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毕业报告
论文题目:简析李杜诗歌的艺术风格
姓名:史韫慧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年级:0809
层次:高起专
学习中心:马鞍山学习中心
完成时间:2010年10 月19 日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简析李杜诗歌的艺术风格
中国诗歌的历史绵长悠远,在这多如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无论老幼,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李白和杜甫。
他们俩一个是翩然出尘的“诗仙”,一个是忧国忧民的“诗史”,他们以各自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审视视角,不同的人生经历,书写出一篇篇传诵千古的优秀作品。
它们或浪漫奔放,或深沉凝重,或奇异瑰丽,或悲天悯人,或热烈,或愁苦,或清丽,或含蓄……
生活的时代背景造就风格。
李白生活在唐朝的鼎盛时期,盛唐时期的大唐帝国除了经济的高度繁荣,文化也是多元的,文化的氛围空前自由,这就给李白的诗歌创作充分追求自我,张扬个性提供了好的土壤,少年李白出蜀,游历名山大川,无论是峨眉的峰峦叠翠还是庐山的雄奇险峻,大自然的神奇瑰丽给了李白宽广开阔的胸怀,他的笔下,恣意狂放,充满了天马行空的夸张幻想,想像之奇,让人感觉有如神来之笔。
李白一生自恃才高,对于权贵不屑一顾,因此在政治上也经受不少打击,然而在他的诗中看不到颓废与落寞,看到的是理想和现实矛盾冲突后的超脱,用他诗中的话说就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杜甫虽然也在盛唐时期度过了青年时代,然而由于出身官宦世家,从小受到的观念熏陶以及中年仕途上的屡受打击和生活上的艰难困苦,使他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劳苦大众,同时他也对残酷的现实生活有许多深邃的思考。
这一切一切使得杜甫的诗中随处可见深沉的忧郁和思索,如果说李白的诗是奔流三千的瀑布,那么杜甫的诗就是百转千回的暗涌。
杜甫自小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这使他的诗中有不少“饮酣视八极,俗物皆茫茫”仁民爱物之感,而到了晚年,亲身经历“安史之乱”,饱受流离之苦的杜甫也成了曾经让自己深刻同情的底层人民中的一员,诗人作品中此时反映出的沉郁顿挫和自身的命运多舛以及国家的深重灾难是紧密联系的。
老年的杜甫,居无定所,百病缠身,诗中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萧瑟,也有忧国忧民感怀身世的悲天悯人,虽然穷困潦倒,心中所愿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个人性格的不同造就风格。
虽说李白一生都在出世入世之间徘徊,然而他天性乐观豁达,对于自己饱受权贵排挤和仕途的不顺利,他表现出的是一种超脱,流露于笔端的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洒脱豪情,而杜甫由于个性使然,再加上一生仕途和个人命运的双重坎坷,深重的忧虑感和悲悯成了他诗歌的主要基调。
题材的不同选择造就风格。
纵观李白的诗歌,大多是大自然雄奇瑰丽风光,有庐山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有滚滚长江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诸如此类的诗句比比皆是,因为自然的世界,无论是一花一木的妩媚,还是山水的奇绝,无论是四季的变化,还是田园的闲适,都能让人心胸开阔放松,乐观超脱,当然豪气冲天的李白也有落寞时,也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哀叹。
李白的诗很多是观景有感,直抒胸臆,以抒情为主,即便是《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样难得叙事的诗歌,仍然有许多抒情之句,主观色彩是非常浓厚的。
杜甫的视角却总是在观察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亲身经历都城长安遭到安禄山叛军的洗劫后,城池家园的残破与春天的到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把诗人面对国破时心中无穷的悲愤刻画得淋漓尽致,一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更是写出了诗人当时的痛苦与无奈。
在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中老妇人娓娓道来,字字血泪,如泣如诉,没有诗人的评价,没有诗人的控诉与批判,然而读者在叙事中却处处皆能找到诗人心中的愤慨。
杜甫是诗多为叙事,在叙事中其沉郁顿挫风格一览无余,即使是被后世誉为“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轻快狂放也是在叙事中得以体现的。
创作意象造就的风格不同。
李白所创造的富于个性特点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飞翔的大鹏,还有奔腾咆哮的黄河、长江,高出天外的山峰、飞泻直下的瀑布,这些"都具有超凡的气概,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可以见出他飘逸不群的风格";而杜甫伤时忧国的情怀借着客观物象表现出来,形成带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象,如瘦马、病桔等,"在这些被损害与被遗弃的生物身上,杜甫表现了多种深沉而忧郁的情思。
李杜风格的不同还体现在意象的组合上。
李白诗中意象的组合比较疏朗,好象疏体的写意画,三两传神
之笔可能胜过满纸的勾画;杜甫诗中意象的组合比较紧密,往往把几个意象压缩在依据诗中,显得凝重、老成、深沉。
李杜意象疏密的不同还表现在诗的章法上:李白的诗章法疏宕,跳跃性强,诗的节律也比较急迫,有一股不断向前冲击的力量;杜诗意象之间的脉络相当分明,章法十分严密,节律回旋舒缓,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渗透力。
创作语言造就的风格不同。
李白诗歌是自然朴素,所咏之物脱口而出,不加雕饰。
杜甫诗歌语言力求锤炼,加以推敲。
一个是“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一个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如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又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他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清新自然的语言脱口而出,毫无雕饰之处。
杜甫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他吸取古人的长处,继承他们的优良传统,有人说过杜诗“无一字无来处”.他力求诗句的表达效果达到最高境界。
他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他之所以被称为“诗圣”“诗史”就是他能通过语言把民族矛盾以劳动人民的苦难表达出来。
并且诗歌的艺术性很强。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
李白诗歌飘逸俊美,杜甫诗歌沉郁顿挫,他们风格不同还表现在对同一事物描写流露的感情不同.对待它们的心境也不一样。
对山、对水、对月、对酒、对友情.他们的风格迥异同是登岳阳、游洞庭,李白是“铲却君山好。
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刹洞庭秋”((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杜甫是“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一个是豪言壮语,把君山铲却,让洞庭水不受阻碍地流:另一个是感慨流涕,家人飘零,战争未息,国与家皆不稳。
对此痛哭流涕。
一个是飘逸豪放;一个是沉郁低沉。
在诗体上说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七绝句,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拘泥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使用的是散文句法。
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
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
在诗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逊于杜甫。
而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
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
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
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务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
这种已被现实所牢笼却不愿接受想征服现实的的态度,与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本质又相同的。
用韩愈的话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他们的艺术成就和高风亮节永远是中国文化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