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余华作品中死亡的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
——人性与命运的苦难
张天鹏(韩山师范学院,广东潮州 521000)
摘要:余华作为先锋作家的代表,他的早期作品写了许多关于死亡的现象,有的人说余华钟爱于描写死亡,称其为死亡叙事,而余华描写的死亡都从独特的角度阐释了余华对人生、命运、人性以及苦难的理解。
余华描叙了种种死亡的原因、过程甚至详细的死亡画面,他的这种直接的,甚至丝毫不掩饰的死亡叙事,给我们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余华的死亡描写里没有太多的死亡价值痕迹,多的只是他对于人性的剖析以及他看待人性所特有的视角。
关键词:死亡;人性;命运;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一、余华所谓“死亡叙事”的由来
余华是一个写了许多死亡事件,也是一个最能以死亡与鲜血来展示自己,表达自己对于人性和命运理解的作家。
他的这一写作风格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少年时期的种种经历是余华对于死亡或许已经司空见惯,甚至习以为常。
余华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父母都是医生,有一段时间余华与父母就住在医院里,而且余华家的对面不远就是医院的太平间。
余华曾说自己小时候没有什么地方可以玩,只是出现在医院里各处,他听惯了病人及其家属悲伤的哭泣声,也多次看到父亲的白大褂上沾满了艳丽的鲜血,后面还跟着一个手里提着血肉模糊的东西的护士。
夏天余华喜欢到医院的太平间里乘凉,太平间的水泥地对余华来说真是个好地方,那里他少了一般人有的悲伤与恐惧,独有的时一份安逸。
余华说自己习惯了死亡,早上看到一个人,晚上就听到一位那人的死亡而带来的巨大哭泣声。
或许这样的成长历程已经令这个少年看惯了人世间的死亡,或许在他的童年深处,所听到的哭泣声远远的多于生活里的欢声笑语。
而在此后余华的工作经历里他作为一名牙医,每天都与所谓的病人打交道,人生中的种种景象他已经看在眼里,慢慢的往自己的心灵深处铭刻。
余华说自己讨厌作为一名医生,尤其是一名牙医,因为一个人的口腔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
所以之后的余华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在自己从医的经历中余华记得自己曾经与同事曾经一起解刨过人的下巴,那种血淋淋的场景也印在了他的人生历程上。
所有的这一切都给了这个所谓“死亡叙事”作家种种创作的启发了感悟。
一个艺术家的创作是其情感与感受的流露,余华作为一个钟爱描写死亡的作家亦是如此,甚至这更加真实的还原了余华的创作。
二、《河边的错误》里那些意料之外的死亡
《河边的错误》作为余华前期的代表作,也是其先锋创作中的代表作品,其中写了很多的死亡,处处充满了死亡的气息,初次会给人一种侦探故事一般的情节体验,到组后会让我们感到毛骨悚然,并且为其中种种无端的死亡而诧异。
其中描写了一个在河边频频发生的惨案,但是作为公安人员的马哲一直没有将怀疑的对象指到疯子的身上,以至于疯子接二连三的杀人。
被害者一是孤寡老人么四婆婆,二是一个男人,三是发现么四婆婆人头的那个男孩。
其中的工程师许亮因为第一次的无意,第二次的有意到河边散步,两次都机缘巧合的是他首先发现了被害者的人头。
所以他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两起谋杀案的嫌疑人,他因为心中的恐惧,
最终稀里糊涂的自杀了。
当故事发展到这里的时候,作为办案人员的公安马哲才恍然大悟,原来在河边频频的杀人的时疯子,然而疯子作为杀人者却没有丝毫的动机。
这时之前一系列的侦察活动都显得格外的滑稽可笑,并且作为办案人员有很大的失职,或许从侧面看到的便是他们这些人联合疯子杀了那些人,他们导致了疯子接二连三的在河边杀人,导致河边惨案的出现。
案子到最后是侦破了,但是疯子作为一个没有任何杀人动机可言的人玩弄了他们这些办案者以及周围人的误解。
最后,作为公安的马哲因为愤怒开枪杀了疯子,因为疯子并不能为其杀人而承担什么,所以他杀了疯子。
法律虽然并不能制裁疯子,但是作为公安的马哲杀了疯子却是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的。
唯一的办法便是证明马哲也是个疯子,但是马哲并不愿意这样,而在马哲杀了疯子之后越是证明自己的神经清醒,也更加的流露出他自己精神的不正常。
纵观《河边的错误》里面所出现的死亡事件,一系列的死亡冥冥中似乎都显得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其中的每个死亡事件都带有一种意料之外。
孤寡老人么四婆婆的死亡,凶手作为疯子,同样已经很明显疯子并没有杀人的意图,么四婆婆死后她的钱依然藏在家里,并不是为了钱财而杀人的。
之前疯子一直承蒙么四婆婆的照顾,如果是个正常人,怎么可能对待一个照顾自己的孤寡老人做出这样的行为,这就显示出了么四婆婆被杀死的意料之外,或许知道疯子已经杀了么四婆婆之前,她也不会知道疯子要杀他。
那个在死了的男人,那个在河边看到么四婆婆人头的小孩,他们怎么会死亡,是什么让他们也难以逃脱疯子疯狂的磨爪。
他们都没有错,但是依然是被疯子杀害,受到了死亡的结果。
还有那个无辜被怀疑的工程师,或许命中注定,或许机缘巧合,或许什么都不是,只是两次在河边都是他首先看到了被杀害者的人头,才受到人们的怀疑,就是连办案人缘也是这样认为的。
所以最后工程师许亮因为心内的恐惧和害怕,选择了自杀。
死亡对于他是无辜的,甚至可以看作是毫不相关的,他没有因为灾难而死,也没有被人谋杀,而是自杀。
他死亡的给人意料之外又的确是点亮了那些被黑暗蒙蔽双眼的人。
疯子最后被身为公安的马哲所杀,马哲杀了疯子是为了不想惨案的继续发生,而疯子因为自己的无动机杀人也得到了死亡的结局,疯子的死同样是意料之外的。
《河边的错误》里面种种看来是意料之外的死亡,换个角度何尝又不是一种情理之中的事。
疯子疯狂的接二连三的在河边杀人,不管疯子杀人动机的有无,他的杀人都流露出的是人性深处本能的体现。
他的频频杀人是他无意识一种人性本能的驱使。
余华借助《河边的错误》,借助疯子的行为,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赤裸裸的人性,一个隐藏暴力血腥本能的人性。
疯子正是因为其杀人的无意识,无动机,更加真实、清晰、明了的展现给我们一个人性本能的一面,这一面充斥着暴力和血腥。
三、《活着》里那些情理之中的死亡
《活着》作为余华后期创作的代表作品,从这部作品开始,余华的叙事风格已经和前期的先锋叙事风格有所不同,并且在之后逐渐的改变。
《活着》是反映了余华开始将视角从先前的暴力流血死亡转到开始关注民间的生活状况,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普通人的生活,以及这些人在命运的驱使及磨难中怎么样的为了活着而选择顽强的活着。
这些作品中难免还是有一些死亡的描写,但这些死亡背后所要表达的已经是在诉说人的命运了。
《活着》中体现的主题便是如此,一个民间的普通人福贵怎么样在亲人一个个的相继死去而坚强的活着,他是苦难命运下的国民的代表,展现了苦难命运之下人活着的意义,这意义比其他任何人活着都有难以阐释的含义,那就是怎么样为了活着而活着。
李泽厚解释“命”为“命运”、“宿命”、“命中注定”。
是的,福贵的人生完全可以看作是他“命”的轨迹线条。
在这个属于他的“命”的轨迹线条里,必然有人生快乐的线条,同样也存在着太多的苦难线条,甚至这苦难的线条才是福贵人生轨迹线条的主流。
故事的开始,福贵便因为赌债将自家最后的房产输给了处心积虑要骗他的龙二。
他的父亲因此而被气死,之后属于他的悲惨命运便接踵而来,甚至可以
说是争相前来。
母亲因为苦难的生活病死了,福贵也被抓去充军,回来后的福贵便发现女儿凤霞因为发烧变成了哑巴。
福贵看到了曾家赢走自己房子的龙二被处死,他感叹人世的变化无常,也开始慢慢理清了属于自己的命运线条。
儿子有庆的死去,女儿因为难产而死,女婿也因为工作死去,妻子也接着病死了。
当生活只剩下福贵与他的外孙苦根的时候,命运的悲
惨并没有因此而结束,苦根也死去了,最后的画面定格在了福贵与老水牛上面。
福贵的人生里,他亲手埋了他的每一个亲人,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而活着,他用自己的命运悲剧诠释了国人为了活着而活着的深切的内涵。
孔子的弟子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①人的命运真的是冥冥中早已注定的吗?答案肯定不是如此,从福贵的身上早已给我们展现的是苦难命运下国民的那种生活状态和生存哲学,一个简单的为了活着而活着。
这个时候就发现福贵身边所死去的人似乎就在情理之中了。
父亲被气死,一个父亲在儿子因为赌博而做出如此有损家誉的事,气死也是合乎情理,也就情理之中了。
苦难的命运之下,必然要有苦难的降临,不然何谓苦难,何谓命运的悲剧,所以命运安排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的因为苦难命运而死去。
这终究是《活着》苦难叙事的必要条件,如果说福贵看到亲人的死去,自己忍受不了悲惨的命运也选择死去,那《活着》也就将失去其特有的意义。
情理之中的死亡,只是为了让活着的人继续活着有了一个情理之中的借口和心灵的依托。
“余华小说的命运叙事始于人为命运所险所困,发展部是漫长的宿命肆意暴虐,宿命变成了人的本体,掌控着人的一切,终于“知命”战胜了“宿命”,以“活着”战胜“死亡”而告终。
”②福贵在看着生活将要慢慢变好的时候,身边的亲人依然是难逃死去的厄运,命运对于他的不公平,足以令其失去活着的勇气。
即使每一个死去的亲人,在福贵的看来都是意料之外,但何尝不是情理之中呢?如果不是这样,活着的意义又将如何去诠释?
参考文献:
王达敏《余华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①《论语.颜渊》
②王达敏《余华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1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