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1)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1)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 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
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 个阶段阐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

数感
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标准》 第一次明确地把它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了出来。

而且在六
个核心中被摆 在了首位,可见新课标对“数感”的强调和重视性。

可数感的形成又是 个潜移
默化的过程,是一项长远的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 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操
作、反思等活动,培养小学生敏锐的数感,为学 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数感培养数感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 是人的一种基本的
数学素养。

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
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 程,建立初步的数感
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在关于学习内容的说明 中,描述了数感的主要表现为:理解数的
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
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 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
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 解释。

《标准》中还强调:要引导学生联
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 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
会数用来表 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提出的数感的主要内
容和培养途径,本文将结合具体实例,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谈谈我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的几点粗浅做法。

学会观察,建立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
问题
学会观察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发展儿 童的思维,首先就
是发展他看见和观察的能力,就是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视
觉感知来丰富他的思想。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过程,教学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 认识周围的事物, 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

比如,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 1”时,先请学生观察现实生
活中用“ T 表达的事物。

学生例举出: 1本书、1只小鸟、1棵树、1根小 棒、1个
国家、1颗葡萄、1捆小棒……随后引导学生数出几颗葡萄是一串?
几根小棒是一捆?帮助学生理解“
1”可以表示1个个体(如1根小棒), 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 1个集合(如1捆小棒);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
有多、多中有“ 1 ”的思想。

又比如,认识“ 0”时,启发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
“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

“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 “在温度表上见过 0”; “电话上有 0”; “我的直尺上有 0”……学生直 观体会
“ 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 直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
表示日期;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 成号码……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
理解和接受。

这样,学生 在观察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在现实中初步建立数感。

生活体验,形成数感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 神秘难测的印象,
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

”可见,生活是数学的 源泉,数学学习离开了生活,将会寸步
难行,而“数感”更不是通过传授
而能得到培养的。

为此,教学中,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 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如
1个国家),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如
1颗葡萄)。

从而渗透了“ 1 ”中 0”
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猜 测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甚至 可开放时空,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 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

如果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符 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就容易形成知识结构。

,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 内化知识,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形成数感。

例如,到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
米的距离;在春游、秋游过程中感受
1千米、20千米的路程;到食堂去看 等等。

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 生的“亲数学”行为,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又如,在认识大数目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在 真实的情境中受
到感染和体验。

让学生说出见到的比较大的数的情境,估
计一个操场大约有多少人,一个剧院大约容纳多少人。

看一段足球赛的录 象,感受一个体育场有几万人,一万人大约有多少?如果一个班有 人,30个班是一所学校,一万人是多
少个班?是多少所学校?这样一些具 体的,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数,特别是较大的数形 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在头脑中会有一个具体的 参照物。

特别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始致终都能感受到数学就在身 边,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数感。

实践操作,增强数感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智慧自动作发端。

”实践证明,学生在 动手操作时,
眼、耳、口、手相结合,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助于他们正 确、全面、深刻地感知数、认识数。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
50 米、100 看、掂掂、称称各种蔬菜、水果的重量,感受
100克、1千克的实际重量
50个
学具的感知和操作来获得数感。

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听数学、记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就在身边,感受到“数” 的趣味和作用,对数产生亲切感。

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设计一个让儿童数100根小棒的游戏, 看谁数得又快又好的活动。

数的结果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逐一地数;分
组数;10根10根地数。

数完后老师提出问题:通过今天的数数,你发现
了什么?数感强的学生会说出:我发现10根10根地数比较快一些,还不
容易出错。

此时,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这种对计数原则的感悟进行发掘整理,让学生讨论为什么10根10根地数不容易出错?然后告诉学生,在数数的时候我们给满10根的数找一个位置,让数满10根的数都放在这个位置上,现在我们给这个位置取个名字一一“十位”。

儿童从逐一地计数到分群计数是对数的认识的飞跃,增强了学生的数感。

通过实践操作,还可以让学生估计一下一把花生大约有多少粒?一小
盒葡萄干大约有多少颗?100页纸大约有多厚?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感。

四、质疑反思,发展数感
质疑和反思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种有效方法。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在学习活动中往往对主动探究的过程充满乐趣,而忽略了对活动之后的反思。

作为教师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设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质疑和反思, 使学生逐步形成自觉反思的习惯;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反思等获得数学猜想,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

学生通过质疑、反思, 很自然地就能判断出结果正确与否,同时也提高了解题的正确率。

课堂教
学中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精心设计质疑、反思方面的练习,
让学生在质疑和反思中增强辨别能力和估算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数感。

猜一猜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其中一位学生猜测的答案是:“鸡 5只,16+5=21(只)”。

这时。

教师先不急于作出正面回答,而是给学生设 疑:这个答案正确
吗 ?学生通过简单的计算,很快发现脚的总只数少了
只。

显而易见结果是错误的。

学生的计算经常会出现某班学生人数是 人,某家电视机有
1.5台……这样的案例很多,只要学生稍加质疑、反思, 就能判断正确与否。

经常设计这样的练习,学生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 能锻炼数学思维,学生的数感自然就得到了发展。

总之,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
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 体验、操作、反思等活动,培养小学生敏锐精确的数感,从而为学好数学 打下良好基础。

例如拓展练习可以这样设计:“鸡和兔共
21只,它们的脚共 60只,
16只,兔 52.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