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领土的历史形成
疆域最大:
唐,包括现在中国全境,蒙古国一部,朝鲜半岛大部,越南大部,中亚哈萨克、阿富汗等一部份,最远达到现在的伊朗境内。
疆域最小:
南宋,恐怕不用说吧,大散关——淮河一线以南领土。
注意:
蒙元时期领土虽大,地跨欧亚,但不是全部都是属於中原王朝的领土,他是分四大汗国的,真正元朝的疆土其实大不过唐朝鼎盛时的疆土。
我国现代疆域的轮廓大体形成于清朝初年,当时我国疆土完整,边疆形势稳固,但并无明确的国界线。
鸦片战争后,国力逐渐衰弱,在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下,国土大片丧失。
上世纪60年代,中央提出了我国与邻国解决边界问题的总体原则,即遵循国际法的一般原则和国际惯例,客观对待历史和现实情况,通过平等协商、互谅互让,和平谈判,求得公平合理的解决。
据此,相继与缅甸、尼泊尔、朝鲜、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6个国家签订边界条约或协定,划定边界线长度1万余公里,占我国陆地国界总长度的47%,是我国解决边界问题的第一个高峰。
90年代以来,根据中央关于“睦邻友好,稳定周边”的方针,通过谈判又先后与俄罗斯、老挝、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越南6个国家签订边界条约或协定,划定边界线长度9500余公里,占我国陆地国界总长度的43%,这是我国解决边界问题的第二个高峰。
2004年10月,中俄两国签订《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彻底解决了两国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
至此,我国与12个陆上邻国完成了划界工作,划定国界线长度约2万公里,占全国陆地国界总长的90%,共竖立了近7000颗界桩,形成了300余页勘界法律文件和1100余幅边界地图。
二、边界问题由来
从1840年开始,西方列强和日本先后对中国发动战争,并先后割占了香港、澳门、库页岛、黑龙江以北地区、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乌孜别里山口以西地区、台湾和澎湖。
1921年蒙古从中国独立出去。
10年后日本侵华,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收回台湾和澎湖后,中国疆域稳定至今,但陆地和海洋边界的局部纠纷持续至今。
(1)陆上边境问题
中印问题:
中东从二战结束到上世纪90年代,中东地区已经爆发了60多次战争,平均每年约1.4次。
中国的边界战争最先爆发的是1962年的中印战争。
1950年,趁中国忙于朝鲜战争,印度占领了“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地区,单方面改变边界现状。
1959年中印爆发边界武装冲突,
1962年10月20日,中国边防部队奉命开始反击作战并大败印军。
中国军队却单方面宣布停火,并主动撤退到
1959年11月,中印实际控制线后20公里,希望以此推进谈判。
然而直到
1981年12月,中印两国才重新恢复边界谈判。
目前中印边界长约2000公里,从为正式划定,双方争议地区约12.5万平方公里。
中越问题:
中越边界之争的代价是惊人的,不但导致了中越边境的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更导致此后20年内,两国在边界陈兵数十万,带来巨大的消耗,直到1999年《中越陆地边界条约》的签署才改变了这一局面,直到2008年底,中越才完成陆地边界勘界立碑工作。
(2)海上边界争端
在海洋边界问题上,围绕南海、东海以及黄海的海域如何划分,中国与菲律宾、越南、日本以及韩国等数个国家存在争端。
中国海洋边界同1949年时陆地边界的情况类似,隔海相望的八个国家几乎都与中国在海洋边界上存在或多或少的矛盾。
越南、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文莱等国在南海一些岛屿及专
属经济区上向中国提出主权要求,而中日关于钓鱼岛归属、中日朝韩关于专属经济区的划分也存在争议。
在中国自己测定的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中,与邻国存在争议的面积大约有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
在这些纷争中,南海问题是我国的一个最难以解决的海洋边界问题。
南海问题是中国的海洋最头痛的边界问题。
由于南海的独特地理位置和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海周边的国家都对它虎视眈眈,纷纷争夺南海岛屿,划分海域,企图长期占据。
到目前为止,整个南海争端呈现出“六国七方”的势态。
属于中国控制的只有9个,其中中国大陆占8个,台湾占1个,而被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所占的却多达45个。
越南派兵抢占29个南沙岛屿,是最多的。
菲律宾是9个,马来西亚是5个,文莱是2个。
(三)聚焦xx
今年9月,钓鱼岛事件再次引发国内反日情绪。
中国渔船遭日本巡逻艇冲撞,中方船长遭逮捕,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劳动反而被寇以非法而被他国逮捕,国际上、学术上关于钓鱼岛归谁所有再掀高潮。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美国国务卿希拉里10月28日在会见日本外相前原诚司后公开表示,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这一言论就代表,美国立场很鲜明,万一钓鱼岛升级为武装冲突,美国毫不犹豫以安保为借口与中方对立。
中方对此表示了强烈关切和强烈不满。
(1)xx领土主权不容侵犯
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我国的这一立场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
1943年12月中、美、英发表的《开罗宣言》规定,日本将所窃取于中国的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在内的土地归还中国。
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规定:
“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
同年8月,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就意味着日本将台湾、包括其附属的钓鱼诸岛归还中国。
但1951年9月8日,日本却同美国签订了片面的《旧金山和约》,将钓鱼诸岛连同日本冲绳交由美国托管。
《旧金山合约》的前提是,日本有对钓鱼诸岛的处置
权,然而这一前提大错特错了,而且对此,中国政府当局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郑重声明,指出旧金山和约是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对日单独和约,不仅不是全面的和约,而且完全不是真正的和约。
中国政府认为是非法的,无效的,因而是绝对不能承认的。
1971年6月17日,日美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时,这些岛屿也被划入“归还区域”,交给日本。
对此,我国外交部于
1971年12月30日发表声明,强烈谴责美日两国政府公然把我钓鱼诸岛划入“归还领域”,严正指出“这是对中国领土主权明目张胆的侵犯。
中国人民绝对不能容忍。
”“美日两国在‘归还’冲绳协定中,把我国钓鱼岛等岛屿列入‘归还区域’,完全是非法的,这丝毫不能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钓鱼岛等岛屿的领土主权”。
其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示,“归还冲绳的施政权,对尖阁列岛(即我钓鱼岛)的主权问题不发生任何影响”。
无论是交给美国还是美国归还日本,他们所处置的应该是自己家里的东西,没有任何权利用中国的领土主权做嫁妆。
我国与日本领土纠纷主要在于近代以来,各种战争条约的签订,会议的商定等法律时效性,但最根本的还是国与国综合国力的真实博弈。
(2)从xx看xx事件
中日因钓鱼岛问题针锋相对之际,中国不时有人提起日俄北方四岛之争,因为日本在北方四岛问题上对俄罗斯的软弱和在钓鱼岛问题上对中国的强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钓鱼岛事件刚刚结束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访华,中俄签署相互支持对方核心利益的声明,随之他宣布要登上南千岛群岛,震慑了日本。
事件回放:11月1号,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登上了南千岛群岛,也就是日本所称的北方四岛,之后他在自己的微博上上传了这个岛上的风光,他自己拍的照片,而且还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没有想到,我们俄罗斯竟然有这么多风景秀美的地方!”而与梅德韦杰夫这个好心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当天对此事件表达了严重的抗议,日本外相前原诚司2号下午宣布,日本将临时召回驻俄罗斯大使河野雅治。
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2号也表示,“日本方面的这种反映令俄罗斯感到不解。
”他还同一天在接受挪威媒体采访的时候说,梅德韦杰夫
总统当天早些时候还与他通话了,并且告诉他说他还将去南千岛群岛其它的一些岛屿。
一时间,日俄之间的领土争端是骤然升级。
然而日方对于梅德韦杰夫总统前往南千岛群岛一事所做出的反应是令人无法接受的,日本政府当天对这一事件表达严重抗议,但除此之外日本上下一片沉寂。
美国,在这件事情上显得好像超脱一些,钓鱼岛不一样,他说南千岛群岛不属于日美安保条约的范畴,美国把自己当成一个仲裁者,其实是高于俄罗斯和日本,它自己高高在上,双方发生冲突的时候我来仲裁,然后表面上我不偏袒任何一方。
从这样的较量中,可以窥视到一个真理:
虽然我国与他国领土纠纷表面看来在于近代以来,各种战争条约的签订,会议的商定等法律时效性,但最根本的还是国与国综合国力的真实博弈。
俄罗斯经济实力雄厚,国土面积广大,综合国力强,因此他可以外表谦和内心顽石般的对待日本笑里藏刀,强硬到底,日本经济发达,对待中国也用最强硬的一面,美国一直奉行强权真理,这些归根到底都是综合国力强,说话底气长。
因此,要早日解决钓鱼岛问题,甚至以后解决台湾问题最关键的不是国民游行反日反美,也不是外交部不断地表达抗议或不满,而是脚踏实地的搞好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历史性的大变动之中,国家间关系的主要方面,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由冷战时期的军事对抗、军备竞赛转向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较量。
经济因素从国际关系的幕后走上了前台,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其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经济因素将是影响世界和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科技将成为综合国力较量的核心。
我们必须面对新的国际形势,迎接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