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瓦斯灾害防治与应急避险
【导入新课】总所周知,煤矿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高危行业,在生产工作中容易发生一些灾害,但每种灾害都不是突然发生的,在发生之前都会件随着一结异常表现,那么一旦发生事故,我们要掌握应急避险措施。
牢固的掌握这些知识,对于我们煤矿的安全生产意义重大,对于我们每名职工生命安全也非常重要。
大家知道的煤矿井下作业多发的自然灾害事故有哪些吗?
瓦斯灾害、矿井火灾、矿尘灾害、矿井水害、顶板事故。
【讲授新课】矿井瓦斯灾害防治与应急避险
一、瓦斯的性质
矿井瓦斯是指从煤、岩层中涌出的以甲烷(CH4)为主的有毒有害气体的总称,有时单独指甲烷。
(1)瓦斯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比空气轻。
风速较低时,瓦斯会积聚在巷道顶部及冒顶处上部,因此,必须加强这些地方瓦斯的检查和处理。
(2)瓦斯有很强的扩散性。
一处有瓦斯涌出,就能扩散到巷道附近,使瓦斯的危害范围扩大。
(3)瓦斯具有很强的渗透性。
在一定的瓦斯压力和地
压力共同作用下,瓦斯能从煤岩体中向采掘空间涌出,甚至喷出或突出。
(4)瓦斯具有燃烧性和爆炸性。
当瓦斯与空气混合到一定浓度时,遇到引爆热源就能引起燃烧或爆炸,严重影响和威胁职工生命健康和矿井安全生产。
瓦斯爆炸虽然危害性强,但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发生。
二、瓦斯爆炸的条件
瓦斯爆炸的条件是:一定浓度的瓦斯、高温火源的存在和充足的氧气,三者缺一不可。
(1)瓦斯浓度瓦斯爆炸有一定的浓度范围,我们在把空气中瓦斯遇火后能引起爆炸的浓度范围称为瓦斯爆炸界限。
瓦斯爆炸界限为5%—16%,5%为爆炸下限,16%为爆炸上限。
(2)引火温度瓦斯的引火温度,即点燃瓦斯的最低温度。
一般认为瓦斯的引火温度是650—750℃。
(3)氧气浓度当氧浓度低于12%时,混合气体中的瓦斯失去爆炸性。
既然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造成瓦斯爆炸,为了预防爆炸的发生,所有我们应从这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治理。
三、瓦斯事故的预防和治理
1、防止瓦斯积聚
(1)瓦斯抽放。
在采煤之前,将瓦斯从煤层中抽出排放到地面作为燃料,变害为益,这是行之有效的瓦斯治理措施。
(2)加强通风。
采用机械通风和实施分区通风,利用新鲜空气稀释瓦斯,降低瓦斯浓度,并用回风流将瓦斯排出矿井。
(3)加强检查工作。
利用瓦斯检测仪检测瓦斯浓度,或利用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对井下瓦斯进行准确、及时的监测监控,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防止瓦斯集聚。
2、消除引爆火源
(1)加强明火管理
严禁携带烟草和火种下井;井下严禁使用电炉和灯泡取暖;井口、瓦斯抽放泵房以及通风机房周围20米内禁止使用明火;井下需要进行电气焊作业时,应严格遵守《规程》的有关规定。
(2)严格执行放炮制度
爆破作业要严格执行“三人连锁”和“一炮三检”制度。
(3)防止电气火花
加强井下电气设备的检查,防止电气失爆,检修电气设备时,必须先检查瓦斯,严禁带电作业。
(4)防止静电火花
严禁穿化纤衣服下井,井下使用的塑料、橡胶、树脂制品(如洒水管、排水管、压风管、喷浆管、抽放瓦斯管等)表面电阻应大于规定值。
因为井下生产要求空气含氧量不低于20%,所以控制氧气不作为治理范围。
当然,瓦斯爆炸前也是有预兆的。
四、瓦斯爆炸前的预兆
瓦斯爆炸前感觉到附近空气有颤动现象,有时还发出“嘶嘶”的空气流动声,风流突然停止流动约2-3秒钟,随即出现风流反向,瞬间反向风流流速增大,一般认为是瓦斯爆炸前的征兆。
一旦发生了瓦斯爆炸事故,我们应该怎样进行避险呢?
五、发生瓦斯爆炸事故的应急避险
(1)当灾害发生时一定要镇静清醒,不要惊慌失措、乱喊乱跑。
当听到或感觉到爆炸声响和空气冲击波时,应立即背朝声响和气浪传来方向,脸朝下,双手置于身体下面,闭上眼睛迅速卧倒。
头部要尽量低,有水沟的地方最好趴在水沟边上或坚固的障碍物后面。
卧倒之后不要先佩戴自救器,因为自救器的主要作用是提供新鲜的氧气,过滤有毒有害气体,如果吸入有毒有害气体后再戴自救器没有任何作用,所以应该先屏住呼吸。
(2)立即屏住呼吸,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吸入有
毒的高温气体而中毒和灼伤气管及内脏。
(3)用衣服将自己身上的裸露部分尽量盖严,以防止火焰和高温气体灼伤皮肉。
(4)迅速取下自救器,按照使用方法戴好,以防止吸入有毒气体。
(5)高温气浪和冲击波过后应立即辨别方向,以最短的距离进入新鲜风流中,并按照避灾路线尽快逃离灾区。
(6)已无法逃离灾区时,应立即选择避难硐室,充分利用现场的一切器材和设备来保护自身和其他人员安全。
进入避难硐室后要注意安全,最好找到离水源近的地方,设法堵好硐口,防止有害气体进入。
注意节约矿灯用电和食品,室外要作好标记,有规律地敲打连接外部的管子、轨道等,发出求救信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大家能够准确地预判灾害,正确躲避灾难,确保自身安全。
【作业】
1、瓦斯爆炸的条件是什么?
2、怎样预防和治理瓦斯事故?
3、发生瓦斯爆炸事故怎样进行应急避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