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系列完整版

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系列完整版

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系列一: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概论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准备阶段,对于考生来说,需要把握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此知识点包含三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等…这一章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准备阶段,在宏观上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主要内容和特征进行了阐释,对于考生来说,需要把握这部分的主要内容,虽然一般不涉及大题,但是却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奏与铺垫。

具体来说,此知识点包含三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段的斗争日益激化主观因素: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大理论成果: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系列二:辩证唯物论摘要:辩证唯物论这一部分内容涉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中基本原理性知识,从世界观的引入到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探讨,带领我们从哲学的角度认识周围的世界。

在这部分内容中,对于世界物质第一性的确认是整个辩证唯物论的基石,由此扩展开的物质观内容考察多见于选择题。

要求我们在理解的层面进行把握。

对于实践和意识领域的内容需要我们做出强调性识记应用,综合历年的考研真题,联系历年的时事政治对意识能动作用以及实践性知识的考察还是占了一定的比重的。

因此,本部分内容的重点在于,在进行识记知识点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灵活应用。

具体来说,此知识点包含五方面的内容:物质观、实践观、意识观、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一、物质观◆物质与运动的含义、关系、意义物质是指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固有属性或根本属性,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简要的说运动就是指变化。

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坚持物质和运动相统一的观点,要反对否认物质是运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和反对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的唯心主义的观点。

◆运动与静止的含义、关系、意义静止是指相对某一参照系,事物没有发生特定的变化或事物的根本性质不变。

运动与静止密不可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坚持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反对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也反对把静止绝对化(不变不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含义、关系、意义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是一维的、不可逆的,空间是指运动物质的广延性,是三维的。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是不可分的。

物质运动在时间空间中存在,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坚持物质运动与时空不可分割,在理论上反对否认时空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否认物质运动与时空相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坚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二、实践观◆实践的含义: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或者说主观见诸于客观的行动。

这是人特有的对象化活动、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意义: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性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践。

◆实践的结构:主体、客体、中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的根本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分化和统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三、意识观◆意识的起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影响。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意识的作用:意识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具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其表现有: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与计划性、高度创造性、对生理活动的控制性、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性。

四、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是客观存在,意识是主观存在;物质是根源,意识是派生;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可以变成意识,意识可以变成物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五、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系列三:唯物辩证法摘要:这一章在内容上以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以及事物发展的三大规律为重点内容。

复习过程中需要以练习选择和分析题并重。

唯物辩证法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内容,在明确了整个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后,这一章带领我们具体考察整个世界的运转与发展,从世界上的物质如何存在到事物存在的具体形式。

以一种科学的方式给我们的世界展开不断变化发展的视野。

这一章在内容上以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以及事物发展的三大规律为重点内容。

复习过程中需要以练习选择和分析题并重。

一方面,通过选择题的大量练习达到自己对相关或相似知识点的甄别。

另一方面,要参考以往的复习资料对相关的论述题进行一定程度的练手,争取形成对相关知识点的熟练把握。

从历年的考研真题设置来看,这一章涉及的选择和论述都比较普遍,需要大家在把握基本原理的同时,掌握相应的方法论意义,以便在分析作答时做到心中有数。

具体来说,此知识点包含四方面的内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五对范畴、思维方法一、唯特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和永恒发展)◆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永恒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1)、矛盾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2)、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3)、斗争性是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享的性质和趋势。

(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有重要作用。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第一,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第二,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3)、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表现在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中:在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量的变化,通过双方力量的消长,为质变作准备;在质变过程中,斗争性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完成质变。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当中,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4、矛盾分析法根本认识方法:包含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指着与继承下统一的方法等。

◆质量互变规律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量娈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3)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

(4)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它的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道路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三、五对范畴◆原因和结果(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引起被引起、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结果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2)、判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联系,其根本标志是看它们是不是引起被引起的关系。

(3)、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如果把两个具有因果联系的现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出来加以考察,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如果把它们放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那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则是不确定的。

同一个现象是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反之亦然。

(4)、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