,故饮食减少,或食后脘闷不舒,久泻不已;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故面色萎黄,疲乏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均为脾胃虚弱之象。

病性属本虚,治当遵“虚则补之”的原则,以补益脾胃为其大法,脾运不健,运化无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湿邪为患,故当健脾助运化湿,亦可佐以和胃理气渗湿法。

治宜补益脾胃,助运化湿,常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本方用四君子汤以补气健脾为法,加入和胃理气渗湿之品,标本兼顾,常用药物为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山药、扁豆、陈皮、莲子、砂仁、桔梗等。

3.6 肾虚型(肾阳亏虚证) 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宜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常用四神丸加味。

方中补骨脂温肾补阳,吴茱萸、肉豆蔻温中散寒,五味子涩肠止泻,酌加附子、炮姜以增强温肾暖脾之力。

若年老体衰,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宜加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合桃花汤以固涩止泻。

4 讨论
泄泻,一般预后佳。

如病程中逐渐加重,泄泻脓浊大便,并夹有紫乌血块,食欲不振,消瘦无力,兼有低热,或夜间盗汗如水,为难治,应谨防危变。

加强身体锻炼,节饮食,慎寒温。

避免精神刺激,劳逸结合;泄泻的后期,常致阳气虚寒,应多注意保暖防寒,勿食生硬冷物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治疗,同时采用异病同治的方法,则可以找到慢性腹泻患者的共通性,避免因病因复杂而导致治疗的困惑,最终达到缓解患者腹泻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