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咸宁市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实践与生态补偿政策案例分析

咸宁市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实践与生态补偿政策案例分析

咸宁市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实践与生态补偿政策案例分析-农学论文咸宁市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实践与生态补偿政策案例分析沈丰菊,赵润,张克强(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天津300191)摘要:农业清洁生产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水环境、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节能减排、增效增收,促进现代农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在咸宁市开展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实践与生态补偿政策研究,总结出了茶叶—桂花套作有机种植模式、猪—沼—菜循环农业模式、休闲观光有机果园模式和葡萄生态种植模式等立体种养模式,为建立中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提供了经验借鉴。

关键词:农业;清洁生产;生态补偿;政策措施;案例分析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s基金项目:中欧政策对话支持项目“中国—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实践与生态补偿政策研究”(PDSFⅡ-A10)。

第一作者简介:沈丰菊,女,1979 年出生,青海海东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畜禽养殖业污染减量及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研究。

通信地址:300191 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31 号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Tel:,E-mail:[emailprotected]。

通讯作者:张克强,男,1968 年出生,湖北黄冈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研究。

通信地址:300191 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31 号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E-mail:[emailprotected]。

1收稿日期:2014-12-26,修回日期:2015-04-07。

0 引言随着中国集约化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影响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尤其是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大量使用于种植业生产过程中,据统计,中国耕地的化肥使用量平均约为40 t/km2,有些蔬菜生产基地的化肥使用量甚至高达100 t/km2,而发达国家规定的化肥使用量安全上限为22 t/km2。

大量使用化肥造成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剩[1-5],随着农田灌溉及降水过程,大量的氮、磷营养物通过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透作用进入湖泊、河流等水体中,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地下水硝酸盐严重污染[6-10]。

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11-14],而发展有机农业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15-18]。

近年来,为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农业部与相关部门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鼓励发展循环农业。

农业清洁生产就是从生产的源头预防和控制[19-21],转变农业生产方式[22-23]、改善农业生产技术[24-26]、减少农业投入品的用量[27-28]、降低农业污染物的毒性[29-30],以减轻农业生产过程对环境和人类造成的不利影响。

1 咸宁市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咸宁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近几年建设现代农业成效显著,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呈现良好态势[31]。

2013 年,全市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264.70 亿元,比上年增长5.6%;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1.78 万hm2,比上年增长0.7%;粮食产量104.67 万t,比上年增长1.5%。

特色农业发展良好,全年蔬菜产量230.09 万t,比上年增长4.4%;油菜产量8.0 万t,比上年增长8.1%;茶叶总产量2.5 万t,比上年增长17.0%。

林业生产力度加大,实现人工造林2.2 万hm2,比上年增长5.5%;楠竹面积大幅增长,达到10.2 万hm2;油茶总面积达到3.1 万hm2,比上年增长14.6%。

畜禽水产稳定增长,生猪出栏264.74 万头,比上年增长8.7%;家禽出笼4269.63 万只,比上年增长1.7%;水产品总量22.7 万t,比上年增长5.2%。

2013 年,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79.52,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为优。

全市区域总体水质保持为优,所监测的32 个断面(点位)中,Ⅱ~Ⅲ类功能类别水质达标率为100%,无劣Ⅴ类水体;全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总达标率为100%;全市城区空气优良率为94.5%[32]。

但依靠增加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要素投入为主来扩大生产规模和实现经济增长的传统、粗放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农业面源污染引发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并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33-35]。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推进湖北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为促进咸宁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市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实践与生态补偿政策研究势在必行[36-39]。

2 农业清洁生产典型技术模式咸宁市依托“中国—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实践与生态补偿政策研究”项目(PDSFⅡ-A10),通过中欧农业对话渠道,围绕咸宁市咸安区茶叶、柑橘、葡萄、蔬菜等4 大农业支柱产业,分别选择了4 个适度规模经营的种植基地作为项目示范点,集成示范了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生态拦截沟渠、陆生植物隔离带等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总结出了茶叶—桂花套作有机种植模式、猪—沼—菜循环农业模式、休闲观光有机果园3模式、葡萄生态种植模式等4类立体种养模式[40-41]。

2.1 茶叶—桂花套作有机种植模式2.1.1 基地概况川玉有机茶叶生产基地位于咸安区汀泗桥镇彭碑村。

该基地共有茶园面积约66.7 hm2,基地山青水秀,环境优美;茶园周边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茶园土壤肥沃,酸碱适中;茶园管理常年采用灯光引蛾、生物防治,并且全部使用有机肥。

茶园四周5 km范围内几乎无工矿企业,生态环境优良。

基地负责人多年来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定期对农民进行茶叶采摘、茶叶加工制作、茶园生产管理和其他科技种植技能的培训。

现已有6 个系列的茶叶产品打入市场,经济效益可观,茶园产值超过15万元/hm2。

2.1.2 技术模式该技术模式以茶叶—桂花套作为基本种植模式,采用植物源杀虫剂、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防虫黄板等生物、物理方法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以茶树修剪废弃茶叶以及油菜籽饼肥作为有机肥。

茶园套种桂花苗木,不仅生产出高品质有机茶叶,还能增加茶农的经济收入,美化环境,形成独特的茶园景观文化。

(1)植物源杀虫剂。

为解决有机茶园中的害虫问题,自2002 年开始,基地负责人自主研发了的新型茶树植物源杀虫剂“查虫清”,经过10 多年多个区域的果园、茶园、蔬菜园防虫试验,防治虫害效果达85%以上。

新型茶树植物源杀虫剂“查虫清”在有机果、茶、蔬菜园中推广,可将害虫控制在危害水平以下,不杀伤天敌,从而达到农药与天敌共同防治害虫的目的,能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防治成本。

该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有机茶园茶树害虫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建立和推广,为中国有机农业、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

(2)物理防虫技术。

茶园采用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防虫黄板等物理方法进行虫害防治,每2 hm2布设1 盏太阳能杀虫灯,或每1 hm2布设225~300 片防虫黄板,不仅能够起到很好的杀灭害虫成虫的效果,还能用来观察茶园虫害的变化情况,减少杀虫剂的使用,提高产品质量。

(3)使用有机肥。

茶园施肥以油菜籽饼肥等有机肥为主。

同时,茶园每年需要对茶树进行修剪,一般修剪枝叶达22500~45000 kg/hm2,将修剪的枝叶平铺在茶树根部,不仅可以作茶园的有机肥,还可以遮挡夏日强烈的阳光,保持土壤水分;冬季时进行深耕,将茶园落叶一并深埋入土层,可有效改善茶园土壤有机质和土壤结构。

2.2 猪—沼—菜循环农业模式2.2.1 基地概况伊美净蔬菜种植基地位于咸安区双溪桥镇杨堡村。

该基地占地面积约33.3 hm2,基地内空气清新、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备,配套安装了喷灌设施以及太阳能杀虫灯;建有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室及检测仪、冷链仓库;建有用于尾菜处理的沼气池,可结合基地附近生猪养殖产生的粪污混合发酵生产有机肥。

基地远离城区、工矿区、交通主干线、工业园污染、生活垃圾场等,并与常规农田区之间以缓冲带隔离,保证种植区域不受污染,防止临近常规地块禁用物质的漂移。

该基地已有西红柿、茄子、辣椒等多个品种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2.2.2 技术模式根据基地所在区域的气候、土壤条件,采用和推广辣椒+苦瓜→秋菜豆→黄瓜+萝卜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栽培方式、栽培时间、种子、种苗及其他植物繁殖、田间管理等方面,摸索出了一套新型绿色蔬菜种植实用技术。

除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改进施肥方式、减少化肥施用量、采用病虫草害生物5防治技术和节水灌溉等措施控制污染以外,还从生产环节进行污染控制。

(1)污染防控技术。

对育苗过程中使用过的塑料薄膜和苗盘,尽可能的再利用或进行集中收集和处置;对收获后的植株废弃部分或残次品,作为堆肥原料进行处理和再利用;对使用过的肥料包装袋,进行集中收集和处置;对农药施用后的残余药液或清洗农药容器的废液,集中收集处理,避免随意倾倒;对使用过的农药包装袋、药瓶等,进行集中收集和处置,不得随意丢弃。

(2)病虫害防治技术。

在夏季休耕期间(大约1~2个月),采取高温闷棚技术杀死土壤和有机肥料中的虫卵;采取绿色防控技术,如在蔬菜大棚外安装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或在蔬菜大棚内布置粘虫板等;采取轮、间、套作种植技术,如辣椒+苦瓜→秋菜豆→黄瓜+萝卜;严格控制国家禁用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及时清理生产基地废弃的地膜、残叶;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切断昆虫生活史中的寄主。

(3)尾菜处理技术。

池塘养鱼:利用蔬菜基地空地建一个养鱼塘,投养鲫鱼、草鱼、鲢鱼、鳙鱼等喜食草类的鱼种,定时定量往鱼塘中投加菜叶、青草等,并定时清理鱼塘中的食物残渣。

秸秆还田:利用蔬菜基地不宜直接作饲料的秸秆进行直接还田或堆积腐熟后还田,可有效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加速生土熟化、提高土壤肥力。

沼气池发酵:在蔬菜基地建一个沼气池,利用蔬菜基地的尾菜和周边生猪养殖的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进行厌氧发酵处理,产生的沼渣和沼液可用作有机肥料。

2.3 休闲观光有机果园模式2.3.1 基地概况智敏有机果园位于咸安区横沟桥镇。

该区域气候温和,水源丰富,土地肥沃,是咸宁市最大的粮油生产基地、万亩高优农业示范基地、万亩速生丰产林生产基地、三千亩猕猴桃基地、中南地区最大的苗木花卉基地。

该基地现有果园面积233.3 hm2,其中有机果园66.7 hm2,带动周边果农发展果园面积达3333.3 hm2。

该基地以“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为依托,开展有机水果生产以及有机果酒、果醋、果汁饮品和山茶油等的深加工,是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体验型农业的典范,基地连续多年通过权威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有机认证。

2.3.2 技术模式(1)选址。

该有机果园严格按照有机农业要求,选择远离交通干道、工业区、城镇等污染源,而且这片山地千百年来未被耕作过,开发之前是一片荒山荒坡,长有一些杂灌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