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王羲之兰亭集序学习资料-精品
王羲之兰亭集序学习资料-精品
的 古碑之一。
它是国宝并”
人称“兰亭三绝”。
• 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高清单字版
• 公元353年,时任会稽内史和右将军的王羲 之召集了一批文人名士。来到了绍兴城外 的会稽山游山玩水,并且在兰亭这个地点 举行了一个诗会,当有三十几篇诗作出现 的时候,就有人提议要把这些诗作汇集起 来,准备出一篇诗集,众人听了都很赞成 。出诗集当然就要写一篇序文,谁来写?
正的“神龙本”,展现了一代书圣的书法神韵,
堪称书法界的国宝。《兰亭序》由唐宫入宋宫,
宋理宗传驸马杨镇,元朝时杨家又卖给郭天锡,
明朝入丰坊万卷楼,丰坊于晚年刻于石碑之上。 1562年万卷楼大火致原帖绝于人间,唯此石刻天 一阁收藏至今。馆内的镇阁之宝,唯有此碑拓可
以近距离地观看欣赏,到了天一阁,不能不拜访 一下“神龙本”《兰亭序》。
• 大家想来想去就说王内史还是您老来吧, 您是书法大家,非您莫属了。王羲之见推 辞不掉,就借着酒兴,带着几分醉意一挥 而就,草拟了一篇序文,就是《兰亭序》 ,王羲之当时一气呵成草拟的一份草稿, 不是正式的序文稿,所以上面有删减和插 入字。
• 据说,到了第二天,王羲之拿出那份草稿 ,准备来认认真真抄写一份正稿时,惊呆 了,发现自己昨天书写的草稿实在太好了 ,于是反复抄写了好几遍,发现气韵布局 和笔画结构都不如那份草稿好,但王羲之 最后还是从中挑选一份正式抄写的序文拿 去为诗集作序了,而把当时书写那份草稿 保留了下来,作为书法用笔布局的示范佳 作象传家宝一样留给了自己的儿子。
祖孙碑 “御碑亭”。御碑
亭为八角 双重,原
帝手书的《兰亭 集 序》,碑的背面是
为木结构建筑,五
乾隆皇帝游兰亭时
十年代倒塌, 1983
写的一 首七律《兰
年重建,亭高
亭即事》。祖孙两
12.5米。亭内御
位皇帝的作品刻 于
碑高6.8 米,宽
同一石碑,人称
2.6米,碑厚20公
“祖孙碑”,这在
分,为我国最大
国内绝无 仅有,说
王羲之《兰亭集序》
过鹅池边的三折 君民碑
石桥,绕过土阜, 便到了 小兰亭。
亭内有石碑一块, 上刻“兰亭” 二 字,为清康熙
帝的手书。此碑 字经无数游览 者 .抚摸而稍平,
因此这碑被称为 “君民碑”。
文 革中,
兰亭遭到了 破坏,此碑 被砸成三截。 虽 经修补,
仍可见破损 痕迹,其中 “兰”字 缺 尾, “亭”
• 最能体现兰亭原貌的摹本
• 《冯本》为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摹写, 因其卷引首处钤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 印,后世又称其为“神龙本”,因使用“ 双钩”摹法,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兰亭真 迹者。
• 最能体现兰亭风骨的摹本
• 《定武本》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临本 ,于北宋宣和年间勾勒上石,因于北宋庆 历年间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定武原石 久佚仅有拓本传世,此本为原石拓本,是 定武兰亭刻本中最珍贵的版本。
•神龙本高清晰单字
• 最能体现兰亭意韵的摹本
• 碑拓“神龙本”《兰亭序》 千百年来,《 兰亭序》被书法界奉为“中华第一书”, 有多个版本在世间流传,最受推崇的是藏 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冯承素摹本《兰亭序 》。
• 然而,经权威专家王开儒先生考证,现存于天一 阁博物馆内的《兰亭序》碑刻,是唐代冯承素在
贞观年间奉旨摹自王羲之真迹的刻本,确认是真
• 《虞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所临,因 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 。虞世南得智永真传,直接魏晋风韵,与 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 画沉遂。
• 最能体现兰亭魂魄的摹本
• 《褚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临,因 卷后有米芾题诗,故亦称“米芾诗题本” 。此册临本笔力轻健,点画温润,血脉流 畅,风身洒落,深得兰亭神韵。
字缺头,但 古韵犹存。
相传王羲之当年在会
稽做官,一天正当他兴 致勃勃在书 写“鹅池” 两字时,刚写完“鹅” 字,皇帝圣 旨送到,他 只好搁笔去跪接圣旨, 他儿子王献 之顺手提笔 一挥,续写了一个“池” 字。这两 字“鹅”瘦 “池”肥,这块碑成为 书法史上著 名的“父子 碑”。
父子碑
右军祠后面是
碑的正面是康熙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