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贾平凹《废都》的文化意识定远县青洛中学单正树追求乡土写实,挖掘人性之美,从道德文明与欲望的相互统一中,更深层次地反思在一个价值失衡、物欲泛滥的社会条件下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这是《废都》的艺术审美性所在。
《废都》是一部严肃的小说,我们应该藉良智去阅读,应该以人的理性去感应,应该凭心灵的觉悟去体验。
记得有人读贾平凹《废都》,有感题七绝一首:生生死死生生死,是是非非是是非。
一树梅花香自在,惘然白雪满天飞。
《废都》是贾平凹文学生涯很重要的一部作品,是他的一部生命之作。
一部能产生轰动效应的文学作品,总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
《废都》跟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包括《浮躁》、《商州》等)一样,再现了汉唐以来古老的传统文化在文化名城西京的复苏,也表现了当今社会的某些文化现象,具有浓厚的文化意蕴和文化氛围。
很喜欢文章那种不媚俗又带有丝丝颓废色彩的笔法,或许人生经历了太多的辛酸和无奈,就容易与《废都》产生共鸣;相反,一个美满如意的人不会体会到它的深刻,充其量只能轻描淡写地感慨一番。
《废都》不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意识的复苏,而且具有鲜明的历史时代感,并且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中寻找契合点,以此来观照审美对象,展现了二十世纪末中国特有的文化状态和文化风貌,涉及到了城市文化的各个方面的状态。
正如毛泽东所倡导的“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其表现出来的文化意识是不可忽视的。
为此,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难舍的传统文化情结寄托于古朴悲凉的埙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20世纪末,处在裂变的巨大痛苦中。
西京作为一个将被遗弃的中国的废都,象征着中国文化传统面临着危机。
愈是文化人格完善的人,在文化裂变中愈是痛革。
《废都》一开头,你就随四个太阳的幻境不知不觉地进入废都的意象世界,在这个意象世界中,埙是地音,奶牛是天声,牛母是神鬼,拾破烂的是凡人。
天、地、神、人,被贾平凹艺术地整合到废都这一意象世界中,恰似海德格尔迫求的天、地、神、人辉映合一的极境。
当周敏生活无着,到《西京杂志》社打工期间写了《庄之蝶的故事》,从而惹怒了景雪荫而感烦闷之时;当周敏与唐婉儿闹了矛盾之时;当与景雪荫打了官司失败之时;当牛月清得知庄之蝶与唐婉儿的暧昧关系,提出与庄之蝶离婚之时,从城墙头一早一晚总是传来阵阵悲凉的埙声。
作品接近尾声,庄之蝶准备南下,在火车站遇见周敏,还看见周敏随身携带的那个催人泪下的埙。
埙乐弥漫整个作品,这不只是一种氛围、一种基调、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种存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所在(即文化根),它充分衬托出西京作为古都的文化韵致。
八十年代中期,作家们对人的文化属性被切割出来的思考终于跃上了新的高度。
、贾平凹在《废都》中以崭新的故事,撕开了文化属性的新层次。
他举重若轻,玩之于掌握之中,将人性诸元素非常娴熟消融在废都这一片有着厚重而古老的文化的土地上,渗透在一群文化人的足迹和心迹中,凸现了废都地域上的文化骨殖和腐尸意味。
从废都人来看,他们是从杨贵妃墓土中长出来的汉唐后裔,有贵胄习气;他们又是四个太阳灾异映照下的怪胎,有败家子的荒唐。
他们在物质生活上活到了顶点;在精神上,废城、废道(废文化)、废魂使他们在非文化的演变中奏响了世纪末的哀歌。
天上没有权威,地上没有英雄,在理性贬值的混沌中他们身上散发着嬉皮士的味道。
在人类高智能进化的前夜,中国社会文化形态在旧的逐渐消亡,新的尚未形成之际,在人的无意识冲撞背后,其结果便是文化的惶惑和游离。
破缺的城墙、汉砖、瓦罐、陶灶、陶壶、古瓶、古碗、古砚,色彩斑驳的唐三彩马、彩俑、侍女,布满铜绿的铜币、铜镜、铜盘、铜香炉,古城墙上悲凉的埙声,似乎从遥远的过去传来,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一切织成了一副生动的废都世象图。
这些既是一种风景,也是一种氛围,它们仿佛是发酵用的酒曲,有了它整城的人用这母液勾兑着各自的佳酿,于是,便有了酸甜苦辣的诸多味道,这些只能为西京人所独有。
例如庄之蝶,他独好埙声,甚至把它录了下来,并寻着这埙声,找到了自己的文化人的人格和精神的历史源头。
他对埙声的向往,也表示出一种怀古情绪,他试图从这埙声中寻求某种解脱,以拯救他苦闷、困惑、破碎的灵魂,期求瞬间地安妥他自己的灵魂,但事实并非如此。
二、文化忧患意识情寄奶牛,诉说文化的冲突和现实的挤压很喜欢文章里的那头牛,作者几次从牛眼看待这个有着霓红有着龌龊的都市,和通过对牛在农村和都市的生活做对比,深深的写出了人在都市这大污水中慢慢的被浸染,直到变黑。
贯穿于作品的来自终南山的那头奶牛,它是农耕文化、农业文明的象征,它好像是一位多思而冷静的哲学家,充满着对传统田园诗般的村社文化的留恋。
由于它的非人的或局外人的地位,使它的眼光来得分外冷静而客观,它能够一针见血地发现表象所遮蔽的本质,揭示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它对现代文明所持有的历史性批判态度,对于农村土地、大自然的向往,对于生态环境破坏的焦虑,对于心态环境的浮躁。
概括地说,对于都市文明的否定的思考态度,是与当代西方哲学相通的。
这奶牛隐喻的是对人类、对世界乃至对茫茫宇宙的哲学思考。
但是,绝不能把贾平凹对奶牛思考的描绘简单地判断为是西方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他所依据的主要还是东方传统哲学。
而东西方哲学不仅在传统背景、现实情景方面不同,而且在未来指向上也存在着差异。
虽然东西方哲学从当代人的眼光来看,有着许多相近、相似乃至相通之处。
但是,从贾平凹来说,他并非是以一种西方哲学意识来否定、批判都市文明、现代文明。
至少,作家对奶牛的展现,将作品的视野从都市推向农村,把废都这个意象世界的时间、空间大大拓展了,把作品的意象内涵伸向了更为深奥的领域。
作者悲哀到无泪的程度,又流露出博爱与惭愧。
作品可见博大的人性,作者由此进入新的人格大境界。
牛是庄之蝶的另一个自我,是庄回归自然的最后一条“胡志明小道”。
奶牛的思考,首先是对人类历史的思考。
人是从哪里来的?又要向哪里去?牛对人是猴子变的提出了疑问,认为,人与牛是同源的。
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之主,那是因为人背信弃义。
作家借助牛的思维,避免了站在人类自身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是换了一种思维角度,站在超乎人类之上的宇宙观去审视人类的。
人类只有站在更高层次来反视自身,才能看清自己,看到一种人类的希望。
其次,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思考。
主要表现在牛对废都的观察与反刍中。
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创造了现代化城市,同时,与大自然的鸿沟也越来越大。
一方面是舒适的环境:高楼、电视、小车等现代物质文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人类生存环境的危机,特别是“在我们的地球上,海洋与河流在遭受严重污染,森林在大片毁灭。
”**还有人口问题、生态失去平衡问题、社会治安、毒品等问题。
地球已向人类发出严重警告,它已难以承受人类越来越沉的负担。
如果人类再不彻底觉悟,总会有那么一天,人类会自己把自己的生存环境彻底毁掉。
再次,是对人类退化的思考。
人类在追求文明、追求美、创造美中,失去了人的天然属性――自然美。
人的社会属性埋没了人的自然属性,这是一个永远存在的矛盾。
人类思维的发达和人类的退化,在这里作家表示出对城市的某些厌倦情绪。
但主要的是,牛的思考与庄之蝶的生命困惑有一种内在联系,牛所思考的返归大自然,也隐含着恢复庄之蝶们的生命活力的意义。
但是,社会的向前发展,毕竟远离了农耕,牛的精神已再不那么时髦。
人向牛谋求的是其奶、其肉、其皮、其骨。
牛虽然是一位“大哲学家”,但在这个时代,它注定要消亡的。
然而牛毕竟与中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它消亡时又聚结而为牛黄。
牛于社会的疾患的不容至死都在较量,变精变怪都要医治之。
由此观之,贾平凹的刀笔实在令人惊骇。
且不止于此,《废都》还细腻地描写了一牛死而百牛狂的场面。
牛死了,牛的尾巴也由庄之蝶收藏了,尾巴之于他只是一个文化家底的打扫。
然而,庄之蝶最想要的是那张牛皮,牛皮挂在他的墙上,寄托着对生他养他的农耕文化的哀思。
可是,这张牛皮却被孟云房要去,为迎接古都文化节,被制成一面大鼓,赫赫然悬挂于城头,总有那么一天的清晨或黄昏,大鼓将突然擂响,如雷炸、如炮轰,那么,对地球的东方天宇来说,这是废都世界的崩溃?还是重开天地的音讯?三、亦真亦幻,制造一种神秘文化氛围和展现清静淡泊、平和虚怀的道家文化心态《废都》不仅借埙声表现了古文化的氛围,写了农耕文化意识,而且还描写了清静淡泊的宗教文化和神秘诡谲的神鬼文化。
贾平凹在作品中给清虚庵、孕璜寺蒙上一层薄薄的佛教文化面纱,加上特殊的生活方式和习俗,给作品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作品中对慧明升做监院仪式的描写,更是营造了一种宗教文化氛围。
但是,贾平凹却有意撩开这层面纱,写出了清静世界不清静的庐山真面目。
如慧明对外拉拉扯扯,对内笼络人心,终于登上监院的宝座。
尼姑庵本来是脱俗之地,偏有这么多勾心斗角。
更令人吃惊的是:“出了家的慧明也打胎”,使牛月清深深地感到“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是真的,还有什么让人可相信、可崇敬、可信仰呢?”这似乎是说明只要有人的地方,就难以清静。
贾平凹把神、鬼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在作品中,在审美功能上创造了一种神鬼文化氛围。
在这里不能不提到牛月清的母亲。
她是一个阴阳不分,人鬼相通的文化意象符号。
这位老太太几乎生活在幻觉、幻象里。
她神神癫癫,抱着鞋子睡在棺材里,看着门板上日日增厚的人影儿,从中你很难分辨清她究竟是在尘世,还是在神鬼界存活。
要说她清醒,她却经常说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鬼话。
在她看来,鬼就是人,人就是鬼,人与鬼之间没有什么区别。
像她住的双仁府的低洼地要改造,旧文化要丧失;大楼矗立起来,小脚人几乎上不去。
其惶惑,其挣扎,肉体的消亡指日可待,但灵魂却不但不死,还要“腾”起来,去覆盖一片土地,去附着其他物体。
通过她看到的人和事,在这个废都世界,必然是阴阳交错,人鬼混淆。
不过牛月清的母亲所传达的鬼魂们的痛苦与需求,似乎也可以看成是尘世的人们的痛苦与需求的曲折反映。
她的那些神秘兮兮的预言、预测,不一定全是虚妄的,其中有一些仍然有它的合理性、预测性。
从废都的未来风景来看,绝对有着老太太的味道。
从作品对牛母的刻画上,我们可以看到或感触到贾平凹对中国神鬼文化的一种生命体验,表现了他超越现世的思维认识。
贾平凹在这里,无意于揭示人性的新剖面,但他仍然借助其扫描,表现出了“废”与“兴”的粘连与剥离。
几多存袭,几多质变,老太太的棺材和小鞋实在是辉煌的一笔。
此外,作品还展示了龚小乙抽大烟后出现的谈情说爱、杀人报复的幻觉,从而也构成了一个虚幻的世界,也为废都的整体意象,增添了一层朦胧之意。
作品里仅次于庄之蝶的人物孟云房,成天热衷参佛、练功、研究《易经》、《奇门遁甲》、《邵子神数》,为人算命扑卦,竞达到走火入魔的境界。
他钻研《邵子神数》,眼睛瞎了一只,却说是因为他泄露了天机,变得一目了然。
在孟云房看来,《邵子神数》是一部破译人生密码的书,他对《邵子神数》破译的努力,实质上表现了他对人生奥秘的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