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文写作常见问题分析

公文写作常见问题分析

一、标题常见问题分析公文标题是公文容的摄要,在发挥公文效能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公文标题时常出现一些毛病,现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并作粗浅分析。

(一)要素不全完整的、规的公文标题,一般应具备“三要素”,即发文机关名称、事由、文种,以标明由谁发文、为什么发文和用什文种发文。

2012年7月1日起施行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作出明确规定:“公文标题应当准确简要地概括公文的主要容(事由)并标明公文种类(文种),一般应当标明发文机关”。

当然,特殊情况下,也可省略标题中的一至二个要素,但不可随意省略,要相对规,否则,将毛病百出。

常见的病例有三种:一是随意省略事由。

如《××县人民政府决定》,由于省略事由,受文者看不出标题所反映的主要容、事项和基本观点,不利于学习、贯彻、领会、落实文件精神。

除一些非重要的、极其简短的通知、通告和特殊机关发出的特定公文外(如中华人民国国务院、司法部门发出的国务院“公告”、“主席令”、“布告”等),一般情况下不得省略事由。

二是随意省略发文机关。

如:一份没有版头的文件标题《关于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的报告》,待上级看完文件后,才从落款处知道文件是哪个机关发出的,既不庄重,也不严肃,更不利于公文运转和办理。

具有重大决策和事项的下行文不得省略发文机关;没有版头的下行文、上行文均不得省略发文机关,但有版头(发文机关标识)的,也可不标明发文机关。

三是随意省略文种。

使受文者不得要领,失去公文的严肃性。

如《××乡人民政府关于召开春耕生产会议的有关事宜》。

(二)乱用文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混用文种。

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县乡换届选举问题的请示报告》,这里把“请示”、“报告”两个不同的文种混淆在一起使用,不论是已经废止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还是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都没有“请示报告”这一文种,明显不妥。

从该“请示报告”的容看,应使用批转式“报告”这一文种。

二是错用文种。

有的该用“请示”的,却用了“报告”,而该用“报告”的反而用的是“请示”;有的该用“函”的却用“通知”;有的把没列为文种的公文种类作为文种使用,如“条例”、“规定”、“办法”、“总结”、“计划”等,以上这些,都不可作为文种使用,不可直接行文。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所确定的公文文种共有15种,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

除此之外,均不可直接行文,但可作为“印发”、“颁发”或“通知”的“附件”行文。

三是生造文种。

如《关于调整工资的补充说明》、《关于机构改革中有关问题的解释》等,这里的“补充说明”、“解释”均不应作为文种使用,以上两个标题可修定为《××(发文机关)关于印发调整工资补充说明的通知》、《××(发文机关)关于印发机构改革中有关问题解释的通知》。

还有的把“安排”、“要点”、“细则”这些既不是公文文种又不是应用文体种类的东西常常作为公文文种直接行文,是错误的。

(三)隶属不清不该用“批转”的,用了“批转”;该用“批转”的却用了“印发”、“转发”,分不清三者之间的隶属关系和词性。

如《××县政府办公室关于批转××市长在××会议上讲话的通知》,这里的“批转”使用不当,应该使用“印发”或“转发”。

因为“批转”具有“批准转发”之意,是上级对下级报告的认同并转发下去贯彻落实的。

下级对上级机关的文件和上级领导同志的讲话、批示等不可使用“批转”,否则将混淆了上下级的隶属关系。

(四)提炼不精。

主要表现在标题冗长上。

如《×××(发文机关)关于招收退休退职职工子女就业,进行合理安排,确保社会稳定的通知》,可修改拟为《×××关于妥善安排退休退职职工子女就业的通知》或《×××关于妥善安排退休退职职工子女就业有关问题的通知》。

(五)题不达义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事由偏跑。

如《×××关于草原灭鼠的请示》,从题意上看,是请示开展灭鼠运动,而此文实际上是请求上级给予解决“灭鼠经费”的请示。

应改写为《×××关于要求解决草原灭鼠经费的请示》。

二是题大义小。

如《关于企业技术、人才开发的若干规定》,而文件容中就如何进行技术、人才两项开发,却未作具体规定,标题“帽子”太大,使题文不完全相符。

三是题小义多。

如《关于做好争取人民满意基层站所活动筹备工作的通知》,标题的事由主旨是“筹备”二字,而政文中不仅详细介绍了“争创活动”的意义、容、方法,还谈到了组织领导、活动步骤、管理制度等,显然,标题题义过小难于表达和带动正文,此标题可改写为《×××关于开展争创人民满意的基层站所活动的通知》。

四是题义不清。

如《××县人民政府关于粮食问题的通知》,其中就缺少“价格”、“收购”等词语来限制中心词“问题”,造成事由过于笼统不具体、不清楚,不能准确反映表达公文的主要容。

(六)用词重叠多出现在转发、印发式公文方面。

如“××县人民政府关于转发《××市人民政府关于转发〈××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畜牧养殖业发展的通知〉的通知》的通知”,这里介词“关于”、动词“转发”、文种“通知”反复出现,在一个标题重复使用,造成标题冗长,令人不知所云。

解决用词重叠问题,避免介词“关于”、动词“转发”、文种“通知”反复出现,可采用“省略法”、“替代法”、“直转法”三种技术处理办法。

(七)滥用符号如“××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同志在××会议上讲话》的通知”、“转发《××省公安厅关于实施社区警务战略意见》的通知”,以上两例中的“《》”符号都不应该使用,应改为:“××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同志在××会议上讲话的通知”、“转发××省公安厅关于实施社区警务战略意见的通知”。

(八)标注不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回行题式不规。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明确规定:公文标题“回行时,要做到词意完整”。

而在实际排印时,却往往做不到这一点。

如: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整治和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此题回行时,将“经济发展环境”一个完整的词和词意拆开、拆断了,应改为: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整治和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二是摆列布局不规。

有的左右摆布不居中,不是偏左,就是偏右;有的标题第一行与“红色反线”距离不是相间过大,就是过小;有的标题中行与行之间相离不是过旷,就是过紧。

规的摆布应是:红色反线下空2行开始排列标题的第一行,行与行之间相间“以2号字高度加2号字高度7/8倍的距离”;左右摆布时,要居中。

居中排列并不难做到,使用电子设备打印时,按“居中”键即可。

三是字号字体使用不规。

就字体而言,有的用黑体,有的用宋体,有的用仿宋,有的甚至用楷书;就字号而言,有的用2号字,有的用3号字,有的甚至比2号更大、比3号更小,等等。

规的用法是:公文标题用2号小标宋体字(正文用3号仿宋体字,文中如有小标题可用3号小标宋体字或3号黑体字),这是《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GB/T9704—2012)国家标准所规定的。

二、发文字号常见错误析发文字号,由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发文顺序号组成,编排在发文机关标志下空二行位置,上行文的发文字号居左空一字编排,与最后一个签发人处在同一行。

位于文件版头下方居中处。

联合行文时,使用主办机关的发文字号。

发文字号为文件的登记、分管、交办、引用、检索提供了方便,便于收文机关与发文机关进行联系。

发文机关代字要选用能反映机关特征的两三字,如中共市委用“成委发”、市人民政府用“成府发”。

目前,行政机关行文中,“发文机关代字”还有个约定俗成的特殊用法,即在发文机关代字中加进了函这一文种名称。

如国务院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所发的正式公函,通常都编“国办函﹝2011﹞xx号”或“川办函﹝2011﹞xx号”。

严格说来,函只是法定公文文种之一,但习惯上都把“批复”也作为函件对待,也编公函的发文字号。

如省政府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所发的批复,其发文字号也编“川办函﹝2011﹞xx号”或“成办函﹝2011﹞xx号”。

年号用阿拉伯数字并应写全,年号外须用六角形括号,如﹝2012﹞,不得写为﹝12﹞.年号的位置,应在机关代字与发文序号之间,不能放在机关代字之前或之间,如“成爱卫字﹝2011﹞14号”不得写为“﹝2011﹞成爱卫字14号”或“成爱卫﹝2011﹞字14号”。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2012年7月1日施行)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GB/T9704—2012)就“发文字号”的用法、格式、标准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但是,“发文字号”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多少不规的现象和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搭配虚字如:“×政字〔2002〕第2号”、“×发字〔2002〕第35号”,这里的“字”“第”均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多余字,应删去。

规化的用法是:“晋水文〔2012〕2号”(即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2012年度发的第2号文件)。

(二)要素颠倒《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三章第九条第五款已明确规定发文字号:由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发文顺序号组成,实质上等于指定了“机关代字”、“年份”、“序号”三要素排列顺序。

但个别地方和单位在使用“发文字号”时,并没有按以上指定顺序排列,三要素位置颠倒。

如:“( 11 ) 晋水文字第85号”,这一“发文字号”,不仅年号不全、“字”“第”多余、“括号”用错,而且年份前移,是错误的。

规化的用法应是“晋水文〔2011〕85号”。

(三)年号不全如“×政发〔97〕8号”、“×政秘〔86〕6号”,这里的“〔97〕”“〔86〕”是指1997年度、1986年度。

虽然,在廿、廿一世纪里,“〔97〕”、“〔86〕”可理解为1997年、1986年,如若事过几个世纪或时间更长一些,为什么不可把“〔97〕”理解为公元97年、997年、1697年、2097年呢?年号不全会给将来查找利用文件档案带来很大麻烦。

所以,年份号应该写全称〔1997〕〔1996〕《党政机关公文格式》明确:“年份应标全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