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汤显祖第一节汤显祖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汤显祖是明代最杰出的戏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巨星。
其不朽名作《牡丹亭》则是文学遗产中的瑰宝。
一、仕履和交游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晚年自号茧翁,江西临川人。
他十四岁补诸生,二十一岁中举。
自幼即有文名,为人正直,一生不肯依附权贵。
万历五年(1577)参加会试,权相张居正令次子嗣修结纳汤显祖及其同乡沈懋学。
汤显祖拒绝,落第而归。
万历八年,张居正之三子懋修又来结纳,以“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相拒,依然未中。
直到万历十一年才考中进士。
又因不愿巴结张四维和申时行等,被派任南京太常寺博士。
五年后改任南京礼部主事。
万历十九年因写下有名的《论辅臣科臣疏》,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
两年后,改任遂昌县知县。
万历二十六年(1598)弃官回家,从事创作。
二、思想与“至情论”(一)哲学思想。
1、师承。
家君恒督我以儒检,大父辄要我以仙游。
幼得于明德师,壮得于可上人。
(《答邹宾川》)《寄石楚阳苏州》:“有李百泉先生者,见其《焚书》,畸人也。
肯为求其书,寄我骀荡否?”2、哲学思想。
他哲学思想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尊情反理。
陈继儒《批点牡丹亭·题词》:“张新建相国尝语汤临川云:‘以君之辩才,握麈而登皋比,何渠出濂、洛、关、闽下?而逗漏于碧箫红牙队间,将无为青青子矜所笑!’临川曰:‘某与师终日共讲学,而人不解也。
师讲性,某讲情。
’张公无以应。
”他将情分为真情和矫情,肯定真情。
“情致所极,可以事道,可以忘言。
而终有所不可忘者,存乎诗歌、序记、词辩之间。
固圣贤之所不能遗,而英雄之所不能晦也。
”矫情是为了某种现实功利的目的,伪装出来的情绪。
如他评价当时的士大夫,“此时男子多化为妇人,侧行俯立,好语巧笑,乃得立于时。
”李贽和达观(紫柏)禅师,汤显祖尊他们为“一雄一杰”,认为“见以可上人之雄,听李百泉之杰,寻其吐属,如获美剑”(《答管东溟》)。
(二)政治思想主张仁民爱物(三)文艺思想——“至情”观第一,从宏观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
第二,从程度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第三,从途径看,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复甘义麓》)“无情者可使有情,无声者可使有声……人有此声,家有此道,疫疬不作,天下和平”,人们最终在“至情”的照耀下,于戏剧的弦歌声中,把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李贽和达观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汤显祖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反抗和蔑视礼教,抨击权贵豪门、揭露腐败政治和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基础,是他后期作品中出世思想的主要来源。
三、文学理论与创作在具体创作中,汤显祖的重情论变而为灵气论。
“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
怪怪奇奇,莫可名状。
非物寻常得以合之。
”“天下文章所以有生气者,全在奇士。
士奇则心灵,心灵则能飞动,能飞动则下上天地,来去古今,可以屈伸长短,生灭如意,如意则可以无所不如。
”“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
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
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摸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在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方面,汤显祖主张内容是第一位的,内容决定形式,而不能为了追求所谓完美的形式,以文害意。
在这个问题上,他与吴江派的沈璟有过非常激烈的论战。
四、汤显祖的创作剧作《紫箫记》和“临川四梦”:《紫钗记》写于万历十五年(1587 )、《牡丹亭》写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南柯记》及《邯郸记》分别写于万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1600和1601)。
前后历时共十五年:这十五年正是汤显祖从南京任闲职到贬官徐闻,从治理遂昌到愤而去职,经历宦海沉浮、人世坎坷,对现实、对人生感慨良多的时期。
这四个剧本用戏剧的形式集中地表现了汤显祖对人性、人生及其意义的思考。
其中《牡丹亭》有英、德、日三种文字的全译本。
诗文集《红泉逸草》、《雍藻》、《问棘邮草》;《玉茗堂文集》、《玉茗堂集》等。
钱南扬、徐朔方把他的现存作品详加考订,合编为《汤显祖集》。
第二节《牡丹亭》一、《牡丹亭》的题材渊源《牡丹亭》脱稿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汤显祖弃官返回临川之后。
其题材之来源,据作者自叙云:“传杜大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
予稍微更而演之。
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牡丹亭·题词》)上述李仲文,冯孝将及睢阳王等故事中之女子,都是死后主动追求男子,自由结合,争取还魂复生,只是有的如愿以偿,有的功败垂成而已(李仲文事载《搜神后记》卷四,冯孝将事载刘敬叔《异苑》卷八,睢阳王事载《搜神记》卷十六。
三事亦可见《太平广记》),所谓“传杜太守事者”,是指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原作见明末编刻的《燕居笔记》。
二、《牡丹亭》的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梗概:第一出《汉宫春》词:杜宝黄堂,生丽娘小姐,爱踏春阳。
感梦书生折柳,竟为情伤。
写真留记,葬梅花道院凄凉。
三年上,有梦梅柳子,于此赴高唐。
果尔回生定配,赴临安取试,寇起睢阳。
正把杜公围困,小姐惊惶。
教柳郎行探,反遭疑激恼平章。
风流况,施行正苦,报中状元郎。
主题: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谕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杜丽娘的形象追求爱情,坚持理想,生死以之,敢于斗争,是杜丽娘这个形象最本质的特点。
王思任《牡丹亭叙》:“杜丽娘……触似羚羊,月可沉,天可瘦,泉台可瞑,獠牙判发可狎而处;而‘梅’、‘柳’二字,一灵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烧失。
”杜丽娘是一个大胆追求爱情、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叛逆者形象。
1、苦于幽闺,乐于梦境。
2、因情而死,为情再生。
3、捍卫爱情,勇于抗争。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能生。
生而不可与死者,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种性格特征有着很深刻的时代意义,她的遭遇和反抗精神有着广泛的代表性。
据记载:当时有娄江女子俞二娘,因读《牡丹亭》断肠而死。
杭州女伶商小伶,演《牡丹亭》至“寻梦”一场,联想到自己的不幸,伤心而死。
冯小青,广陵人,年十六嫁杭州冯生为妾,丈夫窝囊,大妇悍妒,离居孤山,两年后便抑郁死去。
留诗云:“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内江一女子,才色出众,一心觅快婿,读《牡丹亭》后,愿许配作者,汤以年老辞,女不信。
一日,汤游西湖,女得知往观,见汤皤然一老翁,喟叹命苦,投水自尽。
他极为感动,写下了两首《哭娄江女子》诗,表示沉痛的哀悼。
其一云:“画烛摇金阁,真珠泣绣窗。
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
”其二云:“何自为情死?悲伤必有神。
一时文字业,天下有心人。
”《牡丹亭》的其他人物,写得也很出色。
如另一主要人物柳梦梅,是一个既热中功名又忠于爱情的人物。
这个形象既体现了时代的理想,也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局限。
杜宝是个矛盾人物,既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也是坚定的正统主义者。
按照剧本的思想倾向,作者只能谴责杜宝的专横迂腐,而颂扬他的清廉正直,就势必造成对这个人物爱憎不明、是非混淆的感觉,进而造成这个形象被割裂和不合谐的印象。
三、《牡丹亭》的艺术特色1、奇幻与现实结合表现在他是第一个把浪漫手法引入传奇创作并取得巨大成就的作家。
特别是《牡丹亭》,无论在全剧构思和人物塑造上,都能大胆采用浪漫的创作方法,那种超越三界、“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情”,就是剧本浪漫构思的基础。
他总是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的。
笔下的人物首先是一种感情的存在,不同的形象就表现在不同的感情差别之上。
正如王思任在《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中所说:“笑者真笑,笑即有声;啼者真啼,啼即有泪;叹者真叹,叹即有气。
杜丽娘之妖也,柳梦梅之痴也,老夫人之软也,杜安抚之古执也,陈最良之雾也、春香之贼牢也,无不从筋节窍髓以探其七情生动之微也。
”2,浓郁的抒情和强烈的主观追求。
如《牡丹亭·惊梦》出中〔步步娇〕一曲,就通过梳头、照镜、出闺房等小动作,写出了一个顾影自怜、脉脉含情的少女的微妙心情。
汤显祖最善于抒发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感觉,倾泻人物的内心激情。
如:《牡丹亭·惊梦》〔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通过杜丽娘赏春——感春——伤春的感情变化,透露出她的青春苦闷和精神压抑,从而成为人物找回自我的过程,意识觉醒的过程。
3,典雅绚丽的曲文铺排其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历来被尊为“文采派”之首。
不少唱辞长久以来烩炙人口,确有“婉丽妖冶,语动刺骨”(王骥德《曲律》)的特色。
另一方面又能吸收元杂剧语言自然真切的特点,不因重文采而轻视本色。
第十出惊梦【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
春香啊,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莺燕啊。
〔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
[旦〕去罢。
〔贴〕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
〔旦〕提他怎的!王思任《牡丹亭叙》:“若士自谓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张琦《衡曲麈谈》:“上薄风骚,下夺屈宋,可与实甫《西厢》交胜”。
沈德符《野获编》:“汤义仍《壮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四、作品的缺陷(一)内容方面:1、无法摆脱皇上赐婚,皆大欢喜的旧套。
2、有些色情描写或低级趣味的描写。
(二)艺术方面:1、结构枝蔓松散。
2、语言方面的问题。
如“找烟花状元,热赶在谁边毛臊打教遍。
”第三节《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紫箫记》和《紫钗记》一、《紫钗记》汤显祖的传奇中,《紫箫记》是他早期的一部不成熟的作品,万历五至七年(1577—1579)写于临川,取材唐传奇《霍小玉传》。
帅机评曰:“此案头之书,非场上之曲也。
”《紫钗记》是《紫箫记》的改写,也取材于小说《霍小玉传》,霍小玉、卢太尉、李益、黄衫客。
汤显祖在《题辞》中说:“霍小玉能做有情痴,黄衣客能做无名豪,余人微各有致。
第如李生者,何足道哉!”二、《南柯记》和《邯郸记》《南柯记》共四十四出,取材于唐李公佐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被免职的裨将淳于棼,终日借酒浇愁。
一日醉卧榻上,梦见槐安国使者来迎,国王招他为驸马,出任南柯郡太守二十年,颇有政绩:“征徭薄,米谷多”;“行乡约,制雅歌”;“多风化,无暴苛”;“平税课,不起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