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卑心理剖析作为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品学双差的学生。
这些学生之所以差,是因为学习上存在障碍,而学习障碍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其自身存在的自卑心理所致。
矫正自卑心理,帮助其树立信心,是帮助孩子进步的关键。
自卑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的。
一方面,父母和老师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引起孩子的自卑,如父母的过分宠爱或极端严厉的惩罚方式,父母和老师的过高期望与要求都可能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情结;另一方面,自卑也会有孩子自己的生活环境及条件引起的,如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如人家的好,天生资质比别人差,或者生理方面有某些先天性的缺陷等。
自身条件差不一定会导致自卑,关键是看如何正确去看待它们。
一、寻找自卑根源,指明前进的路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在小学五年里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六年级的学习,特别是参加毕业考,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
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家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我们就先看看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教师不负责任的结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的一句话很可能造成一个学生一辈子的跌落。
前几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教师在看见一名学生老教不会时,和蔼可亲的形象立即被粗鲁的辱骂声所代替: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活在世上还有什么用,不如死了算。
这名小学生仅有的一点自尊心也在教师的辱骂声中撕裂,当晚,他便自杀了。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如果我们的教师对学生是抱着不负责的态度,动不动就以打击、谩骂来抵制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由极度的自尊变为自卑。
这样看来,我们教师的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再次,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是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个性的差异是指人们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
小学生由于遗传素质不同,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不同,因而在体力、智力、兴趣、气质等方面各有不同特点。
(其实个性的差异也算是客观条件,但学生经过后天的努力,也能够改变。
)学生在发现自己的智力和一些才能不及其他同学就感到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偶尔一两次的失败便完全气馁了,认为自己天生就这样,无法再改变。
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吧!就比如说我们班有一位很普通的女孩子。
她从来不与别人交谈,只是向我们莞尔一笑。
我们心想:她会不会是个哑巴?还是智商有问题?我们对此觉得很奇怪。
经过我一段时间的观察,终于发现她为什么不喜欢与别人说话了。
那都是因为班里面的同学都嘲笑她,嘲笑他的外表与身上的味道。
同学们都说她不干净,不喜欢她,这对她的打击非常大。
就是因为同学们都嘲笑她,所以让这位同学的脸上很没面子。
使得这位很内向的女孩子失去了自己外表的信心而感到自卑。
通过我的分析我可以判断她的一举一动都是自卑的现象,比如:在上课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说话,会脸红、害羞、很腼腆……我们经常会听到有的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我那不争气的孩子干什么都不行,一做事总是出错,以后可怎么办呢?”虽然父母说这话是无心的,但孩子听到这样的话却会想:“爸爸妈妈都说我不如人家,我是真的什么都不如别人了。
我真笨!”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
自卑是一种不良的个性心理状态,它使孩子意志消沉,情绪低落,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妨碍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孩子的成长极其有害。
外国有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叫阿德勒,他说,任何人都会有点自卑,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关键是我们要战胜自卑,迈向超越。
二、营造关爱氛围,化解自卑心理1、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勇气和胆量,让学生经常对自己说:“我能行!”和“我能够做好!”,不断给自己增加勇气,树立对自己、对人生的自信心,以这种自信与自卑对抗,战胜自卑。
2、经常利用身边的小事和创造条件教育学生。
有的学生因为动作不会做而感到自卑的,教师可以通过指导,给一些难度适中的动作让学生完成,增加其信心;有的学生以自己的品德不好而自卑的,教师可以设计好一个“陷阱”让其自我满足,消除这方面的自卑…….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坚持原则办事,正确地引导学生,不可以给予学生错误的引导;要分清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认识到克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
3、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家长和老师的批评以及其他人的评价。
让学生知道父母和老师说你不对和比别人差,其实并不是说你真的很差,而是为了给你一种鼓励和鞭策;或者只是一时的气话,并不代表他们的本意,我们应该分析他们当时说话的场合和情境,不能捡起话来就往自己身上套。
如果真是他们的不对,你也可以事后与他们评理,为自己辩护。
对同学们的评价也应该采取这种态度。
总之,我们不能消极地对待别人的批评和评价。
你可以设想一下,假如连你自己都认为自己不行,周围的人就更会觉得你没用了。
三、通过比较,抵制自卑说实话,这不能说是一个好办法,但也可适当选用,像那些有着自卑心理且容易满足的学生易采用。
教师通过某一方面的比较,让他知道比自己差的人还有,自己不是没有希望的,暂借用一下阿Q精神。
不过要注意的是:防止后遗症的发生,不可以帮助了这个同学又打击了另一个同学。
也可以通过优点来纠正缺点。
例如:一个体育很好的学生因自己的成绩而自卑,教师就让他做了体委,并且鼓励他参加体育训练。
结果运动会时,他多项得冠,教师又不失时机地教育引导。
从此以后,他的学习像体育运动一样,成绩很快上升,自卑心理也自然消除了。
四、竞争合作互补,优化人际关系“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为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越对手的过程。
“合作”是指学生群体为了共同目的而相互协助以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
在教育过程中,这两者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由于认识上的偏颇,以前对小学生强调竞争多了一点,而忽略了合作的重要性。
实际上这正是导致学生产生自卑等不良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要优化学生间的人际关心,在组织学生进行适量和适度的竞争同时,必须强调、强化与之互补的“合作”。
合作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增强群体凝聚力,形成和谐的教育气氛。
小学生自卑是因为他们太在乎自己,害怕自己被伤害,却往往自己伤害了自己。
所以教师在给有着自卑心理的学生做工作时,一定要注意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也要防止操作他们的自尊心,因人施教,选择适当的方法,一位好的老师,也应该是一位好的“医生”,只有因人而异,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小学生自卑心理形成的学校因素小学生处在人生早期的不成熟阶段,外部世界对他们的评价和态度,对其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
[摘要]采用个案研究法,对一名小学四年级的男学生进行访谈,探讨学校因素与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关系。
结果表明:学校情境中学业负担、教师的教育行为、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造成小学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
虽然自卑感的形成受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相互制约,但小学生处在人生早期的不成熟阶段,外部世界对他们的评价和态度,对其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
学校作为教育专门场所,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应预防和纠正学生的自卑心理。
[关键词] 小学生自卑心理学校因素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A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提出了富有创建性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出于“自卑感”以及对于“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
他认为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
”但人类不可能超越宇宙的博大与永恒,也无法挣脱自然法则的制约,也许这正是人类自卑的最终根源。
可以说自卑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当然这是从哲学角度对人类整体状况的判断,在这里人类的自卑应该是无条件的。
不过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每个个体自卑感形成的原因是千差万别的,错综复杂的,由此导致自卑影响的不定向性。
心理学上的定义:自卑感,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并因此悲观失望、惭愧、羞涩甚至畏缩不前,这是自我评价的一种重要体现。
由自卑感形成的不同应激模式,将会对人的学习、工作、交往等生活的各方面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其中由个体的生理状况、能力、个性特征、价值倾向、自我观念等所导致的自卑感,称为主体自卑感。
由个体所处的客观环境如家庭状况、教育氛围等外部环境所导致的自卑感,称为客体自卑感。
小学生处于人生早期的不成熟期,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角度看,都处于依赖成人的地位,因此外部世界对他们的态度和评价,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准确的还是错误的,都会引起他们相应的反应。
如果这种态度和评价是来自于老师和其他权威者,情况更是如此。
本文主要探讨学校因素对小学生自卑感形成的影响。
暂不讨论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学生个体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对自卑感产生的影响。
研究方法1 教育调查法:个案调查选择小学四年级一名自卑感强的男学生(王** )作为调查对象2 调查工具:制订访谈计划(确定访谈形式访谈问题对受访者的回答如实记录)3 调查实施:由调查者本人对调查对象以及他的班主任、随机抽取的五名同学进行个别访谈,根据确定的访谈问题展开调查,保证受访者愉悦而自然,记录如实。
过程分析(一)学业负担与个体自卑感的形成小学生就近入学,学生不挑选,当然存在智力临界学生,班级群体中存在差异是正常现象。
当他们学习同样多、同样难的知识内容时,其接纳能力因个体智力、心理以及原有家庭教育水平的不同影响而表现出差异。
当学科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适合部分孩子时,对另一些孩子则是很难的。
据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研究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国家规定的学习任务尚有25%左右的学生无法正常完成”“按常规的学校教育无法完成教学任务,靠增加学习时间,加班补课,即使这样,仍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还是无法达到合格水平”。
上海作为教育发达地区尚且如此,其他地区可想而知。
访谈对象:王**访谈目的:学业负担对自卑心理的影响访谈内容:1.上课老师讲的内容,你都能听懂吗?王:有的听不懂。
2.老师布置的作业你能完成吗?哪些不能完成,为什么?王:有时候来不及做,有时候不会做。
3.考试成绩怎样?考试前,你紧张吗?王:成绩不好。
有点紧张,我总考不好,怕老师批评,同学笑我。
4.如果你考得不好,家长、老师、同学会怎么样看你?王:考得不好,老师不喜欢我,还要叫家长到学校来,同学有的就笑我。
5.在学习上,你有没有信心赶上同学?王:不知道。
6.你觉得自己在哪方面比同学强?王:不知道。
由于升学竞争的缘由,社会上以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价一个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教师、家长过分看重分数,把学习成绩的优劣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在以分数衡量一切的教育环境中,学习有困难的低分学生多感到不愉快,感到自己不受欢迎,他们更难得到老师的鼓励,低分学生的学习压力比高分学生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