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摘要: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密不可分,因此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也有着紧密的关系。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是小学教师的得力助手,也是小学生的良师益友,因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密不可分,因此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也有着紧密的关系。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要素;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早在五四时期,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诞生之时,人们就亲切地将它称为“小学校里的文学”。

从那时起,儿童文学便和语文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这是因为两者所面对的对象都是少年儿童,两者所担负的使命与目标都是让少年儿童领会文学的魅力,感受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从而陶冶性情,增长知识,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教材、教师、学生是教学活动中三个主要要素,我试着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一、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课程重要的重要资源(一)、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资源小学语文教材是为实现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按一定的结构系统把语文知识组织起来的科学体系。

儿童文学本身就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教育儿童的需要创作的文学作品,它最适合儿童阅读,为儿童所喜好。

它是对儿童进行素质教育的有力工具,当然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教材。

在我国,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材有着悠久的历史。

1920年,教育行政部门通令全国,将中小学的“国文”改为“国语”,选用白话文作为教材,并大多以儿童文学为内容。

据著名教育家吴研因回忆:“正当国文改国语的年头,我给商务印书馆编辑的‘新学制小学国语教科书’,就写入了一些童话、儿童诗歌……一类的儿童文学性质的教材中所表现出来的。

翻开小学语文教材,一篇篇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就会映入我们的眼帘:儿歌《小小的船》、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寓言《狼和小羊》、儿童故事《蓝树叶》、童话《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科学文艺《小蝌蚪找妈妈》、儿童小说《最后一课》、、、、、、可以说,儿童文学作品中所有题材样式,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体现出来。

我们现在以五年制的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来分析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所占的比例。

小学语文教材中共选教材约400篇,其中儿童诗歌(含儿童古诗)有68篇。

童话寓言有66篇,儿童散文有88篇,儿童故事(含神话、传说)有92篇,儿童科普文艺有19篇。

所有的儿童文学作品合起来,占小学语文课文的百分之八十,可见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所占的比例有多大。

同时这些儿童文学作品有都体现着鲜明的儿童文学特点,所以,在教学方法上的运用上,也应该表现出鲜明的儿童特色来。

涉及到常规的语文教学方法和模式上来,还是把握儿童文学的教学常规,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来教授儿童文学作品。

我现在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科学童话《小蝌蚪找妈妈》为例,来比较、说明一下,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讲授相同的教学内容的两节课。

我们先来看第一位老师的课堂教学。

首先老师领学生读识生字词、朗读课文,然后按设计好的问题来分析课文:小蝌蚪为什么第一次找错了妈妈?好,找一位同学来读小蝌蚪把大草鱼误认做自己妈妈的这一段。

接着,全班来读这一段:那么,小蝌蚪为什么第二次还是找错了妈妈?哦,来找一位同学把小蝌蚪误认为乌龟是妈妈的这一段读一下。

好的,那么全班再来读一下,为什么小蝌蚪第三次也认错了妈妈?那么让我们找一位同学来读一下把大白鹅误认了自己的妈妈,接着,全班在齐读课文这一段。

最后教师归纳青蛙的成长历程,总结中心思想,把每一个生字写一行。

三下五除二,轻车熟路地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

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位老师的教学,这位教师先是不急着让学生认读生字,而是结合挂图绘声绘色的给学生讲故事。

然后和同学一起来复述故事,尤其是童话故事中反复出现的故事情节,让学生重点复述(因为反复的故事情节,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突出主题,渲染气氛,)而在复述的过程中,同时让学生认读字词,辨析字形,体会意义。

通过教师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在愉悦的、互动的气氛中领会了故事的意义。

然后老师让学生戴上头饰,分角色来表演。

最后,最后中心思想不用教师可以归纳,学生在反复归纳和表演中,就体会了这个道理:既不能片面的看问题,也不能用局部代替全局。

真可以说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这样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且成功的课堂教学会让学生终身难忘。

相比之下,第一位教师虽然也干净利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那种生硬的教学方法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经起不到文学作品对学生的渗透作用,而第二位老师则抓住了儿童文学作品形象型的特点,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通过讲故事,分角色表演,让小蝌蚪沿着“找”和“变”两条线索齐头并进,在小蝌蚪找到妈妈之日,就是变成青蛙之时。

这样的教学不仅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让学生在动静结合的氛围中,了解了青蛙的演变过程。

可见,抓住儿童文学的特质,运用说、讲、演同时进行的教学方法来突破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则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除了课堂教学外,课外阅读是小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得法于课内,得宜于课外”的语文特殊学习规律。

大量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可以使儿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有助于读写能力的提高。

在当前信息化的社会里,网络文化、影视文化的发展,使青少年的读写能力呈降低趋势。

孩子们的业余生活通常被视听文化所占据,经常性的被动接受,妨碍了孩子们积极思维的发展。

为了避免信息化社会带来的这种副作用,家长、老师和学校就应该把孩子从沉迷于视听文化的歧途上引导到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道路上来,从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在阅读的思考中获得乐趣并在阅读与生活的积累中获得发现,从而促进其读写能力的提高。

可以说读儿童诗能大大提高他们对诗歌的阅读与理解能力,把握诗歌的节奏。

读英雄故事,可以满足儿童天生崇拜英雄的情结;读儿童小说,可以使他们习得语言,积累生活经验,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道德情感;读科学幻想作品,能够激发小读者们改变现实、创造未来的强烈愿望;读散文,正好学习优美的语言,并满足他们开拓视野的要求;读童话和寓言,不仅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而且能够帮助儿童认识理解生活,在寻找乐趣中领悟一定的人生道理………二、儿童文学与小学生小学生的年龄大约在七至十二岁左右,正处在生理、心理飞速发展的时期。

他们要了解世界上的一切,而在他们学习了文字,会阅读、会写作之后,这种求知的需要变得更为强烈。

在探求新知识方面,他们比幼儿进了一步,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性,即他们除了靠直接的感觉外,还能凭借具有无限潜力的手段———阅读,去间接地认识世界。

识字,即获得阅读手段,是人在认知上的一个飞跃。

儿童文学应当适时地满足童年期儿童的这一需要,通过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帮助他们扩大眼界。

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作用依次是:(一)认知作用认知作用,即通过儿童文学帮助儿童了解社会和人生。

初步地认识社会是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可以用对社会、人生的反映和认识,为儿童认识社会和人生提供范本和模式。

高尔基在童年时代就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对他日后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有着重大意义。

在回忆往事的时候,他深有体会地说:“每一本书就像阶梯的一小级,每攀登一级,我就愈脱离动物走向人,走向更美好的生活的理想,到达于这种生活的渴望。

”“我愈读得多,书就使我和世界愈接近,生活对我变得更加辉煌,更加美丽。

”儿童文学这时的任务就是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借助孩子形象思维的特点,帮助他们认识广阔的世界。

如郭风的散文诗里的蒲公英、油菜花、朝霞、彩虹……都散发着春草的气息和泥土的芬芳。

郭风笔下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会激起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生活的热爱,对学习的热爱和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育作用儿童文学的教育手段是艺术形象。

它不同于教科书,它是通过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来影响和感染孩子,用文学和艺术的美去打动孩子的心。

不仅要让孩子从理性上获得认识,在感情上更要有所激动,产生深刻的印象,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在潜移默化受到熏陶,得到教育。

苏联儿童文学作家盖达尔的中篇小说《铁木儿和他的伙伴》,因其成功地造了铁木儿这样一个先进少年的典型,在小说问世不久,便在苏联掀起了一个“铁木儿运动”,千百万少年儿童学做铁木儿。

可见,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艺术形象具有感化孩子心的力量,对于少年儿童的思想、性格、意志、理想和兴趣爱好等的影响是强烈而深远的。

(三)审美作用凡是文学作品都应该是美的,没有美就没有文学。

儿童文学是文学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同样依循美的规律,使作品充满各种形态的美,并且由于是为孩子而创作的,所以更应该强调艺术的美。

用儿童文学培养孩子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生活情趣。

安徒生的童话《天鹅》中的艾丽莎,不仅长得美,而且还有一颗纯美的心。

在解救哥哥的过程中,她忍辱负重,经受了种种考验,自始至终地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

这种感人的行为极其充分地展示了艾丽莎的坚定勇敢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境界,感染、教育了无数不同肤色的小读者。

(四)娱乐作用好的文学作品大多具有愉悦人心的作用。

快乐,不仅能够振奋孩子的精神,还有利于他们的生长发育,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自信心的增强,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成人在有忧愁和烦恼的时候,需要发泄和排遣,孩子同样也会有很多不顺心的事。

学习上的压力、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误解、家长与之存在的代沟、自身的逆反……都会造成孩子的苦恼和压抑和焦躁。

如果这时不让孩子宣泄和释放,势必会使孩子形成心理问题。

那么,有浓厚娱乐性的儿童文学作品,则为孩子提供了宣泄和转移的可能性,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平衡与顺利发展。

三、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着教育对象——儿童,面对着教学内容——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师能否顺利地完成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主要取决于教师们儿童文学素养的高低。

因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对于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处理,不应该只停留在字、词、句、意、理解上,也不应该满足于教会学生分析课文的段落层次、中心思想等,“而应该进一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独特的美质,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文养,具有较高的阅读分析能力。

”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提高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以适应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需要。

“试想作为广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如果不懂得儿童文学,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文学细胞,那将是何等糟糕。

”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的教学能力;二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鉴赏能力;三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写作能力。

这三方面能力,是鉴别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高低、能否胜任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