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迅名人传记读后感

鲁迅名人传记读后感

鲁迅名人传记读后感篇一:读《鲁迅传》有感怀有好奇和探究的心里,为了进一步了解我们经常学习的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利用这个假期我略读了《鲁迅传》,对先生的思想,情感,知识,态度,言行等方面,多了一些了解,于是将阅读到的有深刻印象之处记录下来,希望日后能够重新温习这位先生的一生,从中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首先,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鲁迅的童年生活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欢快的。

鲁迅作为长孙,他童年无论在台门内外都备受关爱。

他年幼时候的保姆长妈妈,鲁迅的童年,在她的照顾下,还是一直过得挺安稳的。

那么她母亲呢?原来是因为鲁迅母亲鲁瑞儿女众多,无暇顾及鲁迅,因而叫了阿长来照顾鲁迅。

鲁迅的童年生活,基本上是在玩耍中度过的;在新台门里,“百草园”是他最喜欢去的地方,这里虽然只是个两亩地大的十分普通的菜园,但对于小鲁迅来说,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乐园。

鲁迅曾在《朝花夕拾》里这样说道“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茭角,罗汉豆,茭白,香瓜。

凡是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后来,我在就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

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声,使我时时反顾。

”这句话里,虽说有鲁迅人到中年的苦涩之情,却也表明了他童年的乐趣和故乡的滋养对于鲁迅一生的意义。

其次,我于鲁迅先生的思想有一定的认识。

从前于鲁迅的看法,总是认为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在此以外的了解,总是觉得很寥寥,因为一直一来也只是略略读过他的一些比较浅淡的文章罢了,对于他的取向和人生,以及他为何是这样的人,也一直没有怎么明白地了解过。

但直到《纪念刘和珍君》的时候,我才是开始有点了解了他,如他之对于段政府的愤怒,对于中国一些人的深刻的失望和斥责,我也被深深地感触了。

鲁迅在“五四”时代所执著的启蒙意识、忧患意识在当代作家的写作中获得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

鲁迅给当代作家留下了更大的追寻与反思的空间。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真诚地面对时代和社会人生,提升自身言说与写作的意义,在中国这块坚实而厚重的大地上,发出己真实的生命的内在之音。

人是社会的目的,而不是社会的工具,一切文化和文明都是人所创造而有益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如果背离这一点,多么高深的文明和高级的社会形式都有不合理性,都值得怀疑和改造。

西方社会的文艺复兴、思想启蒙和现代主义思想给了鲁迅以启示,只不过它们是以反叛神权和宗教,建立世俗社会和人的思想为目标。

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套以“官本位“和“礼“文化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价值系统,人要么是“官“的奴隶,要么是“礼“和“理“的物化对象,没有独立的人格和价值,所以,现代思想启蒙就是以挣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争得做人的地位和价值为目标。

鲁迅是现代思想革命的先觉者和建设着,他以“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反叛思维和战斗精神建筑了现代思想文化大厦,把“先行着“的悲剧性和荒诞性体验提升到生命存在的价值高度,为中国现代思想和文学贡献了最宝贵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品格。

通过阅读这部传纪,我真的明白了一个伟人之所以能称做伟人,他的人生一定会有些与众不同之处;换句话来说,他一定经受了常人所没有经历的痛苦和曲折,因而他能够做出一些惊天动地的事情出来,这与他当时所受到的苦难是分不开的;正由于这些事件,使得这些伟人能够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去洞察事物,能更加深刻地看清楚这个世界。

我看到的鲁迅,就是符合这样一个标准的人。

他的儿童生活,那一种大起大落的生活,倘若一般人,怕早是屈服于现实,而浑噩度世了。

但鲁迅却能够在这种逆境中成长起来,确实要敬佩一番。

但从他的性格中折射出来的事情,我看出了中国近代的人民生活的艰苦。

对于鲁迅这样一个大户人家的孩子,都会受到这样的待遇和冷眼,那么当时中国千千万万的儿童,怕是比他要辛苦千百万倍都不止吧,由此,我不得不庆幸于我还能够在这里快乐地学习,安定地生活,多么的幸福啊,我又还有什么理由去抱怨生活呢?站在伟人的肩膀上,我们能够更加高瞻远瞩;站在鲁迅的人生里,我体会到了他之被称作中国文坛第一旗手的当之无愧。

愿鲁迅先生在天能安慰,中国已不在是以前那个病怏怏的受人欺负的国家了,您也不必再为国家的前途而担忧了;因为中国必定会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携手努力下,更加强盛。

篇二:名人传读后感20XX-08-2511:46《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小说家罗曼,罗兰写的,它包括《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这三部“英雄传记”。

传记里的三人,虽然各有自己的才华,但三部传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着重记载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战斗。

《名人传》写作目的崇高,创造精神世界的太阳,呼吸英雄的气息,使人们在痛苦、失望的现实中获得心灵上的支撑。

《名人传》洋溢着一股旺盛的激情。

每一个阅读《名人传》的读者首先都会强烈地感受到作品中无法抑制的热情,都会为罗兰那极富感召力的语言而怦然心动。

罗曼.罗兰把这三位伟大的天才称为‘英雄’。

他的英雄观点,不是通常所称道的英雄人物。

罗曼.罗兰所指的英雄,只不过是‘人类的忠仆’,只因为具有伟大的品格,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能倾心为公众服务。

罗兰自己也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为了突出英雄的这一本质,罗兰改变了常规传记的写法,舍弃了对传主生平的一般知识性介绍,而集中精力去把握人物高度统一的精神品格,在这种把握中又投射进自己对英雄们的敬仰激情。

《骆驼祥子》读后感20XX-08-2511:45《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

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

祥子来自乡间,日益凋蔽衰败的农村使他无法生存下去,他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创立新的生活。

他试过各种工作,最后选中拉洋车。

这一职业选择表明祥子尽管离开了土地,但其思维方式仍然是农民的。

他习惯于个体劳动,同时又渴望有一辆像土地那样靠得住的车。

买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这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

”城市似乎给了祥子实现志愿的机遇,经过三年奋斗,他买上了车,但不到半年,竟被人抢去;但祥子仍然不肯放弃拥有自己的一辆车的梦想,尽管他对自己的追求不无怀疑,几度动摇,但仍然不断振作起来,再度奋斗。

应该说,祥子以坚韧的性格和执拗的态度与生活展开搏斗,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内容。

而搏斗的结局,是以祥子的失败告终的。

这部小说的现实主义深刻性在于,它不仅描写了严酷的生活环境对祥子的物质剥夺,而且还刻画了样子在生活理想被毁坏后的精神堕落。

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0XX-08-2314:52《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往事的散文集,“朝”是早上的意思,“夕”是晚上的意思,早上的花晚上来捡,就是成年时回忆往事。

《朝花夕拾》共收入9篇作品。

包括: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二十四孝图》;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怀念长妈妈的《阿长与山海经》;写塾师寿镜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

作者用了许多艺术手法,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融合为一体使百草园内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范爱农》讲叙的是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故事,描述了范爱农对黑暗旧社会的不满和革命后又遭受打击迫害的遭遇,全文表现了人民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

所谓《二十四孝图》则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

《藤野先生》记录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没有民族歧视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

全文记述了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写了之前对阿长踩死了他的隐鼠的生气和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慕求已久的《山海经》之情,文章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把儿时在百草园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互相对比,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

五猖会是一种庙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

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是摧残儿童天性。

在《狗?猫?鼠》里,鲁迅清算了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

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

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朝花夕拾》不是为了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于少年儿童的事,到了成年再翻翻这篇散文集,你一定会有所回忆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它让我感触很深。

读时的心情是随着保尔的成长、命运而跌宕起伏。

它描述了保尔在逆境中炼就了坚毅顽强的性格,百炼成钢,成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当他负伤退出战场时,他仍然不停地努力贡献;当他被诊断神经中枢有问题时,他一如既往地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