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地区水面蒸发量时空分布探讨() 文章编号 :1001 - 4179 200612 - 0030 - 02宜昌地区水面蒸发量时空分布探讨张礻韦李红卫()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三峡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湖北宜昌 443000摘要 :宜昌地区位于长江上游与中游的交界处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极大 ,大小水库密布 ,较大的水库有葛洲坝库区、隔河岩坝库区和三峡大坝库区 ,以及沮漳河水库 ,水资源丰富。
因此 ,分析和研究本地区水面蒸发量对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水资源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通过宜昌蒸发站多年水面蒸发量观测成果资料和宜昌地区几个县级气象站多年水面蒸发量观测成果资料的统计和分析 ,得出宜昌地区水面蒸发量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状况。
关键词 :水面蒸发量 ;时间分布 ;空间分布 ;宜昌地区中图分类号 : TU352. 11 文献标识码 : A() ,长阳的火烧坪、云台荒等 ,最高峰为 3 300 m。
白溢寨宜昌市位于湖北西南部 ,地处长江上游与中游的交界处 ,鄂西山区向江汉帄原的过渡地带 ,它“上控巴蜀 ,下扼荆襄”,素宜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四季分明 ,春秋较长。
全年积温较高 ,无霜期较长 ,年帄均气温为 13. 1,18. 0 ?,但随着有“川鄂咽喉”、“三峡门户”之称 , 是长江经济带的重点支撑城 2 海拔高度上升而递减 ,每上升 100 m 降低 0. 6 ?。
7 月帄均气温市。
宜昌地区内水资源相当丰富 ,水面面积为 1 736 km,且雨量充沛 ,年降雨量为 992. 1,1 404. 1 mm。
降水主要集中在 6,8 24. 1 , 28.8 ?, 1 月帄均气温 1. 7 , 6. 5 ?。
极端最高气温月 ,最大日降雨量为386 mm。
除长江、清江外 ,宜昌地区还有 99 41. 4 ?,最低气温 - 15. 6 ?。
其中三峡河谷及清江、香溪河谷地条大小河流 ,水能可开发量达到 3 000 万 kW ,是我国乃至世界水带 ,由于高山对峙 ,下有流水 ,故在海拔 600 m 以下存在逆温层 ,在冬季比较暖和 ,极端最低气温小于 - 7. 0 ?的机率只有 5 % , 能资源最密集、开发前景最好的地区之一。
3 是个得天独厚的柑桔生产基地。
根据实测资料计算 ,葛洲坝库区年蒸发水量为 0. 80 亿 m,3 隔河岩库区年蒸发水量为 0.36 亿 m,未来三峡库区年蒸发水宜昌地区根据地形和气候特点可分为 4 个区域 :3 1 () 1东部帄原区。
主要包括枝江东部 ,当阳东南部、长江沿量为 8. 34 亿 m。
因此 ,开展水面蒸发观测工作 ,对宜昌地区水岸和清江、沮漳河下游 ,多为冲积帄原 ,地势帄坦 ,土地肥沃。
海面蒸发量进行分析研究 ,探索水体的水面蒸发量在地区和时间拔 100 m 左右 ,年帄均温度 16. 0,17. 0 ?,年降水量 1 000,1 400 上的变化规律 ,对于该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 mm 。
义。
() 2中部丘陵区。
主要包括宜昌东部、宜都东部及江北、枝江西部和北部、当阳南部、远安中南部。
海拔 200,500 m ,年帄 1 宜昌地区概况均温度 15. 0,17. 6 ?, 年降水量 1 050,1 300 mm。
宜昌地区地跨东经1101?5′,1120?4′,北纬295?6′,313?4′之间 ,() 3西南山区。
主要包括长阳、五峰和宜都西南部 ,为武陵东西最大横距 174. 08 km ,南北最大纵距 180.6 km。
东邻荆州山的余脉 , 石灰岩分布很广 , 多岩洞。
年帄均温度 14. 0 , 市和荆门市 , 南抵湖南省石门县 , 西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北靠神农架林区和襄樊市。
由于该地区处在鄂西山地与江 16. 5 ?,年降水量 1 200,1 500 mm ,且云雾多 ,日照少。
() 汉帄原的交界处。
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山脉略带弧形 ,长江 4西北山区。
包括兴山、秭归、宜昌的西部和远安的西南干流横贯全区 ,沮漳河、清江纵横穿过东部帄原和江南山区。
部。
为巫山大山的余脉 ,多为单面山 ,坡度大 ,峡谷多 ,世界著名的西陵峡就在本区。
年降水量 1 000 , 1 200 mm ,年帄均温度宜昌市境内地形复杂多样 ,山地、丘陵、帄原都有 ,并以山地14. 5,17. 0 ?,该区有高山、半高山、低山 ,山山相连 ,气候垂直为主。
西北部是大巴山 ,中部巫山 ,西南部是武陵山 ,宜昌城以变化差异很大。
东的宜都、枝江、当阳、远安属丘陵山区和帄原 ;宜昌城以西的兴山、秭归、长阳、五峰等县属于山区 ,是我国二级阶地东端 ,崇山 2 峻岭 ,峡谷交错。
在市域总面积中 ,山区面积约 14 548 km,占总 2 水面蒸发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2 面积的 69 % ,丘陵岗地面积约 4 428 km,占总面积的 21 % ,帄原 2 ( ) ( ) 面积约 2 108 km,占总面积的占 10 % ,构成“七山、二丘、一帄” 统计 1984,2005 年帄均月年水面蒸发量见表 1,其年的地貌特征。
主要山有兴山的神农架 ,五峰的红岩垴、北风垭、内逐月变化过程见图 1 。
从表 1 和图 1 可以看到 ,多年帄均年水( 面蒸发量为 733. 9 mm。
水面蒸发量的年内分布变化是春季 3收稿日期 :2006 - 09 - 28() ()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项目 2003CB415200) () ( () ( ,5 月占全年的 21. 7 % ;夏季 6,8 月占 39. 3 % ; 秋季 9,11 cm 口径蒸发皿观测的年水面蒸发量的成果资料 ,用 1式该式 2 ) () ) 月占 27.1 % ;冬季 12,2 月占 11. 9 % 。
而 6,9 月份的 4 个月是宜昌蒸发站为各型蒸发器性能进行对比实验研究成果换(的蒸发量占全年的 51. 8 % ,即占全年的一半以上 , 此期间的温算成自然水体的蒸发量 ,并绘出逐年年水面蒸发量分布图见图度高 ,帄均气温为 25. 6 ?,最高气温达到 30. 0 ?以上。
2 ,图 2 为 1996年宜昌地区年蒸发量分布图 ,其它年份的年蒸发) 表 2 为历年年水面蒸发量的统计值。
由表 2 可知 ,水面蒸量分布图与1996 年的基本类似。
()1 发量的年际变化较大。
在 1984 , 2005 年期间 , 其年际变化为 E= 0. 65 E 年皿649. 3,860. 3 mm ,极差为 211. 0 mm ,极值比为 0. 75 。
另外 ,从逐式中E为自然水体的年水面蒸发量 ,mm ; E为 20 cm 口径蒸年皿发皿观测的年水面蒸发量 ,mm。
年变化情况来看 ,蒸发量有减少的趋势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统计资料表明 ,宜昌地区的多年年帄均蒸发量为 640,970 气象因素发生了变化 ,如湿度增大 ,水汽在空气中的活跃程度减mm 。
年蒸发量由南向北逐渐增加 ,山地谷地多于丘陵帄原 ,长弱等。
() () 江沿岸多于沮漳水系 ,沮漳水系多于清江一带 ;五峰南部蒸发量统计多年帄均月年降水量见表 1。
由表 1 可知 ,多年帄最少 ,在 700 mm 以下 ;秭归县蒸发量最大 ,在 900 mm 以上 ,其余均年降水量为 1 185. 8 mm ,降水量比蒸发量多 61. 6 % 。
说明该大部分为 750,850 mm。
综合宜昌地区多年年蒸发量分布图可区的雨量充沛。
但从季节变化来看 ,11,12 月蒸发量大于降水以得出 ,宜昌地区蒸发量空间分布具有以下特征 : ? 西南山区量 , 降水量比蒸发量少 21. 4 % ;春季和秋季相差不大 ,夏季降水蒸发量偏少 ,蒸发量为 640,850 mm ; ? 西北山区蒸发量偏多 ,量大于蒸发量 , 降水量比蒸发量多 99. 3 % ,达到近 1 倍。
说明为 750,970 mm ,特别是沿长江带的蒸发量较大 ,达到 900 mm 以该区水资源量的多少随季节变化较大。
因此 ,在利用水资源时上 ; ? 中部丘陵区和东部帄原区的蒸发量比较一致 ,蒸发量为必须合理开发 ,综合调节控制。
表 1 多年平均月( 年) 水面蒸发量、降水量表( 1984,2005 年) 700,850 mm。
比较各年分布情况来看 ,各年年蒸发量值差异较水面蒸发Π量水面蒸发量月分Π降水配量Π水面蒸发Π量水面蒸发量月分Π降水配量Π大 ,如 1993 年与 1995 年 ,年差值为 100,200 mm。
所有这些情况月份月份 mm % mm mm % mm与本地区的地理条件复杂和气候条件变异大等影响有很大的关 1 月 27 .2 3. 7 25 .88 月 110. 2 15 .0 215. 5系。
2 月27 .5 3. 7 42 .39 月 91 .3 12 .5 138. 23 月 36 .9 5. 0 50 .610月 61 .9 8.4 78 .44 月 50 .7 6. 9 85 .611月 45 .5 6. 2 39 .4 5 月 71 .7 9. 8 1290. 12月 32 .8 4. 5 21 .76 月 80 .7 11 .0 1303. 全年 73 3. 9 100. 0 1858. 7 月 97 .5 13 .3 229. 0表 2 历年年水面蒸发量统计时间Π年水面蒸发量Πmm时间Π年水面蒸发量Πmm1984 860. 3 1995 759 . 61985 824. 2 1996 703 . 71986 838. 7 1997 766 . 31987 739. 6 1998 699 . 51988 768. 1 1999 713 . 41989 656. 2 2000 695 . 71990 830. 7 2001 767 . 91991 679. 8 2002 709 . 9 1992 760. 8 2003 649 . 3 1993 659. 4 2004 759 . 5 图 2 1996 年宜昌地区年水面蒸发量分布 1994 728. 42005 686 . 14 小结宜昌地区水面蒸发量时空分布变化较大。
从时间分布情况() 看 :年内分布变化是春季 3,5 月占全年() () 的 21. 7 % ;夏季 6,8 月占 39. 3 % ; 秋季 9,11 月占 27. 1 % ;() 冬季 12,2 月占 11. 9 % 。
而 6,9 月份的 4 个月的蒸发量占全年的 51. 8 % ,即占全年的一半以上。
年际变化在 1984,2005 年期间为 649. 3,860. 3 mm ,极差为 211. 0 mm ,极值比为 0. 75 。
从逐年变化情况来看 ,蒸发量有减少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