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历史水脉,再现古都水城——浅析杭城古城水系保护利用郭大军 李荔摘要:在对古城水系内涵认知基础上,通过对杭州古城水系历史演变考略,梳理水系保护现状,借鉴国内外水系保护利用模式,构建杭州古城水系保护总体格局,提出保护利用模式、地块水系分布引导和分段功能策划。
关键词:杭州 古城 水系 保护利用“水者何也,万物之本质也,诸生之宗室也”。
对一个城市而言,水是其生存的先决条件,因此古代城市的选址、布局多与水息息相关。
杭城依水而建,水是杭城的灵魂。
自传说中的大禹起,东汉的华信,唐代的李泌、白居易,五代吴越国王钱谬,宋代的苏东坡,明代的杨孟瑛,清代的阮元等等先贤,直至现代的水利工作者和千千万万普通的老百姓,他们疏通水道、修筑海塘、开凿运河、疏浚湖泊、整治河道、建造水库,留下了很多不朽的水利工程。
然而,随着历史变迁和各种人为活动,杭州古城范围内不少魅力的河流,均已湮废殆尽。
2007年,杭州提出构建“生活品质之城”的总目标,竭力打造“江、河、湖、溪、海五水共导”的亲水宜居之城,将城市建设的重心由道路整治转向河道治理。
河道整治建设在原有“治水”、“用水”基础上增添了“护水”概念,不仅强调水环境治理,还涵盖水文化的挖掘与保护,河道整治内涵正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笔者通过对杭州古城水系保护利用规划研究,尝试保护和修复历史水脉,再现古都水城。
图1 民国初期古城水系演变脉络图1、古城水系概念界定古城——本文研究的古城以南宋时期都城格局为主体,同时涵盖了元、明、清、民国等各个时期杭州城护城河及其遗址以内的区域。
水系——原指地表径流对地表产生侵蚀以后所形成的河槽系统。
由干流、各级支流及与河流相通的湖泊、沼泽、水库等组成。
本文所指的水系以古城城河为主,涵盖杭州的运河水系、西湖、护城河、古井、古泉、暗渠、池等不同类型的水体要素。
古城水系——主要是指现南宋皇城大遗址公园范围(见右图)内杭州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水系。
2、水系与城市空间格局关系杭城水都的形成与发展,与江、河、湖、海、溪紧密相关,城市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围绕水系发展的历史。
8000年前,跨湖桥人“倚海而居”,捕鱼狩猎,创造了辉煌的“跨湖桥文化”;5000年前,良渚人“倚湿地而居”,耕耘治玉,创造了灿烂的“良渚文化”,被誉为“东方文明的曙光”。
如今杭州由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正在实现由“依湖而居”向“依江而居”、“依河而居”转变,杭城处处成为人居佳境,城市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把古城和水系的演变置于历史长河中,可以发现:杭州的城址形态经历了由秦汉时期的洼地城市——隋唐五代的带状城市——两宋以后的扇面城市——直至今天的跨江发展的组团城市。
城市水系形态经历了秦汉时期闭塞的块状图2 南宋皇城大遗址公园范围示意图 图3 杭州城市空间格局变化阶段示意图水系——隋唐时期的枝状水系——两宋以后的网状水系——民国时期的开河造陆、填河造路,古城水系形态逐渐萎缩——建国以后水系整治——新世纪的五水共导、钱塘江水系和太湖水系兼容并包的格局。
如今,杭城正在由以西湖为核心的背江面湖的团块状布局演变到以钱塘江为轴线的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网络化组团式格局,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随着城市的不断向外发展,古城水系也在以西湖为中心,呈环型逐渐向外延展,构筑杭州城市新时代新的水网体系。
3、古城水系概况及存在问题3.1 现状概况杭城在远古时代是江海之地,千万年来随江潮冲积、泥沙沉淀,始有东汉华信修筑海塘,城区渐成平原。
以后经历代百姓艰辛努力,海塘向外拓展,城区面积扩大,并使城内有众多河流湖泊。
千百年来先人对河道时有开凿疏浚,使杭州城内河网纵横交错,南通钱江,北接运河,西连西湖,东出杭州湾,城市平原地区,每平方公里内河道多达十几公里。
在杭州漫长的历史中,众多的城区河道发挥了运输、灌溉、排水、泄洪的作用,满足了人们生活、生产用水的需要,有的当时还是护城河。
城区内诸河之水,一来自钱塘江,一来自西湖,一来自留下、闲林等山地,时常因泥沙、葑草而淤塞。
自隋唐以来,各朝修筑堰坝闸门,调节河水,清除泥沙、葑草,保证河道畅通。
至民国时期,随着图4 古城水系与城址演变关系图图5 古城水系现状分布图马路的修造,城区河道的运输功能逐渐削弱。
当时虽未大规模治河,但局部的浚治仍在进行,终因连年战事和国力不济,至20世纪40年代已有不少河道淤塞。
建国以后,政府立即组织力量疏浚了浣纱河、中河、东河等,并砌石驳坎。
1953年又开挖了新开河,市区河道状况大有改观。
本文研究的内容涉及京杭大运河长度约2407米,古新河长度约2389米,贴沙河长度约6543米,中河长度约10368米,东河长度约4091米,西湖沿岸长度约6422米。
3.2 保护利用存在问题回顾近年河道整治建设历程,杭州河道治理主要按照“截污、驳坎、疏浚、引水、绿化、管理”的河道整治模式,截污、配水、底泥疏浚是改善河道水质的三个主要手段。
河道治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是,市区河道总体水质依然较差,主要存在河网水循环不通畅、水环境不乐观、水安全受威胁、水系与周边遗产保护缺乏结合等问题。
水系开发利用也不尽人意,岸线利用功能单一,活力不足,掠夺性开发问题突出;水系景观缺乏整体、连续性;城市道路破坏沿河可达性和渗透性;水旅游形式单一,缺乏多样化;水系地下空间开发有待提升等现象普遍存在。
4、国内外水系保护利用借鉴随着城市历史风貌环境保护认识的不断提高,国内外在水系保护、治理方面都进行了较成功的实践。
如意大利威尼斯城以其奇特的水街泽巷, 宏伟建筑以及旖旎的海景著称于世。
阿姆斯特丹城市水系打造、首尔清溪川历史性复原工程、成都府南河整治、桂林两江四湖体系构建等都做了有益的实践探索。
从国内外水系的治理过程中,笔者得出以下经验启示:(1)创造性的恢复历史水系结合古城历史水系分布情况,借鉴首尔清溪川恢复模式,创造性的逐步恢复历史水系,增大古城内水网密度,促进水循环,提供水体整体环境;借鉴阿姆斯特丹水网布局模式,延续杭州古城水系环形扩展空间格局,逐步增加古城水网密度。
(2)降低古城内道路网密度图6 威尼斯水系旅游图借鉴威尼斯与阿姆斯特丹交通组织模式,通过古城外围交通组织,疏解古城内交通流量,逐步降低古城内道路网密度,还河于城。
(3)调整水系周边用地功能,打造“历史-水-城”人文空间借鉴桂林两江四湖模式,逐步调整古城水系周边用地功能,增加沿岸生态景观绿地和历史遗址保护用地,形成沿河绿色走廊,将历史文化保护与水系恢复有机的结合起来,重现南宋皇城遗址公园内“历史-水-城”相互交融的城市人文空间。
(4)形成多形式、立体化的水旅游模式采取观赏性河道游览、通航河道游览、地上河道游览、地下河道游览等多种形式的水系保护利用模式,将水系保护与旅游很好的结合起来,增加水旅游的多样性及水系空间立体化开发。
(5)建立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机构水系及其滨水地区的保护利用吸引了各行各业,涉及到城市管理的多个部门。
从国内外经验来看,对滨水地区的开发管理多采用“联席会议”的方式,成立一个跨部门的办公室,由规划部门牵头,包括交通、公共设施、土地管理、房地产等行业的代表,然后由该办公室负责规划设计及确定可行的开发步骤。
(6)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杭州古城水系的保护与利用,需要在全社会各界人士中形成共识,需要各界人士的充分理解,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
5、杭州古城水系保护利用构思5.1 总体发展定位以古城水系为线索和载体,向上衔接城市五水共导的格局,向下串联散落于全城的点状水系,意在挖掘古城水系及滨水区域承载的历史文化、激发古城活力,实现城水相依,人水相亲,营造“环境优美、社会繁荣、人文发达、生态和谐”的亲水型品质城市,丰富生活品质之城的内涵。
总体发展定位如下:(1)繁荣水都——以保护为前提,明确古城水系保护利用模式和地块水系分布控制,提出滨水分段开发功能,打造“繁荣水都”。
(2)和谐水都——实现水系资源的合理调控,遏制对水系资源、岸线资源的无序开发,实现公共资源的共享。
(3)人文水都——以文化为魂,充分整理挖掘滨水沿岸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积极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文化,通过有形的物质载体充分展示无形而丰厚的文化内涵,展现杭城古都水系的历史风貌与现代风采,打造“人文水都”。
(4)休闲水都——以生活为本源,加强水岸的居住、休闲功能,实施“美水、乐水”策略,通过水景观的塑造,水旅游的组织,水文化的挖掘,打造“以水为脉、以绿为衣、以文为蕴、以人为本、城景交融”的“休闲水都”。
(5)生态水都——保护水系和沿岸生态绿地,实施“清水、活水、安水”策略,继续加大水质治理、污染源治理、截污纳管等方面的力度,建设后备水源基地,打造“生态水都”。
5.2 愿景目标(1)宏观层面:“五水共导”,塑造城市总体形态、实现时代跨越从城市总体格局而言,新时期杭城形态在“江、河、湖、海、溪”五水共同作用下,以水兴城,实现由“西湖时代”迈向“钱江时代”的跨越发展,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实现由“小家碧玉”向“大家闺秀”的华丽转身。
(2)中观层面:“引水入城”,寻找古城空间肌理、重现水都盛景从古城空间肌理而言,盘活位于城市核心区的古城水系,以古城水系为媒介,引水入城,实现西湖、钱塘江、运河三者之间的相互联通。
逐步恢复历史上古城水网密布,“水—街”相依空间肌理,环绕古城实现舟舫通行,古城内部部分地段实现以舟代步,以舟代车,重现江南水都盛景。
(3)微观层面:“水绿交融”,构筑住区诗画景观、提升生活品质从古城居住、公建等地块的水景观而言,对古城内不同类型的地块进行水系分布控制引导,梳理散落全城的古井、涌池、泉眼等自然点状水体,构思位于重要空间节点的水文化公共艺术作品,充分利用各种技术和艺术手段,从实体的水和意向的水两个角度,营造“街巷绕碧水家在图画中”的意境,提升人居生活品质。
5.3 水系保护利用体系构建古城水系保护利用体系由保护利用影响因子评价、保护利用模式、保护利用策略、地块水系分布引导、水系分段功能策划的共五部分构成。
通过保护利用影响因子评价,制定对应的保护利用模式,提出保护利用策略,进而在地块层面提出水系分布引导。
最终在整体上形成对应的分段功能策划,实现分段保护与开发。
5.3.1 保护利用影响因子评价保护利用影响因子评价主要包括了价值评价和技术合理性评价两部分。
价值评价目的在于准确评估古城水系内在蕴含的价值,在水系众多而保护能力有限的矛盾情况下,对历史水系的去与留、新开水系的发展做出选择,并指导具体水系的保护利用程度,涉及的价值体系主要包括历史价值、社会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生态价值等;技术合理性评价是对计划保护和发展的水系在技术层面可行性做出合理性和适应性的评价,主要包括交通、用地等空间和工程要素。
在现阶段土地开发价值高,河道保护利用牵扯利益主体多元复杂的情况下,对河道保护利用的价值评价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