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战略的发展途径

企业战略的发展途径

【问题二】战略、策略和战术的区别【解答】(1)什么是企业战略一个人的事业需要愿景的规划,正如刘备一样,需要理清思路,才能一步步走向正轨,走向成功。

一个企业和个人的事业相似,企业的发展更加需要明确目标和做出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战略规划,这样才能健康稳步的发展。

企业的战略决定了企业的方向,通俗地说,一个企业的战略是指决策者决定介入哪一个经营领域(产业),生产或销售哪一类产品,采取怎样的经营模式,运用哪种企业机制等,是决定关于企业发展方向与基本经营模式的决策层面的问题。

对于尚未开始的事业,我们说,战略要始于企业的资源配置之前。

这就是说,在你决定要做一件事情之前,就进行的规划才是战略,不要等到产品选了、资金投了、人也招了,就等着怎么去卖的时候,再想起战略规划。

对于已经发展的项目而言,朝着何种适合于企业自身资源的方向前进,则是战略规划解决的核心问题。

解决发展方向的问题,是战略规划的核心实质。

①战略设计之前关注的三个问题在企业进行战略设计之前,必须弄清楚以下的事实:企业凭什么?来自哪里?企业身在何处?1)企业凭什么:古人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为企业进行战略规划的时候,首先要了解企业自己。

企业究竟有何资源?有哪些优势、劣势?企业能做什么?企业对项目和事业本身的思考等。

了解自身的资源对于战略决策至关重要。

在企业想要转行或者进行多元化经营,进入自己以往没有从事和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时,要综合评估自己的资源和条件。

2)企业来自哪里:企业来自哪里是了解企业的历史和过去积累的企业文化、体制和经验教训。

企业文化和管理经验的积累非一日之功,必然也就存在诸多优点和缺陷。

了解这些,才能规避很多现实问题,才能制定适合于企业自身特点的战略。

3)企业身在何处:了解企业所处的环境和了解企业的竞争者是进行战略规划的先决条件之一。

行业的发展趋势如何?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行业,还是已经成为一个夕阳产业的行业?宏观环境对行业有何影响?消费者有何变化?发展快速的行业有哪些壁垒和门槛?诸如此类的问题,对于战略决策至关重要。

许多企业的失败,不是因为自己的资源不够好,而是在一个不恰当的时机进入了一个不恰当的行业。

我们常说,进入一个行业不能太超前。

太超前,你需要用一己之力去打造行业的繁荣,多数会失败。

像万燕等行业的先行者却往往在曙光来临之前就倒下了,这就是战略时机的把握问题。

介入一个领域也不能太落后,等到市场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利润大幅度下降,进去了也多数难以生存。

把握战略规划的“火候”靠什么?当然要靠对行业的了解,对企业所处环境的深刻认识。

知道企业身在何处,还要了解竞争状况,了解竞争对手。

在这个行业里,谁是行业的老大?哪些企业建立了怎样的优势?这些优势和我们相比如何?我们怎么办?诸葛亮为刘备的谋划中首先就强调了刘备所处的环境(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又分析了刘备的竞争对手,曹操怎样?孙权如何?荆州和益州的刘表、刘璋又如何?通过这些分析,才制定了一系列的战略。

在进行战略设计之时,这三个方面必须充分了解,深刻分析,才能保证战略规划的正确性。

②保证战略设计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分析了林林总总的事实之后,制定战略计划的任务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战略计划的制定到底和哪些因素有关?究竟谁来制定战略计划?战略计划需要哪些人参与?这些问题都是制定战略计划的首要问题。

战略计划尽管具有较大的私密性和重要性,但其结论决不是简单的自上而下部署。

战略计划的制定必须为其能够得到良好的执行而准备,从一个企业的领导层到部门、再到业务层面、产品层面,每个层面都和战略计划的实施有关,这些战略计划的真正组织和实施者,必然关系到战略的执行情况。

战略计划的制定,其信息和资源还有来自于企业的、自下而上的信息,只有综合了这些信息,才能保证战略计划的实用性和执行力。

因此,在企业进行战略计划的时候,应该采用以下三个步骤:第一,做出战略计划的假设:战略计划的假设是基于对:企业凭什么?企业来自哪里?企业所处的环境等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到的结果。

第二,自下而上的收集各层级人员对该假设的看法和企业内部的资讯:综合未来战略计划的实施者的建议,有助于对这一战略建设的信息补充和全面梳理。

第三,确定最后的战略计划:根据对资讯最终的评估、分析结果确定战略计划,并自上而下的执行。

(2)什么是策略有了一个正确的战略方向,企业就能无往而不胜吗?答案当然并非如此。

方向虽然明确了,还需要策略的设计,决定市场业绩和成果挂钩的往往是策略的设计。

策略是什么?策略是在既定的战略下,解决问题的步骤和计划。

通俗地说,就是在既定的战略下解决怎么做?做什么的问题。

策略来自于战略,但向更加纵深的方向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必经步骤。

企业某新产品的上市计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企业在区域市场的竞争计划;企业的广告投放计划等。

企业在解决这些单项的问题之前,可能已经有了明确的战略方向,但如何让单项的问题有效的得到解决,就需要策略的设计。

策略决定项目的成败,对于某一单一的项目而言,策略设计的正确与否,将关系项目的成败。

关于策略与战略的关系,从范围和时间上看,战略更倾向于企业的全面的目标和长远的发展,其时间规划上至少是以年为单位的。

而策略则强调某个单一项目的规划,其时间往往是以月为单位的;从关系上看,战略始于策略之前,策略是战略的具体落实的步骤。

没有战略,没法制定策略,只有战略而没有策略规划,战略也无法落实和实现。

(3)什么是战术战术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在策略的指引下,到底采用怎样的方法?做哪些事?就是战术的具体内容。

作为具体的策略实施环节,战术对于营销结果具有无比的重要性。

常常有人认为战术很简单,战术没有什么规律可寻,其实,战术不是瞬间即逝的烟花,怎样进行战术组合将决定营销活动的成败。

例如:从营销学的大促销概念上讲,广告传播、公共活动、地面促销活动等均属于促销的范畴。

事实上,这些不同的推广方式都有战术的一种,都有着自己的优缺点和作用,一招制敌的办法至少我们还没找到。

战术是战略、策略的来源,在未来,那种“闭门造车”式的战略和策略规划的成功率必然越来越低,真正有效的战略和策略必然来自于市场、来自于战术。

战术规划遵循战略和策略的思想指引,也服务于战略。

例如:一次针对具体产品的市场调查是一种战术性的行为,调查的方法是否得当,调查的广度和深度如何?这些都影响策略的制定。

如果战术方法错误,是完全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仅仅依靠那种数据式的专项调研来做出决策的原因,而要亲自走向市场,去得到综合的信息。

每一个战术都服务于策略,并因为战术的实施给策略带来依据,带来思考。

市场结果总是离战术最近,每一个战术实施之后,常常可以看到业绩的体现。

因此我们说,战术决定结果,决定企业的生存状态。

七、企业战略的发展途径(了解)【问题三】如何理解战略的发展途径?【解答】我们知道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界有两种观点,常规性战略思想(即战略形成的理性方法)和自发性战略思想(即战略形成的应急方法)。

常规性战略思想就是一些战略研究专家研究企业战略形成的方法是理性方法,这些战略研究专家认为企业战略实质上就是直线式和理性的过程,就是从“我们到哪里去”开始到为企业未来制定新的战略。

常规性的企业战略通常就是事先确定好目标并且在实施战略之前确定好战略的主要要素。

简单地说,常规性战略思想就是以企业发展目标为中心确定企业战略发展的其他要素,最重要的是要先确定“我们到哪里去”,然后才是“我们在哪里和我们怎么去”的问题。

在常规性战略思想中,企业战略分析、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是按次序联系在一起的。

这就要求先进行战略分析,然后选定战略,最后实施战略,企业战略都是事先规定好的。

自发性战略思想是另外一些企业战略研究专家研究企业战略形成的方法是应急方法,这些战略研究专家认为企业战略是要适合人们的需要,并随时间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它是发展的、递增的以及持续的,因此不易被总结为一个再付诸于实施的计划。

企业战略的自发性观点使得最终目标模糊不清,并且随着战略的实施主要关键要素也在发生变化。

也就是说,自发性战略思想是以企业战略定位为前提的企业战略形成研究方法,首先明确了企业战略定位然后再明确企业战略发展的其他要素,更关注确定“我们在哪里”,然后才是“我们到哪里去和我们怎么去”的问题。

自发性战略思想认为企业战略分析、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是交织在一起的,由于需要不断的进行战略分析以确定战略定位,因此很难将战略分析和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截然分开,这就导致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的界线难以划清,它们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并且受彼此结果的影响。

常规性战略思想和自发性战略思想的观点差异正是我们前面谈到的战略目标问题的根源所在。

在企业管理咨询的实践中,表面上我们研究企业战略时遇到的问题是企业战略目标问题,也就是“我们到哪里去”的问题,但是实际困扰我们的却是“我们在哪里”这个问题。

因为在研究企业发展战略的时候,似乎都会在讨论“我们到哪里去”的问题之前忽略了准确界定“我们在哪里”的问题。

由于企业的外部环境随时发生着变化,企业家内心的目标追求也不断在被环境的变化所影响着,而且企业也是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因此企业的战略定位也始终不能得到明确的界定,因此战略目标也就难以得到准确的界定。

由于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一直在发生变化,因此企业也很难准确的为自己确定当时的战略定位,无论是行业定位还是发展阶段定位,所以就一直存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不明确的问题。

在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激烈的情况下,为企业提供战略规划方案时,企业战略定位的分析和明确是格外重要的。

也就是说,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企业外部环境很难得到明确界定的情况下,企业战略的研究思想可能更加倾向与自发性战略思想,而不是西方传统的常规性战略思想。

关于常规性战略思想和自发性战略思想,有另外一点也是需要注意的。

曾经有一种说法,说西方人比较愿意从目标角度考虑问题,先考虑想去哪里,就是说西方人的企业战略更加倾向与首先提出“我们到哪里去”,然后再考虑其他战略要素。

而东方人似乎更加愿意从条件角度考虑问题,就是先看看自己有什么、能干什么,然后再思考想干什么。

就是说东方人的企业战略是更加倾向于首先确定“我们在哪里”,然后再考虑其他战略要素。

这一点是与东西方的文化有很大的关系的,但是常规性战略思想是使人更多的考虑“我们到哪里去”,因此可能会脱离企业现实环境和资源条件,对企业战略定位的分析有失偏颇。

而自发性战略思想更多的考虑“我们在哪里”,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和企业资源的研究非常细致深入,但对企业战略的研究可能会缺乏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所以说在企业战略的研究过程中常规性战略思想和自发性战略思想都是正确的,这两种思想各自有各自的优点。

两种思想都有自己的贡献并且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在多数情况下,它们可以被看作人类的大脑,即有一个理性化的左脑和感性化的右脑,大脑功能正常的话就同时需要这两方面的协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