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鉴赏期中作业

音乐鉴赏期中作业

从《蝶》看中国音乐剧的未来发展走向
摘要:随着近年来中国音乐剧市场的日益繁荣,音乐剧已进入了相当数量的中
国观众的日常生活,但是通过与欧美经典音乐剧的对比,还很落后,本文通过对“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剧”《蝶》的分析,再结合我国当今音乐剧发展的情况、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试探究我国音乐剧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音乐剧《蝶》国际化市场经济
《蝶》剧自从上演后在业内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它是兼具音乐、制作、舞美等综合因素在近年来的音乐剧中最全的一个,也是比较有特色的,被称为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剧”和“世界级中国音乐剧”。

《蝶》有它独特的运作模式,是中国音乐剧尝试产业化道路的开始。

音乐剧本身是现代文化产业的一个部分,中国的音乐剧应该在本土的基础上,多多借鉴国外的东西,从而找出一条适合中国音乐剧发展的特色道路。

一.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自从音乐剧被引入中国以后, 它就一直受到国内音乐界的关注。

1989 年, 中国出现了第一部音乐剧《山野的游戏》,随后, 音乐剧开始被中国音乐界接纳, 许多戏剧界和音乐界的专家也开始关注和操作音乐剧, 先后出现了《白蛇与青蛇》、《四毛英雄传》、《未来组合》、《月光摇篮曲》和《香格里拉》等。

随着中国音乐剧的不断发展, 音乐剧艺术教育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

许多艺术院校开始开设音乐剧专业。

中国音乐剧研究会还专门成立了教学专业委员会,音乐剧的人才培养也受到了艺术教育界的重视, 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不仅开办了音乐剧培训班,学员还出演了《想变成人的猫》和《西区故事》。

同时业内开始引进国外优秀经典音乐剧来国内演出一时成为业界风潮。

如安德鲁·韦伯的经典作品《猫》、《剧院魅影》等作品都带来了良好的市场反应,同时也促使人们谋求中国本土音乐剧更大的发展。

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市场规范性不足,音乐文化领域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

直到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音乐剧在借鉴欧美成功经验的同时也逐渐融合了本土的艺术素材,创作了一些具有民族色彩的音乐剧作品,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真正走市场化发展道路的音乐剧作品数量仍旧不多,本土音乐剧创作和演出依然没有高质量的
作品推出, 票房反应始终很冷淡,批评者的苛刻声音也是此起彼伏,这对音乐剧的发展也起了很大的阻碍。

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始终还很缓慢,出现这种局面,很多人认为有以下一些原因:
1、缺少一体化的音乐剧创作制作班子
我国虽在编剧、作曲上有精通的专业人士, 而且顶尖的歌唱家和舞蹈演员也不在少数, 但在音乐剧的创编、制作、演出、营销过程中,这方面的人才仍然稀缺,创作研究与艺术产业化进程显然结合不够密切。

国内专家们的讨论大部分停留在音乐剧的表演和制作样式上, 对于音乐剧的产业化运作却很少关注①。

2、市场定位不清晰
经过一系列国外经典剧目“奠基”, 中国音乐剧市场近年来逐步形成, 但同时也让中国一些音乐剧创作者产生了一个误区, 认为音乐剧就是要大制作、大产出, 于是推出了一些“大手笔”, 遗憾的是市场反响和观众口碑不尽如人意, 盲目的大投资、大制作, 首先意味着高成本, 再加上演出档期短, 票房回收时间短,最终必定导致高票价, 更多观众则被拒之门外。

对市场没有准确判断而盲目创作的作品, 肯定会遭到市场的无情打击。

3、未充分考虑中国的文化特质
我们在中国发展音乐剧艺术和音乐剧产业, 有自己的特殊国情———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

发展中国音乐剧时要了解并熟悉中国文化、中国观众的历史与现实, 充分了解音乐剧观众的审美习惯、当代趣味和整体社会的消费水平。

4、通过市场的检验需要一个过程
中国的音乐剧还处在起步阶段, 作为创作者来讲, 在制作音乐剧的过程中也是在不断地摸索, 要一下子达到某种状态显然是勉为其难。

中国本身的地域差异、城乡差异, 也会使音乐剧形成多元并存的格局。

从上个世纪90 年代开始,中国观众已经远离剧院很远, 要逐步培养成熟固定的观众群也需要一定时间。

一. 中国音乐剧的未来发展走向
中国的本土音乐剧已经发展了近二十年, 而2007 年7 月投资五千万、中西连袂打造的《蝶》是目前较有影响力一部音乐剧,一经首演便得到了“世界级中
①郭芳.浅谈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4)
国音乐剧”的美称。

这是为何呢?我们就从《蝶》来看看中国音乐剧的未来发展走向。

中国音乐剧要更好地生根发芽走向国际舞台, 首先应该在观念和做法上有一些改进和更新, 这是业内人士最为关心的:
首先,我国的音乐剧由国外引入,俗话说,艺术不分国界, 抛开文化背景差异和发源地等因素, 音乐剧在欧美取得成功以及常盛不衰的原因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思考。

《蝶》能成为“世界级中国音乐剧”,其重要的标志是法国经典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主创人员构成的“五架马车”:创作导演GilesMaheau、导演WayneFowkes、编剧DerenCharles、多媒体设计OliverGoulet还有剧本医生JeanBarb,还有中国出名的音乐人三宝,他们都是国际音乐剧大师级的人物,所以《蝶》表现出兼具音乐、制作、舞美等综合因素最全的一个音乐剧。

它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优美动听的音乐、赏心悦目的舞蹈、逼真变幻的舞美设计, 还有艺术观念和市场操作与世界接轨,这也是它能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

其次,任何一种外来文化都必须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开花结果, 音乐剧发展同样也需要与地域融合,体现中国特色,但也要吸收别人好的东西,与国际接轨。

很多西方的音乐剧都是以经典文学作品为前提进行音乐的戏剧化的创作。

这种创作理念, 一方面容易让观众接受音乐剧的故事,在审美上产生亲和力, 另一方面会使观众的注意力更多的放在音乐本身上①。

就拿《蝶》来说,它取材于中国本土的《梁祝》,是对中国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的改编,同时邀请了国外大牌导演,引进了国外一流音乐剧的灯光舞美设备,营造了与国际音乐剧同步的舞台效果。

它把梁山伯写成一个叛逆者、理想主义者,观众在他身上不仅可以看出于连·索菲尔,可以看出唐璜,可以看出牛虻,还可以看出很多国际化名著中的形象,所以潜意识里他们并不是仅仅为了中国化的音乐剧而写《蝶》,而是在为中国的音乐剧创作提供一条可以借鉴的文化传承之路。

所以中国要创造出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音乐剧, 势必要在文化移植和转化上下苦工夫。

再有,音乐剧是在商业运作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应该在创作之初就要考虑市场回报。

《蝶》是中国音乐剧尝试产业化道路的开始,很多人也认为,音乐剧要在中国发展就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若音乐剧都是政府投钱、不计成本的一种投入,这种方式在运作上是不可行的。

《蝶》有投资人,有制作人,有创作方,
①莫莉.音乐剧在中国的现状及发展.音乐时空,2007.72
其演出完全按商业化的程序来操作。

在市场经济的操纵下, 音乐剧把音乐家、制作人和商业化运作的机构用公司的形式组织起来, 迎合大众娱乐的需求, 通过市场和票房来回收投入。

所以从创作一开始直到演出以及演出后的音像制品的制作发售等, 全都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新闻媒体如何介入, 电视报道中只允许多少秒的演出镜头, 演出多少场后才可以制作成音像制品, 其他剧团如何搬演以及搬演后利润如何分成,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要进行严格的经济核算①。

中国的音乐剧还处于初始阶段, 音乐剧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与我们的本民族文化要互动交流, 要与国际接轨,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蝶》剧的成功向我们证明,一切违背经济规律的经济行为终将是失败的。

中国音乐剧要有更大的突破,要走向国际,就需要对创作进行深入探索,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有所创新,探索出一条音乐剧的娱乐精神、艺术整合理念与中国的民族文化精神和国际形象之间如何互动的道路。

同时还要关注音乐剧如何在中国进行规范的市场运作,中国的音乐剧需要优化资源配置,需要真正自己的Mr. Produce,需要政府、行业协会、投资商、成员形成合力。

同时也需要让音乐剧的演出市场有多种声音并存:商业的声音、艺术的声音、观众的声音;这个健康生态的构成需要创演主体、经营主体、监管主体、消费主体的共同努力。

中国音乐剧的从业者要在引进西方音乐剧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同时注意培育中国的观众市场②。

但无论如何,“商业文明的发达,文艺消费主义的产生和媒体对文艺生活的强大介入,这才是现代音乐剧产生的内在动力”③,才是影响中国音乐剧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关键问题,没有对这一关键问题的认同,中国音乐剧的愿望依然是镜中月水中花。

我们相信,中国的音乐剧在将来的某一天一定会绽放出艺术的光芒而走向世界舞台。

参考文献:
[1] 郭芳.浅谈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4).
[2] 慕羽.建立健康的中国音乐剧的营运生态[J].艺术评论,2007(9).
[3] 文硕.中国近现代音乐剧三大综合趋势[J].中国音乐剧(网络版),2008:(1).
[4] 莫莉.音乐剧在中国的现状及发展[J].音乐时空,2007.72.
[5] 居其宏.音乐剧在中国的命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6] 李卫,林琳.“蝶”舞翩翩---著名音乐人金兆钧说《蝶》[J].艺苑,2007(99-101).
①莫莉.音乐剧在中国的现状及发展.音乐时空,2007.72
③彭媛娣.简论中美音乐剧的差异与发展趋势.中国音乐(季刊),2008(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