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泰国民族与宗教
泰国是一个以泰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
自曼谷王朝以来,泰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和外国侨民一直实行民族同化政策。
泰国政府在处理与华人华侨、泰南马来族、山地民族三大少数民族集团关系的过程中,同化是其主要基调。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外对泰国民族同化政策的研究,集中于华人华侨与泰南马来族,山地民族的研究是较为薄弱的。
当然,这并不能说明泰国政府不重视对山地民族的同化,恰恰相反,泰国政府对山地民族的同化不仅早于经济开发政策,而且,泰国政府开发山地民族地区的重要目标,在于缩小泰北山区与内地的差距,增强山地民族的国家观念,把山地民族同化为泰民族的一部分。
泰国山民即山地民族主要分布于北部和东北部山区,包括苗、瑶、傈僳、拉祜、阿卡、克伦、克木、拉佤、黄叶人、老族、高棉、桂人等20 多个少数民族及其支系。
在民族同化政策的影响下,泰国政府不承认其为少数民族,最初统称为“山民”,1974 年后改称“泰国山民”。
国外一般称这些少数民族为“部落民”,“山地部落”,“高地人”,通称“少数民族集团”。
我国学界则称其为“山地民族”
泰国山民大多是从中国、缅甸、老挝、越南迁徙而来的。
其中,最早进入泰国的有16 世纪开始从湄公河东岸迁入泰东北地区的老族和300 多年前就从缅甸迁入泰北地区的克伦人。
19世纪中叶以后,苗族也从老挝迁入泰国,成为山地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19 世纪80 年代,大量的山地高棉人以及苗、瑶、拉祜、阿卡、傈僳、拉佤等民族又从缅甸、老挝、越南等近邻迁入泰国北部和东北部地区。
这一移民潮一直持续到20 世纪50 年代。
据估计,在短短70 年间,就有近10 万临国少数民族居民迁入泰北地区。
泰国山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多自邻国迁入,且为跨境民族,与国外的同一民族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往往在泰、老、缅交界地区到处辗转迁徙,无固定的国籍。
山地民族无泰国国籍的状况虽然在20 世纪60 年代后有所改观,但仍有许多问题是难以令山地民族和泰国政府满意的。
由于没有泰国国籍,山地民族无法接受最基本的教育,倍受主体民族的歧视和排斥,甚至无法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
即便有一些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想放弃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到坝区购置水田定居,也会因没有国籍而受到阻挠。
由于受自然环境、经济基础、国家政策、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山地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内地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且发展很不平衡,同时也形成了较为独特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与主体民族存在很大的差异。
而在诸多文化差异中,宗教信仰和语言文字方面的差别是最值得注意的。
在亚洲,泰国是佛教浸淫至深的国家之一,全国有95%左右的人口是佛教徒,佛教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在山地民族中,佛教徒是处于少数地位的。
泰北山区的大多数山民都是万物有灵论者,相对而言,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或其他宗教的信教比例是较低的,其中,人口最多的山地民族苗族几乎不信仰佛教。
宗教信仰和语言文字上的差异,给泰国政府对山地民族地区的开发与同化带来了诸多困难,同时,也使泰国政府同化山地民族的政策措施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以佛教为依托,以教育为基础的同化。
由于泰国政府不承认其为少数民族,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其实施有效的管理,建立基层组织,使得山地民族长期游离于泰国政治之外,一般没有机会参与选举等政治活动,并由村社头人、酋长、僧伽等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
因此,泰国山民往往缺乏国家观念,甚至有一定的离心倾向。
为谋取必要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处于困境中的山地民族不得不铤而走险,走私武器、贩卖毒品、参与反政府武装,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
当然,由于大多散居于泰国北部和东北部地区,泰国山地民族的能量和凝聚力是很有限的,难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与中央政府相对抗,因此,泰北山地民族的分裂主义行为与泰南马来族相比,是较为有限的。
在泰国政府对山地民族进行同化的过程中,佛教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泰国政府在山地民族地区顺利实施民族同化政策的关键之一。
一方面,佛教僧侣通常是民族同化政策的执行者和山民基层社会的管理者,另一方面,民族同化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于通过佛学教育,改变山地民族的宗教信仰,使之皈依佛门,忠于佛教。
泰国政府对山地民族的同化,是一种以佛教为依托,以教育为基础的同化。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泰国僧侣不仅承担着推广佛教戒律和佛学的任务,还是推广泰语教学的重要力量。
在泰国许多地区,寺院既是泰国乡村宗教活动的中心,又是教育开展的场所;僧侣既是宗教活动和教育开展的载体,又是泰国乡村社会稳定的一大因素。
这与佛教在泰国教育史上的特殊地位有很大关系。
泰国在历史上是一个佛教兴盛的国家,僧侣众多,寺院遍及全国。
在追溯泰国现代教育制度的起源时,我们首先须提及佛教对教育的影响。
早在13 世纪,泰国便出现了寺院教育。
19 世纪以后,寺院教育有了更大的发展,并逐渐深入世俗社会和泰国乡村。
1910 年内务部接手乡村教育后,加强了山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在东北地区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在乡村教育的起步阶段,山地民族地区除僧侣外无人再受过教育,因此僧侣常成为乡村教师。
既懂当地方言又懂泰语的僧侣还常充当各种交易活动的中间人,同时,僧侣比普通人更易调解村民间的纠纷,常被选为村社头人,成为基层管理者,具有较高的威信,使得更大规模的佛学和泰语教学成为可能。
现在,学校已遍及泰国90%以上的村寨,虽然教育的内容和功能随着历史的发展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但佛学尤其是泰语教学仍然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内容,以教育为基础同化山地民族,仍然是重要的目标。
僧侣在山民中开展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传播新的文化和知识,以及各种足以改变山民的生活习惯的方式改变山民固有的观点,使之养成泰人式的风俗习惯。
”由于僧侣的积乘佛教和泰语在山地民族地区广为传播,泰国中部地区的传统社会文化对山地民族产生了许多潜移默化的影响。
再加上泰国政府对山地民族地区的大规模开发,很多山民加强了对外界的认识,开始认识到自己是泰民族的一部分。
1926 年,一个叫帕西披猜博里曼的官员视察了东北地区,并给政府作了报告。
他认为素林、是刹吉、武里南等非泰语地区的一部分山民已开始接受泰国文化:“泰国东北地区的许多居民已认识到自己是‘泰国民’,如果加大教育发展的力度,如果今后东北与曼谷的交通更为便捷,那么人们将越来越具有泰国民的意识。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了这一点,无论是东北地区,还是泰北地区,山民的民族观念和国家观念都大为加强,山民的离心倾向不断削弱,泰国的国家安全也因此得以保证。
我们在把这一切归功于泰国政府的经济开发与民族同化政策的同时,也应当承认佛教僧侣在经济开发与民族同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泰国政府对山地民族的政策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民族同化政策。
政策的终极目标,是使山地民族趋同于主体民族,以此来解决山民问题,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完整。
在经济上,缩小山地民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使山地民族过上定居生活;在政治上,加强对山地民族的管理与控制,严防分离主义倾向;在文化上,促使山地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逐渐泰化,最终与主体民族融为一体。
但是泰国政府对山地民族的经济开发、民族同化与生态环境政策,又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班级:艺术学院环艺1班
姓名:刘甲林
学号:1083130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