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牧业工作总结

农牧业工作总结

故溅罗宋突罢讥故抡归翘仁洽非艰瘤闻刺娟派鸭普盖辅讹欣劣辱恤率潞符熏霄躁翅绊栈驭共蝎禾摘露下晌缉衷簇台燃2008-2012年农牧业工作总结2008年以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全市各级农牧业部门在上级业务部门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农牧民增收的核心目标,以发展现代农牧业为中心任务,以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提升农牧业发展能力为主线,扎实推进农牧业8511521113工程,狠抓高效产业发展、科技服务、基础建设、惠农惠牧政策等工作的落实,努力克服2009年历史罕见特大夏秋连旱、2010年持续低温、2011年早霜、2012年三代粘虫重度爆发等自然灾害重发频发的影响,历经国际金融危机、农畜产品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严峻考验,全市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农牧业持续增效,农牧民持续增收,有力地保障和支持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主要成效(一)粮食总产跃上200亿斤台阶。

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跃上百亿斤台阶,达到105亿斤;2012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217.6亿斤,比较2007总产增加124.9亿斤,增幅150%。

粮食平均亩产557.56公斤,单产增加173.56公斤。

科左中旗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科尔沁区、开鲁县、科左后旗、奈曼旗多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大县称号。

(二)设施农业生产取得重大突破。

2012年全市设施农业面积将近50万亩,较2007年增加40多万亩,增幅达到505%。

设施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步伐加快,50亩以上设施农业小区492个,其中1000亩以上15个,3000亩以上7个,开鲁县和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建成了万亩设施农业示范园区。

新建智能化温室、现代化育苗工厂5个,主要设施农业产品比重已占本地市场的40%。

在生产品种上,由过去单一的叶菜生产,发展为果菜、菌类等种类多、产量高、效益好的综合性生产,产品知名度显著提高。

2012年全市高效经济作物面积130万亩,红干椒、无籽西瓜、沙地葡萄、加工番茄、食用菌、蔬菜等高效特色产业蓬勃兴起,以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为标志的现代产业基地初步形成。

(三)畜牧养殖业发展迅猛。

2012年,肉类产量预计60万吨、禽蛋产量7万吨、奶类产量60万吨、绒毛产量1.28万吨,分别比2007年增加17.2万吨、3.1万吨、6.1万吨和0.38万吨,分别增长40%、79.5%、11.3%和44.4%。

牲畜存栏量和畜产品产量创历史新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牧业年度全市牲畜存栏1716万头只口,其中牛存栏228万头,羊存栏1000.3万只,猪存栏503万口,分别比2007年增长了 20.93%、36.2%、21.5%和35.9%。

(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

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3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55家,分别比2007年增加23家和7家。

市级以上农牧业重点龙头企业127家,其中国家级5家、自治区级56家,分别比2008年增加26家、2家和39家。

全市经济合作组织1057家,比2007年增加733家,增幅226%。

全市已形成500万吨玉米、50万头肉牛、400万只肉羊、400万口生猪、3000万只禽类、100万吨杂粮杂豆的生产能力,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5%。

龙头企业及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牧户34万户,解决就业人数3.3万人,农牧民人均从产业化中获得收入4500元,分别比2007年增加2万户、0.5万人和2100元。

(五)劳务输出规模和效益大幅提高。

农牧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务工收入大幅增长。

2012年全市劳务输出75.5万人次,劳务输入48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13.4万人次,24亿元。

(六)农牧民收入大幅增长。

2012年全市农牧民收入预计万元以上,比2007年翻了一番多,增幅为129%。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一)突出精细化管理,促进种植业增收增效一是狠抓粮食生产。

2008年以来,特别近两年来,全市把粮食生态节水、科技高产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强化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技术服务、典型示范等措施,推进粮食生产由中产向高产迈进。

201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951万亩,其中玉米播种面积1706万亩。

共建设节水、高产玉米“吨粮田”306.4万亩,落实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72个,总面积82万亩。

吨粮田和高产创建项目区全部应用“一增四改”和高标准管灌、膜下滴灌技术,实行统一化服务和管理,项目区玉米平均亩产1000公斤以上,创历史玉米最高单产水平。

农业部组织的“玉米王”挑战赛地块单产达到1178公斤,位列全区第一。

二是扎实推进以设施农业为主的高效种植业基地建设。

从2008年开始,全市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发展。

各地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加强组织协调,统筹作好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服务,扎实推进设施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初步形成了一批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和品牌。

开鲁县“古榆牌”绿茄、奈曼旗香瓜、麻椒、库伦旗食用菌,科尔沁区的无公害蔬菜等一些产品已经辐射东北三省和京津唐等地。

2012年全市拥有高效特色种植面积235.5万亩,较2007年增加97.5万亩,增幅达141%。

(二)突出转变生产方式,促进畜牧业提质增效按照“突出发展牛、加快发展猪禽,适度发展羊”的思路,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着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大力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畜牧业生产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肉牛产业有力推进。

2012年,建成肉牛养殖专业村451个,其中养母牛超千头村229个,育肥牛专业村37个;年出栏肉牛100头到500头的养殖场309个,500头到1000头的104个,出栏1000头以上的有121个。

二是规模化养殖发展势头强劲。

从2007年开始,全市规模以上养殖户开始实施备案登记制度。

2008年市委、市政府将新建规模养殖场列为考核旗县政府工作指标,积极扶持规模养殖建设。

市、旗两级政府都制定并落实了扶持发展规模养殖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新建规模养殖小区、养殖场用地、贷款等问题,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都提供了相应的优惠政策。

2008年—2012年,全市累计新建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709个。

三是畜牧业良种保障充足。

2012年,全市2742个站点开展牛冷配,投放液氮罐3112个,分别比2007年增加了674个和620个。

现已完成牛冷配52.14万头,比2007年增加12.44万头。

通辽市家畜繁育指导站已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西门塔尔牛种牛基地,拥有良种肉牛种公牛113头,其中西门塔尔108头,夏洛来3头,安格斯2头,每年提供优质牛冻精200万支以上。

通过对全市能繁母牛提供免费优质冻精,使我市肉牛良种化比率不断提高。

通过不断的推进畜禽优良品种选育,实施良种繁育推广,保障了我市畜禽良种数量和质量安全。

(三)扎实推进劳务输出工作,提高农牧民收入2008年以来,各地大力开展劳务输出的宣传、组织、服务工作,劳务输出人数稳中有增、布局不断优化,劳务收入大幅增长,劳动力素质大幅提高。

由于我市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新开工企业的增加。

2012年市内、区内务工人数明显增加,占务工总人数的64%。

通过“双万人技能培训”“阳光工程培训”“雨露计划培训”等技能培训,使劳动力掌握了一技之长,有5万余人领到了职业技能证书,实现了技能型输出,就业领域拓宽、就业层次和工资待遇提高。

几年来各地农民工工资水平普遍提高,各行业平均月工资年均增长100元以上。

(四)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增强带动能力2012年,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增加值100亿元,利税总额35亿元,分别是2008年的1.7倍、1.8倍和1.7倍。

玉米生物产业在科尔沁工业园区和开鲁工业园区内已初步构建了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正在由淀粉等初级产品阶段向谷氨酸、氨基酸系列等深加工产品阶段转变,梅花生物等领军企业产业延伸、产品升级步伐加快,正在着力打造国内重要的玉米生物产业基地和世界最大的小氨基酸生产基地。

科尔沁牛业、蒙药集团、天润蓖麻、清谷新禾等优势特色企业建立自己研发机构,并取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

产品科技含量、档次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

2012年预计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收购农畜产品资金130亿元,是2008年的1.7倍。

(五)突出抓好玉米机收,全力提高农牧业机械化水平2008-2012年是我市农机化发展的最好时期,农机装备水平、农机化水平都得到快速提升。

2012年农机总动力可达565万千瓦,比2007年增加336万千瓦,2012年拖拉机保有量可达16万台,比2007年增加8.3万台,2012年配套农机上可达35万台,比2007年增加14万台,2012年玉米收获机可达3844台,比2007年增加3686台;玉米机收面积400万亩,比2007年增长90%以上。

农机装备能力实现大幅度提升,2007年全市农机化综合水平为64%,2012年可达75%,五年增加11上百分点,增幅超过历史最好水平。

(六)以草原奖补政策为契机,加强草原保护和建设草原保护和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五年来,全市草原建设总规模累计达到3669.06万亩,平均每年的建设规模约为733.8万亩。

其中,多年生优质牧草累计建设面积是381.86万亩,年均建设面积为81.5万亩,累计保存面积273万亩;饲用灌木建设面积累计达289.9万亩,年均建设面积为57.98万亩;青贮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178.3万亩,年均种植面积为235.66万亩;草地补播面积累计达到539万亩,年均补播面积107.8万亩;现有草地围栏总面积1280万亩;打草机械及青贮和秸秆加工机械共有3.5万多台(套);建各类永久性窖池24万多座,容量已达1180万立方米;累计储备饲草料451亿公斤,秸秆过腹转化率达到70%以上。

鼠害防治面积682.3万亩,虫害防治面积996.3万亩。

草原奖补工作顺利实施。

完成禁牧3405.67万亩,草畜平衡1088.38万亩。

牧草良种补贴任务是398.6万亩、牧户生产补贴17.69万户、移地安置牧民416人,草原管护员1035名,总资金38759万元,涉及全市98个苏木镇、1498个嘎查、36.27万户,牧民148.6万人。

草原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天然草原超载状况有所缓解,已由平均超载70%左右下降到30%左右。

草原植物种类增加。

草原生产适用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草地补播、优质牧草栽培、饲料作物种植、秸秆转化等技术的应用,减轻了草牧场的压力,给草原的生态恢复提供了一个休养生息的环境,使草原“绿起来”变成了现实。

(七)狠抓动物防检疫,确保农牧业生产安全五年来,全市始终对动物疫病防控保持高压态势,对布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五种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强制免疫,应免密度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全年保持在70%以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