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议论文:2中庸之道 义与利

高中议论文:2中庸之道 义与利

中庸之道在中国人心中居极重要之位置,盖他们自名其国号曰“中国”,有以见之。

中国两字所包含之意义,不止于地文上的印象,也显示出一种生活的规范。

什么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并不是“折中、不上进”,不是一把尺子取其中点。

它追求的是无过无不及的思想和做人处事的大智慧。

中庸之道,是为了改造社会,是为了追求真理,如果能够在真理和美德上走得更远,即使冒着巨大的风险,他也决不犹豫。

在社会地位和财产上,没有大的成就,被世人视为无用之人,但自己觉得这种生活更体现了自己的个性,体现自己对真理的追求,因此也决不感到自卑。

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

”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

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宽广胸襟,和“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思想。

至少我们可以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偏激教训中,体会到孔子这一思想的深刻性。

朱熹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程颢解释:“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这就是说,中庸一要不偏不倚,二要无过无不及,控制好合适的程度。

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者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者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清末时期,我们自称“天朝上国”,闭关自守;而五十年代的大跃进又有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

不履行中庸之道让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面对今天许许多多的新问题,又该怎么办?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不是争输赢,而是希望大家正确认识中庸之道,它作为儒家思想的精髓,作为科学的哲学观,时刻都指引着大家做出任何正确的决定,只有提倡它才会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中庸之道不仅被永久的载入历史的功劳簿,以后也必将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如果社会过于强调法治,那么美德何去何从?如果过于强调经济效率,那何来经济公平?如果过于强调物质文明,那我们岂不是就失去了精神文明?过分极端,缺少中庸,我们的社会终将停滞不前!
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民族问题主权问题一国两制
个人:治病用药吃饭做人
正所谓“人为财死”,许多人放弃义,仅仅却只是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为了自己的物欲和享受罢了。

多少贪官铤而走险,收刮民脂民膏,最后落个被判死刑的下场;多少罪犯丧心病狂,杀人放火,只是为了一点钱财;多少医院为了利益见死不救,多少药厂为了利益制造假药,多少医生为了利益小病大治。

他们没有清楚认识到义的重要性,而把本不重要的东西放在首位。

这是思想的错位,人性的扭曲,而这也正是为什么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古代还是当代,人们都视见义勇为者为英雄,视损人利己者为丑类的原因吧。

在突发灾难面前,身为记者,是先救人还是先抢新闻?河南电视台记者曹爱文选择了前者。

义在利先,是我们生活处事的不二法则。

除了利益,社会上还有道义值得我们去捍卫。

今天你帮助了别人,或许某一天你在遇到危难时,别人也会及时伸出救援之手。

可以看到,中国今天身处的时代,是“义”与“利”相撞最为惨烈的时代——当道德、理想、亲情碰上了金钱,立刻败得溃不成军。

当“义”遇到“利”,前者不但向后者缴械投降,甚至有时还鸣锣开道。

人们对“义”已经一无敬畏,遂以“利”来量度一切事物:只要能赚大钱,什么都可以去做,而且做得理直气壮。

孔子的儿子子思在魏国,穿的是破袍子,二十天才吃几顿饭,贵族田子方听说后,就派人把珍贵的白虎皮裘送给他,怕他不肯接受,特别交代说:“我借给别人的东西就忘了,我送给别人的东西就算是扔掉了。

”子思不收,田子方又说:“我有你没有,我送给你,你为什么不收呢?”子思说:“我听说随便给人东西,不如把东西抛弃在沟里。

我虽然贫困,但不忍心把自己当做臭水沟,所以不敢收。


在“利”面前一个人应该持有的态度是,坚持用“义”来衡量,义然后取。

对于别人主动送上门的“利”,必须要“见利思义”,合“义”的取之,不合“义”的要坚决辞之。

大千世界,“利”海沉浮,或金钱、或美色,无处不在的“利”时时诱惑着人们。

如果见利忘义,经不起“利”的考验,就会陷于不义,被动、失节,悔之不及。

为了一点小利,污了一身清白,是不值得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