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语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自我评价的关系

日语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自我评价的关系

收稿日期:2012-09-05作者简介:杨豪杰,男,宁波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日语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自我评价的关系杨豪杰(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摘要:本文探讨了日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构成因子及与年级的关系,发现日语学习动机由“历史文化兴趣因子”、“考试因子”、“交流因子”、“娱乐因子”、“日语语言兴趣因子”和“出国因子”等6个因子构成;一年级学生比四年级学生对娱乐和日语语言更感兴趣;二年级学生比四年级学生对日本的历史文化更感兴趣、更加重视考试;研究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自我评价的关系后发现,对历史文化、娱乐和日语语言感兴趣的学习者,其听力、口语和写作能力的自我评价就高;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者其听力和写作能力的自我评价就高。

关键词:日语;学习动机;学业成绩自我评价中图分类号:G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09(2012)04-0123-06引言在二语习得领域中,学习动机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

有关学习动机的研究最先开始于1950年代末期的Gardner 和Lambert 。

他们的研究始于一个朴素的疑问点:“为什么上同一课程的外语学习者会有学习成功者和学习失败者之分”。

他们探讨了加拿大复杂的语言、文化和民族情况后,在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中引入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开始从社会和个人关系的角度研究学习动机。

Gardner andLambert (1972)的论文中把外语学习的学习动机分为统合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 )和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 )。

统合型动机指的是外语学习者希望成为目标语言社会中的一员,以提升目标语言能力为目的的动机;工具型动机指的是以就职和升学等为目的相对比较功利性的动机。

在Gardner 和Lambert 之后,有关学习动机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各种语言的二语习得研究中展开。

Jakobovist &Nelson (1970)认为,对外语学习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有语言适性、智力、忍耐力、动机等,其中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达到了33%,因此可以说学习动机的研究对于预测学生的学业成就有重要的意义。

以往的研究大多是从相对客观的学习成绩角度来研究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的关系,很少有研究关注学习动机和学生学业成绩自我评价的关系。

本论文将以大学日语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探讨日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自我评价的关系。

一、研究的理论背景及先前研究青柳(1992)把动机定义为“激发、维持并使行为指向特定目的的一种力量,动机对个体的行为和活动有引发、指引、激励功能”,并且指出学习动机是学习者在学习的漫长过程中能够持续下去的动力来源。

学业成绩自我评价的概念最初来源于Shavelson (1976)。

Shavelson 的理论模型首次提出了学业自我概念及其结构层次,认为学业自我概念涉及具体的学科,如数学自我概念、语言自我概念、科学自我宁波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第24卷第4期Vol.24No.42012年12月Dec.2012124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概念和历史自我概念等。

Marsh(1990,1992,1994)做了大量的测试研究,他认为具体的学业自我概念可以更恰当地归纳为两个高一层级的学业自我概念,即数学学业自我概念和语言学业自我概念,这实际上是把自我概念划分为理科学业自我概念和文科学业自我概念。

Song&Hattie(1984)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又把学业自我概念划分为学业成就、学业能力和课堂学习自我概念。

学业成就自我概念是学生对其实际学业成就的判断和评价,也就是本文里使用的“学业成绩自我评价”这个概念。

成田(1998)的研究指出,学习动机是实际学业成绩的有效预测因素。

藤沢·小森(2006)和松尾·小泉(1991)的研究都显示,学习者的学业成绩自我评价与实际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

按此逻辑可以推测,学习动机和学习者学业成绩自我评价之间也应该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这是本文需要探寻的最重要的一个课题。

日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縫部·狩野·伊藤(1995)和郭·大北(2001)。

縫部·狩野·伊藤(1995)研究了新西兰日语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因子分析抽取了“日本理解”、“国际意识”、“学习兴趣”、“工具性兴趣”、“期待型兴趣”和“诱发型兴趣”等六个因子,并且以“有无赴日经历”为自变量探讨了该自变量对因子的影响。

郭·大北(2001)以在新加坡的华人大学生日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日语学习动机的类型。

综上所述,目前还没有一个以中国的日语专业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探讨其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自我评价关系的研究。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日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由什么因子构成?(二)年级因素是否会对因子产生影响?(三)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自我评价之间有何关系?二、研究方法(一)被试被试对象为宁波工程学院日语专业1-4年级的205名学生。

其中一年级57人,二年级58人,三年级57人,四年级33人;男生40人,女生162人,有3人性别值缺失。

(二)研究工具研究日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采用蒋庆荣(2010)编制的“日语学习动机”量表进行因子分析,此量表共27个项目,请被试就自己学习日语的动机进行回答,并用“1-完全不准确,2-不准确,3-一般准确,4-比较准确,5-非常准确”的5点评分法进行评分。

该问卷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91,说明有较好的信度。

考虑到外语学习的基本技能,学业成绩自我评价设定为“听力成绩自我评价”、“口语成绩自我评价”和“写作成绩自我评价”。

反映在问卷中,题干询问方式设定为“我认为我的听力成绩”、“我认为我的口语成绩”和“我认为我的写作成绩”三种,选择肢中分别设“很差,差,一般,好,很好”,请被试对自己的听力、口语和写作成绩进行自我评价。

在进行数据统计时,采用“1-很差,2-差,3-一般,4-好,5-很好”的5点评分法记分。

(三)数据收集和分析问卷调查利用上课时间在课堂内实施,当场收回。

所有数据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和考察(一)日语学习动机因子分析结果杨豪杰:日语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自我评价的关系125为了得到日语学习动机的因子结构,对蒋庆荣(2010)量表中的27个项目进行了因子分析,采用主因子法(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抽取因子。

第一次因子分析,共获得了7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同时发现第7、13、15、17、18、19、22和27项同时在两个因子上的载荷超过了0.35,删除这8个项目后对剩下的19个项目进行了第二次因子分析,结合碎石图的特点,发现6个因子的模型较为理想。

累计解释方差的百分比为55.46%。

6个因子的克伦巴赫α系数分别为0.813、0.745、0.739、0.729、0.851和0.652,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因子分析的结果见表1。

表1“日语学习动机”的构成因子项目因子ⅠⅡⅢⅣⅤⅥ10我对日本的历史感兴趣0.7600.0570.0670.1940.1160.107 8我对中日两国的语言异同感兴趣0.6590.0450.1250.2050.1400.104 11我对日本的文学感兴趣0.6260.1520.1940.1850.1780.046 9我对日本人的文化生活和思维方式感兴趣0.616-0.0280.1960.4110.0970.243 23我想读懂日语文献资料0.3580.3280.305-0.0880.1590.3185我喜欢我的日语老师0.3540.3300.286-0.0240.252-0.085 1我想在日语考试中取得好成绩0.0570.9260.0540.0480.0720.0572我想在日语学习上超过别人0.1490.6010.1340.0080.1260.1083我想通过日语能力等级考试-0.0640.5290.2290.1810.1780.07026有助于我和日本人交流0.1040.2440.6600.2540.1440.179 25去日本旅游,参观访问时可以用到0.1260.0900.5960.2020.0620.153 24它将使我获得更多的知识以及拓展我的视野0.2380.1560.5790.1360.1130.070 14我喜欢日本电影日剧0.2100.1140.1960.5710.1450.08612我喜欢日本歌曲0.4050.0590.2250.5520.1590.128 16我想看日本的报刊杂志0.3270.0670.1580.4730.1370.143 4我喜欢学习日语0.2410.2960.1400.1450.8450.0986我对日语语言感兴趣0.2980.1790.1860.2790.6350.07321将来我想去日本留学0.1880.2590.2120.2050.1050.67420我想毕业后去日本工作0.139-0.0210.1870.4450.0130.493第1因子由“我对日本的历史感兴趣”、“我对中日两国的文化异同感兴趣”等6个项目组成,将之命名为“历史文化兴趣因子”;第2因子由“我想在日语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我想在日语成绩上超过别人”等3个项目构成,将之命名为“考试因子”;第3因子由“有助于我和日本人交流”、“去日本旅游、参观访问时可以用到”等3个项目构成,将之命名为“交流因子”;第4因子由“我喜欢日本电影日剧”、“我喜欢日本歌曲”等3个项目组成,将之命名为“娱乐因子”;第5因子由“我喜欢学习日语”和“我对日语语言感兴趣”2个项目构成,将之命名为“日语语言兴趣因子”;第6因子由“将来我想去日本留学”和“我想毕业后去日本工作”2个项目组成,将之命名为“出国因子”。

将6个动机因子的平均值算出后比较其强度,由强到若的顺序分别为交流因子(M4.02.SD0.63)、考试因子(M3.72.SD0.80)、日语语言兴趣因子(M3.70.SD0.89)、娱乐因子(M3.56.SD0.80)、出国因子(M3.37.SD0.89)、历史文化兴趣因子(M3.28. SD0.75)。

(二)年级因素对六个因子的影响缝部·狩野·伊藤(1995)认为,学习动机会随着学习者学习时间的长短而发生变化,在以新西兰高中的日语学习者为对象的调查中,以36个月为分界线,把学习时间分为“36个月以下”和“36个月以上”。

鉴于本研究中的学习者是大学日语专业的学生,因此学习时间的长短以年级来设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