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产品“卖难买贵”现状及原因分析

农产品“卖难买贵”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卖难买贵”问题实地探索近几年,全国各地多次出现农产品“卖难买贵”现象,农产品的价格一直牵动着每个人的心,从“蒜你狠”到“姜你军”,农产品价格的一路狂飙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生活,更是打击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

,致力于找到解决农产品“卖难买贵”问题的根本方法。

在三个月的实地调查中,以成都这个大型消费者市场以及成都周边的大型生产者市场为代表进行调查。

成都市是一个发展中的城市,在目前的建设步伐中,城市功能区定位明确,中心城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建设步伐加快,土地资源稀缺,绿色低碳环保要求提高,对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在蔬菜质量上有所提高,而且在速度上也要满足市场的需求。

我们希望通过对成都市农产品“卖难买贵“现象的分析,得出一个适合解决全国农产品“卖难买贵”的方法。

对于消费者市场,具有代表性的有益民菜市场,冻青树菜市场,天涯菜市场等市内市场,也有犀浦菜市场,红光菜市场等郊区市场。

总所周知,采购要遵循5R原则(适时(Right time)、适质(Rightquality)、适量(Right quantity)、适价(Right price)、适地(Right place),即采购应该围绕“价”、“质”、“量”、“地”、“时”五个基本要素进行,即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价格从适当的供应商处买回所需数量商品。

然而,在我们调查过程中,在采购方面我们发现了以下一系列问题:1.很多终端采购商采购批量小,从而单位成本增加,以至导致蔬菜的价格偏高2.采购环节存在许多不合理现象3.采购环节过多导致蔬菜价格持续上涨4.摊位费、管理费等额外费用过高导致蔬菜价格上涨5.跟风生产现象较为严重6.市场与生产者信息不对称,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产品销售难7.种植技术较为低下,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8.运输费用持续增高9.批发商积压农产品导致的浪费问题针对以上从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农产品“卖难买贵”的深层原因已跃然纸上。

二、农产品“卖难买贵”原因深度分析在上一节中总结分析了中国农产品市场中频频出现“卖难买贵”的现象,本节侧重于对中国农产品市场出现的这类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主要原因在于供需结构的不匹配。

而引起农产品市场的供需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是从生产和流通两个环节来深入探讨。

1.市场组织化程度低自1987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确立和巩固了以土地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的特征为特征的家庭联产责任制。

这种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业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了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的生产供给受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

当前,有相当的一部分的农业生产者依旧保持着这种生产模式,生产方面往往是“跟风生产”、“一拥而上”,而且由于农业生产者们自身的素质和社会信息的不健全的因素,导致生产供给呈现出了周期性的波动。

2.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农业生产者在进行下期的生产安排是往往只能依靠前期出现的市场信息。

市场价格的波动主要来自于市场供需的不均衡,生产过剩的情况极为普遍,生产过剩和供给不足往往呈周期出现。

一方面,供给过剩引发市场竞争加剧,农产品价格下降,农户遭受损失;另一方面,一轮供给过剩,经常伴随下一轮的供给不足,产业波动剧烈,产业链相关主体一损俱损。

而正是由于这种信息的不充分,导致生产供给总量过剩,而在一定的时期之内,农产品的需求是相对稳定的,这就导致了农产品价格剧烈下降,农业生产者们的利益蒙受巨大的损失。

3.农产品物流成本高居不下,流通效率低下(1)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落后,流通成本较高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的物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我国物流行业和发达国家相比,也才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减缓了我们物流行业的发展的步伐,物流的基础设施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交通网络没有形成,很多地区依旧闭塞,导致了农产品在流通中成本增加;二是农产品运输设备的缺乏落后,据统计,我国七成是敞篷卡车,三成是密封式箱式汽车,公路冷藏运输的运量只占25%,铁路冷藏运输的运量占55%左右。

(2)流通环节多余繁多农产品从生产产地到消费者的手中经历了很多的流通环节,这些复杂繁多的流通环节自然而然增加了很多成本,这些成本随着流通环节的增多,最终使得农产品价格在各个流通环节逐步被抬升(3)贮藏设施的落后,损耗大据河南日报记者报道,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存储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约为25%一3%粮油15%蛋15%肉干耗3%,也就是说,有25%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上被消耗掉,而发达国家果蔬损失率则低于5%,美国的果蔬损失只有1%—2%我国农产品物流现阶段主要采取常温或自然物流形式,普遍没有使用农产品的冷链物流技术,在整个物流链上,未经过加工的大量鲜销农产品每年因缺乏冷冻冷藏设备和技术造成在运输中腐烂损失高达750亿元。

上一页畜产品是来源于畜牧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动物及其产品。

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畜产品质量符合保障人的健康、安全的要求,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因素,不应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或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1]。

在我国,近年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出(附表),不仅严重威胁到人民的健康水平,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给政府管理部门和生产经营者敲响警钟的同时,也说明,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当今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现代畜牧业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2010年2月,我国成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研究部署、统筹指导食品安全工作,提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大政策措施,督促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结束了食品安全管理缺乏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的历史。

为了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提高食品药品安全质量水平,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从管理机构上实现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整合。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仍任重道远。

1 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实意义随着畜牧业快速发展,目前中国肉蛋奶供应充足,城乡居民“吃得上”问题基本解决,但对吃得好、吃得放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意义非常重大。

1.1 维护畜产品消费安全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畜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食物,也是人们增强体质的重要营养来源。

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才能满足消费者吃上“放心肉”、喝上“放心奶”的基本要求[2]。

改革开放30多年,伴随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攀升,贫富差距在拉大,消费者购买力差异扩大,然而“民以食为天”,若少部分人享受到了高端有机畜产品,而大部分人却吃着不安全畜产品,势必积蓄社会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1.2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然要求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影响的不仅仅是居民的消费需求,还影响到了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影响到了农民增收以及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有调查显示,若一直处于专业户养殖方式向规模化、企业化养殖转变的转型升级期,主导力量仍以专业户小规模养殖为主,那么家庭作坊式养殖的小乱差,会造成疫病等诸多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3],影响畜禽产量和农民增收。

1.3 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现实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

迫切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质量与效益当前与长远兼顾同步的原则,加快生态畜牧业建设,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贡献。

2 影响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畜产品质量安全是个系统工程,涉及畜禽养殖环节、流通环节以及畜产品的加工环节,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畜产品不安全。

2.1 产地环境工业三废中含有许多有害的化学物质如汞、砷、铅、铬、镉等金属毒物和氟化物等非金属毒物,其违规排放会使水、土壤和空气等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动物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这些有毒物质就会在体内蓄积,成为被污染的畜产品。

研究表明,公路两侧200—300m范围内的动物就会受汽车尾气中含有的多种有害气体和固体污染物的严重污染[4]。

2.2 养殖环节投入品优质安全的饲料是畜产品安全生产的物质保证。

玉米、豆粕、糠麸等主要原料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农药残留超标,在存放过程中产生黄曲霉毒素等有毒物质,这些有害成分在畜禽体内蓄集,最终将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有些生产者直接在饲料中添加大剂量的兽药及铜锌等微量元素以达到抗病和促生长目的,在疫病防治过程中超剂量使用兽药、滥用抗生素、使用廉价不安全兽药、不严格执行停药期规定,导致出栏上市的肉品有害物残留大大超标。

此外,大量城镇餐厨废弃物(俗称“泔水”)流向城镇周边用于饲喂的家畜[5],虽多经高温蒸煮后饲喂,但许多人畜共患病病原仍然存活,含有的大量铅、汞、砷等重金属及亚硝酸盐仍然残留,这些对人畜健康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觑。

近年来,转基因作物及其副产物用作饲料的比例越来越高,转基因饲料对动物健康及畜产品的安全性仍需进一步进行评估。

2.3 动物疫病多年来,尽管一些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但动物产品流通渠道增多且频繁,基层防疫落后,圈舍条件差,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动物疫病流行仍很严重,在已知的350多种动物疫病中,有200多种人畜共患病,可以在人类和动物之间互相感染和传播[6],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从畜禽产品直接传染给人,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隐患。

2.4 加工过程目前,我国仍存在一定数量的小规模屠宰点或者屠宰场,大多设备简陋,环境卫生条件不达标,加工过程不规范,部分从业人员卫生素质不高,加之检疫检验不能及时到位,存在严重的畜产品安全隐患。

另一方面,畜产品加工领域的非法违规行为问题突出,注水增重、利用病死畜禽加工熟食、违规使用福尔马林等延长保鲜时间等现象依然存在。

2.5 流通环节流通环节硬件缺乏,如包装容器易破损、装运密度过高、专用冷藏运输车缺乏等,造成储运过程中大量畜产品被污染、变质[7]。

另外,部分经纪人长期贩运畜产品,但偶尔才对车辆消毒,造成畜产品连环污染。

2.6 走私畜产品2004年国内部分地区发生禽流感,大量活禽被扑杀,市场供给能力受影响,鸡爪、鸡翅、牛肚等禽畜类副产品境内外差价很大,冷冻畜禽产品走私剧增[8],同样,在国内生猪价格暴涨时,冷冻畜禽产品走私也会剧增。

走私产品没有经过检疫,且一般都低价收购许多其本国市场无法正常销售的不合格畜产品。

3 影响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深层原因3.1 市场失灵畜产品为准公共物品[9],社会成本大于社会收益,但私人收益大于私人成本,生产经营者往往是“理性经济人”,见利忘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