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因材施教的理论与实践

因材施教的理论与实践

---------------------------------------------------------------最新资料推荐------------------------------------------------------因材施教的理论与实践因材施教的理论与实践内容摘要:因材施教因其能够适应每个学生独特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以被历代教育家所运用和称颂。

但是,在现在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因材施教迎来了新的契机与挑战。

关键词:因材施教人的存在与全面发展当代因材施教困境Abstract:It has been used and praised by the educator that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is able to adjust to their unique need of learning of students.However,it will also meet a new oppotunity and challenge,with the request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s to what people-oriented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re the core . Keywords: teach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Being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The contemporary era;Dilemma 人们已经认识到由于人存在着个别差异,所以教学不能一刀切,应该因材而施教。

但教学现实中出现的问题是:既承认人存在着差异,又在很大程度上把人看做是知识的存储器,忽视了个体的差异。

这种忽视人的差异而进行的教学,丧失了因材施教的意义。

本文对因材施教进行研究,试图突破人存在的个别差异的狭隘视1/ 16界,重新认识人,更全面地了解人,在此基础上解读当代因材施教思想的内涵,并深入思考因材施教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一、国内外有关因材施教思想的研究(一)国内的因材施教思想我国古代教育家的教学思想,有一个特点,即一般是由学论教,也就是说,教学思想往往就从研究学习的规律中提出来的。

① 根据这个研究结果,我们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把握我国教育教学思想史上杰出而优秀的教学思想的起点。

孔子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将因材施教教学思想应用在教学实践中的伟大教育家。

孔子在他的教学活动中善于对弟子们听其言,观其行,深刻而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依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资质、德行等进行针对性的教育,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因材施教案例为后继教育家们所借鉴。

近现代以来,教育思想家们对因材施教的探索仍未停止,近代民主主义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实行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强调教育旨在促进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会对人们的思想认识产生一定的影响和限制作用,所以人们对因材施教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这种局限性表现在: 其一、教学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因此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上难免单一,---------------------------------------------------------------最新资料推荐------------------------------------------------------ 因材施教也多是采取个别教学和辅导的方式。

其二、受当时社会提供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所限,教学手段和方法不足,因材施教不可能真正全面实行并关照到每一个学生。

因此,历史上人们对因材施教的认识主要是围绕学生的个别差异开展教学,培养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人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以人为本成为教学的本质所在。

(二)国外的因材施教思想其实在国外教育教学思想史上,并没有明确提出因材施教这个词语,但与我国教育教学思想相关研究不谋而和的是,国外众多教育思想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问题,并因此提出了一些与因材施教相类似的教学思想,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由于受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西方教育学家研究教学现象更注重关注人性,思考教学问题也更多地立足于人的存在和价值,因此他们喜欢使用人性差异、心性差异、天性差异等词语来表述不同学生的差异存在。

如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就指出人有天性差异,他说一个高明的教师当他接受付托给他的儿童时,应当先弄清他的能力和资质,善于精细地观察学生能力的差异,弄清每个学生的天性的特殊倾向,因为各个人的才能的确有着不可思议的差别。

② 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3/ 16法,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他最有才能的方面得到发展。

③ 在国外教育教学思想史上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因材施教,但人们已经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针对这种差异进行教学的重要性,这一点与我国历史上关于因材施教思想的研究有相通之处。

二、对因材施教中材的理解(一)传统材的理解关于材的基本理解,有人认为因材施教中的材就是不同的学生,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因材施教,这是对材的一般理解,学生的不同指的就是学生表现出的个别差异。

施教必须因材,材是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核心和基础,学生的个别差异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材即个别差异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智力因素学生的智力差异是孔子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依据。

孔子根据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早就认识到人有智力上的差异,他指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④ 。

因材施教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既不偏向只针对少数人的精英教育,也不用统一的或同一的尺子衡量全体学生的智力发展,无视智力差别。

因材施教要依据学生的智力差异,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适合其智力发展水平的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体现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照。

---------------------------------------------------------------最新资料推荐------------------------------------------------------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真正的智育能把人引向全部复杂而丰富的生活⑤ 。

2、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差异是指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对认知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

鉴于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理论界对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为因材施教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了丰富的依据。

(1)、学生的认知方式不同有学者提出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的认知方式进行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存在认知方式、认知风格,认知能力,个性特征等差异,造成了学生建构的认知结构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

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应考虑学生的认知差异,选择不同的教学结构和指导方式,促使学生顺利、有效地配合策略教学。

⑥ (2)、学生的心理差异学生存在的心理差异主要为思维策略上的差异(如有的学生喜欢顺向推理的思维策略,而有的学生喜欢逆向推理的思维方式)以及在焦虑程度上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开展教学。

⑦ (3)、学生学习方式不同还有学者指出学生学习方式存在差异。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所具有的或偏爱的方式或风格,对于5/ 16学习方式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因素有感觉通道,认知方式,生活方式和人脑单侧化等。

针对上述方面存在的差异,教学应因材施教,以提高教学有效性。

⑧ 还有人就人格差异,性别差异等方面也进行了论述。

(二)现代教学实践中关于材的新解释因材施教由因材和施教两方面内容构成,因材是施教的依据。

一直以来对材的内涵界定基本都囿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一界定诊释了对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的关注。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学实践内容的丰富,教学的对象随之丰富起来,对学习者单一要素进行因材施教实际上己背离了它本身所具有的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原则,⑨ 基于此教学应该因教学的不同内容、社会的相关要求、现有的设备条件等其他方面的具体情况去施教,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⑩ 材通常指学生的身心差异,这是材的核心内容,同时材还应包括教材在性质,内容,结构,要求及教学法和教师在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的差异。

○ 11 还有学者认为材一指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育教学;二指教材,对教材应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和教法;三指教学环境,要求教师根据所处的教学环境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

○12 三、当代因材施教思想的内涵在历史上,因材施教思想的最早产生就是基于人的现实存在。

---------------------------------------------------------------最新资料推荐------------------------------------------------------ 孔子曾感叹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于是就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自觉地进行着因材施教。

后来人们对因材施教产生的种种认识尽管有各家所言,但大都是围绕着人的现实存在所表现出的人性差异这一点,足见人性差异的存在对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当代教学论在人具有人性差异的基础上将从更全面和深入的维度认识人,阐释人的存在,这种认识和阐释同时也深化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内涵,为因材施教思想开辟了广阔的视野,使因材施教具有了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因材施教的基础人的客观存在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人的存在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因此人的客观存在就是人是其所是的现实状态。

教学应该充分认识人,了解其所是,这样因才有根据;不认识人,不知人之所是是什么,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学,教学之不存,因材施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人的实然存在是哲学研究的话题,但却触及了因材施教思想最根本与基础的内容。

(二)因材施教的追求人的价值取向主体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人对自身应是怎样的目标追求。

如果说人的客观存在是因材施教的起点,那么人的价值取向为因材施教教学活动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更使对因材施教思想的研7/ 16究具有了现代意义和研究价值。

因材施教就是要适应这种独具个性特征的人的现实状态,遵循每个人的基于自身独特个性差异的客观发展规律,这是因材施教思想区别于其他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之处。

(三)因材施教的本质对材的确认与超越因材重要的是认识材,认识清楚和明确,才能保证一切方法和策略的选择真正有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