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升级引领转型发展共建共享幸福顺德城市升级引领转型发展共建共享幸福顺德——在中共佛山市顺德区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2011年7月29日)梁维东同志们:这次全会主要是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全会和汪洋书记顺德调研讲话精神,对我区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理念、战略方向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部署。
下面,我主要就顺德未来发展谈几点意见。
一、传承历史,弘扬改革创新传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30多年来,不断探索科学发展路径,探索党委政府在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概括来讲,我区的施政理念和城市发展模式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改革开放至上世纪90年代初的政府主导创业时期。
敏锐把握时代机遇,以过人智慧和魄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创立全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开创以集体经济为主、以工业为主、以骨干企业为主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经济迅猛腾飞,实现顺德由传统农业县向新兴工业城市、由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巨变,成为广东“四小虎”之一。
“顺德制造”崭露头角,“顺德模式”蜚声中外,以小城镇为主体的城市格局初步成型。
成镇街错位发展、区级集约工业园区与产业专业园区统筹发展的格局。
2009年起的转型发展时期。
开展“石破天惊”的“大部制”改革,重树改革先锋形象,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大手笔实施规划引领,确立了城市与产业融合协调发展的理念,提出了“一城三片区”、“阳光城市幸福家园”等发展蓝图,确定了建设“现代产业之都、品质生活之城”等发展目标,启动“飞地经济”创举和滨水发展实践,成为我区新时期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元素。
二、认清形势,明确发展战略目标三十多年来,我们从政经不分、政社不分到政经分开、政社分离,从直接参与经济建设为主到间接实施经济调节为主,从以产业发展为核心、GDP为导向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委政府的角色逐渐由“撑船”向“掌舵”转变。
发展经验表明,党委政府必须以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站在全局和长远的高度,坚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紧扣发展脉搏,厘清自身定位、调整发展重心,统筹谋划、继往开来,才能带领全区在各个时期率先发展、一路领跑。
近年来,我们把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机遇,深入思考影响发展的思想观念约束和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探索科学发展路径。
我们深刻领会省委省政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精神内涵,与各领域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和反复论证,认真倾听群众心声、汇集群众智慧,积极到先进地区开展务虚交流、拓展视野。
经过充分研究,对顺德未来发展方向达成高度共识。
我们认为,当前顺德正处于全面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顺德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一方面,综合改革极大地提高了顺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下了很好的体制机制基础,各项事业获得省、市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高度认同,经济实力提升到历史最高水平,未来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另一方面,改革步入深水区,改革的能量和成效仍需释放和体现出来,全面转型的压力还比较大。
顺德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政府治理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农村改革发展急需持续深化,已成为制约当前发展的主要矛盾,其中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是最主要、最核心的矛盾。
在科学判断区域未来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区委、区政府确定了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战略目标是:城市升级引领转型发展,共建共享幸福顺德。
这一目标与前期的战略部署一脉相承,兼具开创性、统领性和操作性。
“城市升级引领转型发展”是我区未来发展的基本路径。
转型发展是省、市确定的战略方向,也是我区当前发展的重大课题。
长期以来,我们坚持走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的道路,为顺德科学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但在新的形势下,这种发展模式的优势已经发挥到极致,正面临诸多难以为继的挑战,如产业发展空间受限、环境问题突出、社会管理压力大增等,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矛盾已经得到广泛共识。
顺德的城市化率并不低,但是城市发展的质量不够高,城市开发深度不足,城市内涵、格局和功能等较为滞后,难以承载庞大复杂的经济社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升级、生态人居环境改善、社会管理提升和高端要素聚集。
产业是顺德发展的根基,但从国际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当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需要以城市化来助推产业发展。
汪洋书记在视察顺德时指出,城市化作为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市场化的承载平台,在“五化”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升级不是单纯的城市建设问题,而是以提升城市质量为核心,彰显综合竞争力的过程。
城市建设是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城市升级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和资源,为先进文化创造良好环境,为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开辟道路。
“共建共享幸福顺德”是我区未来发展的根本目标。
“共建共享幸福顺德”,就是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与人民群众一起将顺德建设成为物质富裕、安定和谐、生态优美、公平正义、文明进步、充满活力的社会,并确保发展成果由全区人民共同享有。
“共建共享幸福顺德”是贯彻落实“建设幸福广东”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是完善深化综合改革、将改革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和成效的必然结果,是顺应人民群众期待和要求的必经之路。
“共建共享幸福顺德”这一目标很好地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克服了“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思维。
我区已经率先制定了幸福顺德指标体系,为“共建共享幸福顺德”开创了很好的局面。
顺德良好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体制基础、人文基础,特别是顺德人民特有的创新精神以及企业家的开拓精神,是共建共享的核心动力。
只要全区齐心协力、全力以赴,这一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三、把握主线,开创转型发展新局面我们要以打造“宜居顺德、智慧顺德、和谐顺德、文明顺德”为主线,全方位借鉴新加坡发展经验,学习香港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先进做法,结合顺德实际情况,加强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四项建设,促进“幸福顺德”目标的早日实现。
(一)推动城市升级,打造宜居顺德。
顺德的城市化不能简单地走大都市化的道路,要从区位条件出发,从人文和环境特色出发,从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出发,以市民的真实意愿和幸福感为依归,统筹部署,优化格局,提升档次,建设富有岭南水乡特色和独特人文风情的宜居城乡,打造兼容大城市产业效率和小城镇生态环境的网络型城市。
确立功能片区概念。
优化城市格局。
在区域一体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各镇街的地理区位、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将全区分为东、北、西南三大功能片区。
东部片区以大良、容桂、伦教为主,发展主题为“阳光智城”,定位为珠三角城市群的区域中心,重点完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功能,发展科研、商务、金融服务等高端产业,集聚信息、人才、资本、技术等优势城市资源,打造民营经济总部基地和中国南方智谷核心区;北部片区以北滘、陈村、乐从、龙江为主,发展主题为“创意新城”,重点对接广佛都市核心,主动融入广佛都市圈,以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和现代信息物联技术增添产业活力,以城市意识和国际元素塑造都市魅力,带动专业镇转型升级,打造现代创意设计和商贸物流基地;西南片区以勒流、杏坛、均安为主,发展主题为“生态新城”,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态休闲旅游业,探索低碳生产、生活之路,打造生态产业示范基地。
树立滨水组团理念。
优化城市形态。
充分发挥天然河网和镇域活力的优势,研究吸纳田园城市、有机疏散等理论的精华,建立科学集约用地的统筹机制,推动全区以水为媒、联动发展。
打造城市发展引擎。
要加快中心城区(东部片区)的一体化发展进程,高标准实施德胜河“一河两岸”开发建设,结合“集约紧凑、承载力强、功能完善、设施高效、生活丰富”的理想城市标准,彰显顺德特色,通过规模适度、富有创意、循序渐进的开发利用,塑造“德胜核心区”。
以绿色生态理念激活顺风岛、大汕岛“双岛”,集中展现顺德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独特发展历程,启迪顺德未来发展走向,凸显优质公共资源的共享属性。
打造魅力卫星小城。
引导镇街以“优美环境建小城”的方向,建设提供特色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卫星城市。
塑造生态边界。
要以完整开阔的生态田园绿地和现代交通网络连接中心城区和卫星小城,以农保区固化组团间的生态隔离带,限制城市片区的无限蔓延扩张。
塑造滨水长廊。
要以天然河网和滨水生活理念,促进功能相近的相邻镇街共建卫星小城,集聚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形成更多的“一河两岸”滨水长廊。
实施城市环境再造。
树立“适度开发”理念。
坚持生态优先、宜居为重,将生态保护纳入绩效考核指标,加强对农村水环境的整治工作;通过区域合作、产业升级等途径释放区内空间和环境压力,重点做好生态修复保护工作。
推行“美化家园”工程。
从城市净化、绿化、美化入手,在城市保洁、绿网建设、环保升级等方面进行攻坚改造,把环境再造的目标落到实处,使城市面貌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建立“精细管理”机制。
要按照规范化、社区化、信息化、人性化的目标,认真研究借鉴新加坡等地的现代城市建设和管理经验,建立城市目标管理责任制,提升城市管理的社会参与度和市场化运作水平,切实实现“三个转变”,即城市管理从经验式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从运动式管理向制度化管理转变,从问题式管理向预防式管理转变。
(二)推动产业转型,打造智慧顺德。
发展是第一要务,经济建设是城市建设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要保持顺德经济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产业转型。
要通过城市升级,解除城市发展滞后对产业转型的瓶颈束缚,为产业转型提供载体、空间、资源和动力,为工业文明、科技文明、金融文明“三位一体”融合互动创造条件,以科技助推产业结构优化,以金融撬动产业跨越发展。
推动产业发展从“以量取胜”向“质、量并举”、“以智取胜”转变,从依靠劳力向依靠智力支撑转变,使智慧产业和智慧城市相辅相成。
牢固树立“市场导向”理念,坚定不移地以现有支柱产业和企业作为转型升级的主要力量。
要注重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相信市场主体的创造力,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坚持发挥现有支柱产业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大对传统行业和企业的引导和帮扶力度,增强传统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
加大金融创新助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的力度,着力建设全面对接民营经济转型的地方特色金融体系,发展科技金融服务,深入推进企业上市工程,完善广东顺德控股集团运作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致力打造国家级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中国民营经济总部基地和产业金融高地。
牢固树立“顺德智造”理念,坚定不移地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主要手段。
强化家用电器和机械装备产业在信息化、智能化进程中的龙头引领作用,以中国南方智谷为核心,加快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有机整合现有科研资源和设计资源,规划建设一批兼具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等标准化配置的孵化器和加速器,致力打造智能制造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