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小组组长:小组成员:指导老师:一、提出问题在潮汕,一年中的岁时节日,各乡各里的游神赛会,各家各户还有祖宗的“忌日”,基本每月都有二三个祭拜节日。
这些节日,既有祭品美食的制作,又有娱神民间艺术的展示,可谓名目繁多,眼花缭乱,是一笔可经挖掘、改造的旅游文化资源。
所谓岁时节日,远不止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冬节、春节等几个比较典型的传统节日。
从正月到腊月,可以说月月有节。
潮汕地区有那些习俗?习俗有什么内容?二、研究目的①我们主要研究春节,中秋和冬至这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节日。
通过对这三个节日的研究,来了解潮汕地区的节日习俗,让大家加深对潮汕节日文化的了解。
②希望能通过这次研究,使得大家重视潮汕的传统节日习俗。
三、研究方法(一)通过查找书面资料、上网、撰写论文、收集有关潮汕节日习俗的资料。
(二)把收集的资料整理总结,写出论文和总结。
四、研究时间:2010年9月-2010年12月五、研究过程春节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最热闹、最隆重、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
潮汕地区也有着许多既同于中原地区又异于中原地区的习俗活动。
1)吃团年饭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
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
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
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
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
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
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
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
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
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
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
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
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2)送压岁钱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
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
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
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3)拜年送大桔拜年,又称为“拜正”。
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
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
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
”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
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
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
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
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
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
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
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
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
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中秋节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关于节日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也有很多关于这天的传说和传统。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1)赏月潮汕各地中秋拜月,主要为妇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进行叩拜,故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谚。
潮人谓拜月为拜月娘。
月属阴,叫太阴娘,民间管叫月娘。
拜月都在露天场所,城市居民,在阳台天台或自家庭院进行;乡村百姓拜月,大都集中到村里的大埕祭拜。
妇女拜月的重要心愿还在寻求一个好夫婿,结良缘。
潮汕有首民谣唱道:“中秋夜,月娘娘。
深深拜,团团圆。
好夫婿,结良缘。
……”潮汕是个侨乡,不少妇人的丈夫远隔重洋,托月寄意,更为情切。
民谣唱道:“八月十五中秋夜,夜昏月朗天又晴。
思君想君来看月,坐看明月到五更。
听得寒蛩啼叫声,凄凄惨惨得人惊,不知我君在何处,欲托明月传心声。
”当吃过晚饭后,妇女们便换上新衣,带领孩子们安好香案,摆上供品,等候月亮升起。
中秋时节,柚、柿、杨桃、石榴、油甘、菠萝、林檎、芋头等果蔬,一齐登场,人们就将这些当令物产和月饼、糕点、煎堆、油饼等奉献给月娘。
在农村,妇女常常在这些祭品上施展些手工艺,如用糯米饭、米饭条砌塔山,用剪纸贴柚,用带枝叶的油甘扎成孔雀等。
今人拜月,市面上物品甚多,人们图方便购买,只是不若从前工巧。
2)剥芋潮人中秋拜月娘,供品中必有芋头,民间有剥芋食芋之俗。
这方面方志也有所记载,清顺治《潮州府志》云:“中秋玩月,剥芋食,谓之‘剥鬼皮’。
”清嘉庆《澄海县志》说:“(中秋)用熟芋去皮食之,曰‘剥鬼皮’。
”清乾隆《揭阳县志》载:“(中秋)或剥熟芋而食,谓之‘剥鬼皮’”。
今天,潮汕仍喜用蒸熟的芋头拜月,以个大肉疏松,皮有裂痕者为佳品,即潮俗称芋“笑”。
祭拜之后全家便剥皮食芋,好好享受一番乐趣。
4)烧塔这是中秋节旧俗。
带有娱乐性的现在还保留着。
瓦塔是用废砖瓦在旷地上砌成的小塔,大小高低不等。
塔顶留孔洞,塔心装柴草,青少年烧塔以为乐。
起火后,撒松香助燃,火光直冲塔顶,蔚为壮观;再撒盐,噼啪作响,如放鞭炮。
有些地方还有赛烧塔之俗。
凡烧得全塔通红而不倒者胜。
揭阳炮台等地,则有搭竹塔的习俗。
燃烧时,全塔尽烧,火势猛烈,更为壮观。
清明节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
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扫墓清明节在潮汕各地上坟扫墓的习俗十分盛行。
扫墓俗称“挂纸”,为与冬至扫墓有别也叫“挂春纸”。
人们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并在墓碑及墓堆上挂纸条,举行祭礼。
不少侨胞,也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
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
2)踏青(春游)现在潮人往往把扫墓和踏青结合起来,扫墓的同时踏青春游。
扫墓时带上一些饮料,等扫墓完毕时,找一处干净平坦的地方,就着祭品和饮料,席地而食,边食边观赏大自然的美景,别有一番野趣。
这对于长年累月为工作而辛勤拼搏的人们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起到调剂和娱乐身心的作用。
3)食薄饼清明日食薄饼,既有纪念寒食古俗的含义,也享用了一顿别具风味的美餐。
蒸朴籽棵。
潮汕有一种树叫朴籽树(又叫朴丁树,属榆科),叶椭圆形,果实大如绿豆,味甘甜。
传说先人在饥荒年,采此树叶充饥度荒。
清明时节,气候转暖,草木荫茂,朴籽树叶满丛嫩绿。
后人为不忘过去,便在清明节采此树叶,和米舂捣成粉,发酵配糖,用陶模蒸制成朴籽棵,有梅花型及桃型两种,也有叫碗酵桃的。
粿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据说吃了还可解积热,除疾病。
端午节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吃粽子吃粽子是我国汉族端午节传统习俗。
粽子亦称角黍、筒棕。
相传此俗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至唐宋时已很盛行,粽子成了节日和市场上的美味食品。
唐明皇有“四时化竟巧,九子粽争新”之诗句。
时至今日,端午节家家都要吃粽子。
粽子的花样、风味因地而异。
北方多用粽米或黍米,以红枣、豆沙、果脯为馅。
南方粽子,馅心多糯米佐以豆沙、咸肉、火腿、蛋、虾仁、油脂等。
潮人认为,“食粽才健壮(谐音)”,故端午此日食粽甚盛。
粽子,潮人俗称为“粽球”。
潮汕粽球有三种,一为角粽,一为栀粽,一为枕头粽。
角粽是用竹叶、蕉叶包糯米和肉豆等馅料,甜咸二种或咸甜双烹,称为双烹粽球,以汕头老妈宫粽球店所产最为有名,故有俗语“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流传。
栀粽,也叫栀粿,是用糯米粉,按比例渗入栀子汁、食碱液、茶水混和,用纱布包裹装入竹箕蒸熟而成。
吃时用纱线或小刀切割成小片,醮粉糖吃,有健胃去湿之功效。
枕头粽,产于潮州凤凰山区,因其为长条形,状似枕头,故有此称。
它无须其它配料,纯用糯米制成,其制作非常精细考究。
先从山上砍下杉尾、三丫苦、五指胶焖煅,泡水浸出液,澄清后泡糯米。
以糯米为馅,制成“大糯粽”,色泽金黄,光滑柔软。
品尝起来,顿觉甘香爽口,肠胃舒适,别有一番风味。
2)赛龙舟赛龙舟也是潮人喜爱的一项活动。
潮人赛龙舟活动历史悠久,明陈天资《东里志》云:“(五月五日)水乡竞渡,大城所结彩为龙舟,或以彩纸糊之,各扮故事。
”可知早在明代前,潮汕便有赛龙舟的习俗。
在潮汕,有一种关于竞渡的迷信说法,就是在某一溪涧,如果经常有人在那里淹死,人们便认为那是“水浸鬼”作怪。
所以竞渡时,就请龙舟到那里划来划去数次,名曰“洗溪”。
这样“水浸鬼”自然害怕而逃走了。
潮汕龙舟竞渡前龙舟手要斋戒,要分别把龙舟划到他们所奉祀的神庙(通常为妈祖庙)前祭拜“龙尾爷”,龙首朝庙门,划进划退参拜三次,谓“三参灯”,以祈神明庇佑平安,旗开得胜,夺头标(过去各村各姓为了夺头标甚至酿成械斗,可见头标之重要)。
比赛时夺标点设在一只五肚船上,上插绫缎彩标。
参赛夺标的龙舟各在起点待发。
当神庙前鞭炮一响,龙舟便闻声起鼓,健儿们奋臂划浆,力争上游。
锣鼓手统率全船,划浆的只管划浆,掌舵的把稳方向。
夺标进入高潮时,击浆激起的水花能把整个船都罩住,以致岸上观看的群众不见龙舟,只见一团团雾在江面飞奔,十分壮观。
六、研究心得与体会这次活动也是对我们的考验,活动中的体力劳动虽不多,但脑力劳动却不少,往往找到的信息并不是和我们的想法一致,但我们仍想办法使我们的意见融入到这些找到的信息当中,使活动成果尽量即有主见,又要客观。
这样的考验,让我们认识到了考虑问题需要合理、细致且全面。
这一次综合实践的调查活动。
我们小组的每位成员都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