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概论复习大纲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定义
答:①广义:凡事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
②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什么是“苏格拉底法”
答:苏格拉底对教育的最大贡献是倡导问答法。他在教学活动中,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提出各种问题让他们回答。学生即使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再提问题,直至学生自己认识错误,找到正确的答案。后人将他倡导的这种问答法称之为苏格拉底法或“产婆法”。
3.教育功能的定义
答:教育功能也称为“教育作用”,是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一般是指教育对整个社会系统的维持和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涵盖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两个发面。
4.教育目的的定义
答: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所作的总体规定与要求。集体来讲,它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人们对受教育者达成状态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5.师生关系的定义
答: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它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6.课程组织地定义
答:所谓课程组织,是指将课程的各种要素、各个部分、各种成分按一定的方式妥善加以安排,使其力量彼此一致、相互增强,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最大的累积作用与迁移作用。
7.教学的定义
答: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包括主要行为(如呈示、对话、辅导等)和辅助行为(如激发动机、教师期
望、课堂交流和课堂管理等)两大类别。
8.德育过程的定义
答:教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以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把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过程。
9.班主任的定义
答: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骨干力量。
10.教育研究的定义
答:教育研究指的是运用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通过对教育事实或现象的探究、解释和预测,认识和了解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
二.简答题
1.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答:①教育全民化。所谓全民教育,就是教育对象的全民化,亦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②教育终身化。教育终身化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
各种教育培养。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它在空间上,打通了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分隔。
③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之一是实现教育平等。
④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就是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教育内容更新和教育形式变革的过程。它将促进教育从传统的方式,即固定的人、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学习固定的内容,向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学习任何内容的方式的彻底改变。
2.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答:①杜威强调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实践活动和实际经验对获得知识的重要性。
②他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
③提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
④主张在学校生活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教育的一切措施应围绕着儿童转,要以经验作为学生的主要学生内容,从经验中学;教学过程应该以儿童的实践活动为中心,“从做中学”,教育过程就是“做”的过程。
⑤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相当于传统教育理论,其进步性毋庸置疑,
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教育理论自身内在的合乎逻辑的发展方向,然而它也存在着弊病和缺陷。
3.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答:①教育的政治功能。即教育培养社会治理人才;教育培养合格公民;教育传播政治意识,倡导主流政治价值观。
②教育的经济功能。即教育将可能的劳动力转换成现实的劳动力,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创造、保存并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教育通过自身的运营,直接推动经济增长。
③教育的文化功能。即教育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教育具有文化选择的功能;教育具有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现在教育的开放性还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④教育的人口功能。即教育有助于控制人口增长;教育有助于提升人口质量;教育有助于改善人口结构。
4.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答:①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我国教育目的无不强调社会主义方向性,无不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的重要性。
②坚持培养劳动者。坚持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一贯坚持的基本要点。
③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坚持通过教育,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是我国教育目的一贯坚持的又一基本要点。
④重视促进个性的发展。个性发展,指的是个体独特内在潜能的发展,或者具有社会意义的个体独特性的发展。
⑤适当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求。教育功能是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方面。
⑥培养现代人的品格。所谓人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国民性格、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
5.㈠ 如何构建师生关系
答:①尊师爱生——做一个关怀的教师。首先教师要关爱学生,还要
求学生尊重教师的劳动和人格,了解、认识教师劳动的意义,理解教师工作的艰辛,虚心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尊师爱生,是新型师生关系的体现,是师生交往与沟通的情感基础。
②民主平等——学生的朋友与知己。民主平等是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民主平等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博爱与尊重;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心理相融与和谐。
③教学相长——建立以人为本的授受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在强调以人为本的授受关系时,也不能忽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中的一对特殊关系,积极营造融洽、良好的师生关系,避免庸俗、功利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㈡ 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方法
答:①了解和研究学生
②热爱、尊重、公平地对待学生
③主动与学生沟通与交往.
④提高教师的自我修养
6.课程有几种类型?
答:①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所谓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历而开发的课程。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有所选择的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②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它是依据知识的门类分科设置的;它是
将人类活动经验加以抽象、概括、分类整理的结果。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的生活与经验来设置课程,课程活动切合儿童当前的兴趣与需要。
③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科课程是由单一学科构成的课程,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综合课程是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多科学知识交叉、渗透、融合而生成的课程,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及内在联系。
④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指学校中有计划、有组织、有意图地实施的“正式课程”,隐形课程作为一种“非正式课程”,其内涵就不那么确定了。
7.㈠ 教学过程的实质
答:①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即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交往、共享经验的活动。
②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即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累计下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
③教学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即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青少年学生各方面的充分发展,并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教学过程实际上强而有力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㈡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答:教学原则指的是有效进行教学所必须遵循的一些基本要求。它与教学基本规律相一致,是教学基本规律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细化。
①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②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③教师引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原则
④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⑤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原则
⑥循序渐进原则
8.㈠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①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③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的过程。
④德语过程是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㈡ 德育原则
答:德育原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准则。
①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
②知行统一原则
③正面教育原则
④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⑤集体教育原则
⑥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⑦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9.㈠ 良好教育评价的衡量标准
答:①评价的内容对象应是重要的、全面的
②评价的方法与手段应是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
③评价应是公正的、客观的,符合教育伦理准则的
④评价应对学生或教师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㈡ 进行教师评价时,相关评价主体有哪些?
答:①校长评价。又称为行政人员评价,其好坏或有效性取决于校长(或其他管理者)自身的专业素养如何,取决于行政人员对教学科及课堂教学的了解程度。
②同行评价。同行评价不太适合于总结性评价,较适合于为改进教学、促进专业成长的形成性评价。
③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就是教师很据行政主管部门或学校制定的自我检核表或评价表,填写相关资料,自己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
④学生评价。可通过结构性或非结构性的问卷调查、集体座谈等 过程来进行。.
⑤家长评价。学校办得好不好,家长具有切身的利害关系,教师评价理应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可以采用间接的评价形式。
10.常用教育研究方法?
答:①教育文献法。教育文献法就是对教育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探索教育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既可以作为一种单独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