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件.pptx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件.pptx
外圈层即城市影响区,一产占优势,还是城市水资源保护区、 动力供应基地和假日休闲地。
理论评价及实践意义:圈层理论总结了城市扩张和发展的一 般规律,对发展城市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指导 意义。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小城镇,提高城市化水平,这对我 们合理规划和发展城市经济、合理规划小城镇的发展更具有 现实意义。
(1)梯度推进理论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利于提高 经济发展效率。
(2)梯度推进理论有较强的适应性。 (3)在实践中梯度推进理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局限性:难以科学划分梯度,实践中容易扩大地区间的发 展差距。
(三)增长极模式
主要观点:主张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 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 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 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理论评价及实践意义:增长极理论有着广泛的适应性;有 利于发挥政府的作用,弥补市场的不足;增长极理论在实 践中的成功事例很多(如各类开发区)。 局限性:在培育增长极的过程中可能加大增长极与周边地 区的贫富差距。
(二)梯度推进模式
主要观点:梯度推进理论重视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的 差距,认为较为发达地区属于高梯度地区、不发达地区属 于低梯度地区。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应在高梯度地区优 先发展,而传统产业应在低梯度地区发展。产业结构的升 级逐步有次序地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理论评价及实践意义:该模式把经济效率放在区域发展和生 产力布局的首位,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该理论在制定 地区发展战略时具有重要意义,应用范围较广。
理论评价及实践意义:该理论对地区发展的区位条件十分注 重,强调交通条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与增长极理论不同 的是,点轴开发是一种地带开发,它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 动作用,要大于单纯的增长极开发。 沿边开发战略 长江开发战略 亚欧大陆桥
(五)网络开发模式
主要观点: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个地区形成了增长极即各类
理论评价及实践意义:注重促进社会公平、缩小地区间差距 和维护社会稳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有利于区域和 产业协调发展。
局限性:不发达地区通常不具备平衡发展条件;注重地区公 平和产业平衡,忽视了效率;实践效果不佳,计划经济时 代采取平衡发展战略,虽缩小了区域差距,但投资分散, 重点不突出,导致全国经济发展迟缓。
(四)以156项重大项目为标志,战略布 局开始向内地倾斜
1953-1957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6年,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沿 海与内地关系。苏联援建的156项重大工业项目 主要安排在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内陆地区,同时积 极利用沿海的工业,推进中国的工业化。中国生 产力布局开始向内地倾斜。
(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可概括为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以重点投资和建设内陆 地区的均衡发展阶段;
--“六五”和“七五”时期加快发展沿海地区的非均 衡发展阶段;
--“八五”时期以来的区域协调发展阶段。
(二)我国区域发展战略重点的四次大规模调整
--以“一五”156个重点项目布点为标志的内陆 地区倾斜政策 --以大小“三线建设”为标志的进一步向中西部 倾斜政策 --以“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为标志优先发展 东南沿海地区的政策 --以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标志的区域协调发展
(四)点轴开发理论
主要观点: 重视“点”即增长极和“轴”即交通干线的作用,
认为随着重要交通干线如铁路、公路、河流航线 的建立,连接地区的人流和物流迅速增加,生产 和运输成本降低,形成了有利的区位条件和投资 环境。产业和人口向交通干线聚集,使交通干线 连接地区成为经济增长点,沿线成为经济增长轴。 增长点和增长轴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带 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领头羊。
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城乡一体化。
(六)圈层结构模式
主要观点: 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城市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
用与空间距离成反比,区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城市为中心,以圈 层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
内圈层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心城区,人口和建筑密度都较高,地价较贵,以第 三产业为主;
中间圈层即中心城区向乡村的过渡地带,居民点密度低,建筑 密度小,以二产为主,可发展城郊农业;
(三)历史上中国就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 极不平衡的大国
旧中国留下极不平衡的区域格局:现代工业主 要布局在沈阳、大连等东北地区、上海和长江三 角洲地区、武汉地区。中国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 中所占比重仍不足10%,而且主要布局在东部地 区,西部地区除四川盆地外,基本上都是未开发 的不毛之地,没有现代工业和工业文明。
中心城镇和增长轴即交通沿线,增长极和增长轴的影响范 围不断扩大,在较大的区域内已经形成了商品、资金、技 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通讯网。 强调加强增长极与整个区域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 度,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城乡一体化。
理论评价及实践意义:
增长极开发、点轴开发都是以强调重点发展为特征, 在一定时期内会扩大地区发展差距,而网络开发是以 均衡分散为特征,将增长极、增长轴的扩散向外推移。 该理论一方面要求对已有的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更新、 扩散、转移;另一方面又要求全面开发新区,以达到 经济布局的平衡。
大城市功能定位与城市改造
中心城市的作用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 它对制定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大作用。
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理模式论适用的条件和范 围不一样,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也不一样。在选择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时,应结合当地实际,充分考 虑区域内外的发展环境,做出合理的选择。
二、我国区域发展战略重点 变化的回顾
我国区域经济 发展战略研究
主讲人 白超英
主要内容
◆ 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式及简要评价 ◆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重点转变的回顾 ◆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目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 ◆ 关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式 及简要评价
(一)平衡发展模式
主要观点:主张各地区、各产业基本保持同步发展,通过平 衡部署生产力,特别是加大对落后地区、不发达产业投资, 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