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会市低温与霜冻气候变化特征分析摘要利用1961—2010年四会市气象观测站50年逐日观测资料,对四会市出现低温和霜冻的日数、年、月变化及其强度、初、终日期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出现低温、霜冻天气的前期气象要素的变化进行浅析,找出单站气象要素与出现低温、霜冻天气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低温;霜冻;气候变化;广东四会中图分类号 p4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3-0278-02低温、霜冻是受寒潮和强冷空气影响,或受持续补充的冷空气影响下出现的天气。
四会市地处低纬,属广东省中部,在冬半年常受北方南下的强冷空气和寒潮的影响,或受持续补充的冷空气影响,常会造成低温、霜冻天气。
低温和霜冻常使越冬的热带、副热带作物、水产养殖、禽畜等受冻害,以致减产或死亡,是冬半年四会市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极端温度变化特征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存在差异,低温、霜冻的一些气候特征也会发生变化[1-2]。
相关学者研究表明:在我国、北欧、美国等地过去几十年低温和霜冻日数都有减少趋势[3-7]。
为此,本文基于四会市近50年积累的气象观测资料,对低温、霜冻气候特征及其演变趋势等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得出低温、霜冻天气变化的规律,对进一步改善低温、霜冻预报、防灾减灾以及充分利用气候资源等都有重要意义。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选取四会市1961—2010年共50年的逐日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地面最低气温、霜冻、降雨等地面常规气象资料,运用统计学的一些方法进行分析。
根据有关规定和广东省的天气气候特点[8-9],将每年10月至翌年4月划分为冬半年,当年年末至翌年年初出现的霜冻定义为当年的霜冻。
低温是指在冷空气影响下,四会市最低气温出现在5 ℃或5 ℃以下;霜冻即地面出现白霜或地面温度降到0 ℃以下。
2 低温、霜冻气候特征及其变化分析2.1 低温、霜冻的年代际变化据资料统计,四会市近50年以来,出现的低温日数共560 d,年平均低温日数11 d,霜冻日数共184 d,年平均霜冻日数3.7 d。
年低温日数最多是1963年,有31 d,次之是1993年,有26 d,最少的是2006年,仅有1 d;霜冻日数最多是1973年,有20 d,次之是1962年,有18 d,最少的日数为0 d(图1)。
另外,统计结果表明,1961—1970年、1971—1980年、1981—1990年、1991—2000年、2001—2010年各年代低温和霜冻日数均为递减,2001—2010年低温、霜冻日数分别比20世纪60年代分别减少逾2.0倍和12.5倍。
可见,四会市低温、霜冻天气是在明显减少的,这与全球气候变化引起气温变化不稳定性有关。
利用xi表示样本量为n的低温(霜冻)日数气候变量,用ti表示xi所对应的时间,建立xi与ti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t=a+bti,i=1,2,……,n(1)方程(1)中a为回归常数,b为回归系数。
a和b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10],即:b=rtx■=■·■=■(2)a=■-b■由资料根据公式(1)和(2)可算出低温日数b回归系数即倾向值为-0.23 d/年,霜冻日数b回归系数为-0.18 d/年,说明随时间t的增加低温和霜冻日数x均呈下降趋势。
从图1也可以看出,自1988年以来,除了1993年出现突变外,低温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近10年年平均低温日数≤7 d;同样,霜冻日数也呈明显下降趋势(图2),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的变暖,无霜冻的年份越来越多。
进一步利用低温日数rxt=-0.493和霜冻日数rxt=-0.522,通过相关系数检验表(取显著性水平α=0.01,表中相应的值为0.330)[11],即︳γxt︳>0.330,可以检验出,四会市低温和霜冻日数随时间变化显著减少。
2.2 低温、霜冻的月际变化四会市低温、霜冻天气一般出现在每年11月至翌年3月,但主要集中在12月至翌年2月。
低温天气出现在12月至翌年1月的频率占全年77%(表1),低温日数最多可达20 d以上,对于11月和3月,近50年来共有21 d出现低温天气,仅占低温出现日数的5%。
霜冻出现在每年的12月至翌年2月的频率占全年98%,其中1月出现最多,占全年48%,年均为1.8 d,12月次之,年均为1.4 d。
而3月和11月出现霜冻几率极少,2个月合计仅占2%,其中11月出现3次(1975年2 d、1989年1 d),3月仅1次(1985年1 d)。
从表2也可以看出,霜冻日数各月的年代际变化也呈递减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前12月至翌年1月霜冻日数均在30 d以上,60年代更达到68 d,90年代以后日数急剧下降至10 d以下。
2.3 低温、霜冻的强度变化根据资料分析,近50年来,四会市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0 ℃以下的共有13 d,极端最低值为-1.2 ℃,出现在1963年1月15日,极端最低气温≤0 ℃出现在1月占54%,为出现几率最大月份。
另外,≤0 ℃的极端最低气温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频数较多,进入70年代后出现频数逐渐减少。
低温天气过程持续3 d或以上共67次,其中持续时间在5 d≤xd近50年来,四会市出现霜冻天气过程共70次,持续时间以0~2 d为主的占66%,其中持续3 d或以上有24次,持续时间最长的是1973年12月29日至1974年1月4日共7 d,次之是1963年1月13—18日和1986年1月5—10日,均达6 d。
通过分析发现,霜冻天气持续3 d或以上的主要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90年代以后仅1999年和2009年出现持续性霜冻天气过程,过程日数分别为4 d和3 d。
2.4 低温、霜冻初、终日变化经统计发现,四会低温最早出现在11月17日(1971年),最晚结束于3月10日(2010年);而霜冻最早是出现在11月24日(1975年),终霜最晚结束于3月3日(1985年)。
平均而言,低温和霜冻的初日均出现在12月中旬,终日低温一般出现在2月下旬,霜冻则在1月下旬。
另外,通过分析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后,霜冻的初霜日期稍有推迟,而终霜日则有提前的趋势,霜冻期缩短较为明显,低温的初、终日则无明显变化。
3 低温、霜冻与本站气象要素变化的关系通过对50年来四会市低温、霜冻个例分析得出,低温、霜冻的出现与前一天14:00本站的气压、相对湿度、水汽压、降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低温出现前一天14:00本站气压一般>1 022.0 hpa,水汽压80%,水汽压>10.0 hpa,则不易有霜冻出现。
另外,霜冻出现前一天有降水的几率极少,184例中仅有9例有降雨,降雨量大部分在3.0 mm以下,仅1例雨量为10.5 mm。
4 结语通过以上分析,得出近50年四会市低温、霜冻气候及其变化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四会市年平均低温和霜冻日数分别为11.0 d和3.7 d。
低温和霜冻逐年分布不均匀,1988年以后低温、霜冻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低温日数线性倾向率为-0.23 d/年,霜冻日数线性倾向率为-0.18 d/年,2001—2010年低温、霜冻日数分别比20世纪60年代的减少逾2.0倍和12.5倍。
二是低温、霜冻天气一般出现在每年11月至翌年3月,但主要集中在12月至翌年2月,其中低温出现在12月至翌年1月的频率占全年77%,霜冻出现在12月至翌年2月的频率占全年98%,尤以1月出现几率最多,11月和3月出现低温、霜冻的几率较少。
霜冻各月的年代际变化呈递减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数急剧下降至10 d以下。
三是极端最低气温≤0 ℃的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频数较多,进入70年代后出现频数逐渐减少。
低温、霜冻持续时间较长的主要发生在60—70年代,90年代以后明显减少,仅有6年出现持续性低温过程和2次持续性霜冻天气过程。
四是平均而言,低温和霜冻的初日均出现在12月中旬,终日霜冻在1月下旬,低温在2月下旬。
20世纪90年代以后,霜冻的初霜日期比平均初霜日期稍有推迟,而终霜日则有提前的趋势,霜冻期缩短较为明显,低温的初、终日则无明显变化。
五是低温出现前一天14:00本站气压一般>1 022.0 hpa,水汽压<10.0 hpa,且有雨(日雨量≥0 mm)的几率较大,为30%。
霜冻出现前一天14:00本站的相对湿度一般在20%~50%,水汽压<7.0 hpa,霜冻出现前一天一般有降水的几率极少。
5 参考文献[1] 广东省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编制课题组.广东气候变化评估报告(节选)[j].广东气象,2007,29(3):1-7.[2] 翟盘茂,任福民.中国近40 年最高最低温度变化[j].气象学报,1997,55( 4):418-429.[3] 林良勋,薛登智,梁健,等.近二十年广东的霜冻气候及其变化特征[j].广东气象,2000(4):7-9.[4] 叶殿秀,张勇.1961—2007年我国霜冻变化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08,19(6):661-665.[5] heino r.progres s in the study of climate extremes in northern and central europe[j].climatic change,1999(42):151-181.[6] bonsal b r,zhang x,vincent l a,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daily and extreme temperature over canada[j]. j climate,2001(14):1959-1971.[7] east erling d r. recent changes in f rost days and frost- free season in the unit ed st at es[j]. bull amer met eor soc,2002:1327-1332.[8] 林良勋.广东省天气预报技术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9.[9]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117-119.[10] 施能.气象科研与预报中的多元分析方法[m].2版.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28-33.[11] 黄嘉佑.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方法[m].3版.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25.[12] 国家气候中心.2008年初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及气候分析[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