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日两国的送礼习俗

中日两国的送礼习俗

中日两国的送礼习俗
林思云
2004/07/05
在日本讲究“送礼”是众所周知的,每年的中元(6月底至7月中)和岁末(12月底至1月初),是日本人送礼的高峰时期。

日本人送礼的对象主要是关照过自己的上级、长辈以及同僚好友等,礼物多为食品、土特产品、生活日用品等,礼物的价格并不贵,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日本人迁入新居时,也要向邻居赠送小礼物,表示关照和友好;还有外出旅游后,日本人也往往会带回一点小礼物送给同僚或邻居,表示大家“有福同享”。

因为日本人收到别人的礼物后要“还礼”,回赠对方一件与收到礼物的价格大致相同的礼品。

你送的东西太贵重了,对方回赠你的东西也要贵重,为了不让自己的送礼成为对方破费钱财的负担,日本送礼的标准是:礼物不能太贵重,即表示了自己的心意,又不会引起对方的不安。

中国也讲究“送礼”,但中国人送礼的概念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在中国送礼没有固定的时期,除了结婚、生子等仪式性的送礼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送礼项目就是“见面礼”。

比如一个在海外住了多年的华人回国探亲,与亲戚朋友见面时绝不能“空手”(那是一件非常失礼的事),总要送对方一些礼物作为友情的表示。

然而中国的送礼标准与日本不同,中国人的概念中,礼品的价值与友情的大小挂钩,赠送的礼品越贵重,就表示友情越深厚。

因此中国人送礼物一定要贵重,决不能太便宜了,否则会让对方感到你不把他“当作一回事”,甚至以为你有意“寒碜人”,日本式的便宜小礼品还不如不送更好。

一位了解中国送礼习俗的日本人对我说:“在中国送礼,要不然就送一件大礼品,要不然就干脆不送。

像日本那样赠送小礼品的做法是会挨骂的。


我每次回中国时,也给这边的日本朋友带一些礼品,但都是几十元甚至几元的小礼品,所以也不成为负担。

可是我每次回国就要为亲戚朋友的送礼大伤一番脑筋,也经常听到海外华人回国时的送礼烦恼。

因为来自“海外”的见面礼得要有一定档次,礼品的价值至少在几百元人民币以上,几十元人民币档次的礼品是绝对“送不出手”的。

以前送手表、照相、随身听机、高级电动剃须刀、金银首饰等高档商品,现在中国家庭这些东西基本都有了,所以赠送现金又成为新的时尚。

在中国收到礼品当然也是要“还礼”的,与日本人立即还礼的做法不同,中国人收到礼品后,并不立即还礼。

如果你立即还礼的话,反而显得友情“分生”了,让对方不高兴。

中国式的“还礼”是另外寻找一个别的机会还礼,或者是用“帮忙”的形式来“报答”对方的礼品。

我收到你的一件贵重礼物,我就会“记得你的好处”,以后你有什么困难,我都会尽力帮助,作为对你贵重礼品的变相偿还。

中国有句谚语:吃了别人的嘴短,拿了别人的手短。

在中国流行的贿赂行为就是利用人们的“还礼报答”心理,首先赠送对方一件贵重礼品,这就等于让对方欠了自己一笔巨大的“人情债”,以后他就很难拒绝为自己办事,甚至为自己办违法的事。

我觉得日本社会行贿受贿的风气较少,与日本人之间不赠送贵重礼品的习俗有关。

中国人把礼品的价值与友情的大小挂钩,形成赠送贵重礼品的习俗,客观上造成了中国行贿受贿不良风气的温床。

你送亲友一件很便宜的礼品,就意味着你对他的不尊重,不仅让对方感到生气,还很可能使你们之间的友谊中止;可是你送亲友一件很贵重的礼品,无意中又把对方收买了,等于是一种出于无心的贿赂。

尽管中日两国都讲究送礼,可是中国送礼的“学问”比日本深很多。

在中国不掌握好送礼这门学问,大概是要处处碰壁的。

从送礼看中日两国人的性格差异
(2008-03-07 13:40:18)
转载▼
标签:
文化
由于工作关系,和日本人经常打交道,双方难免互增礼物,以表示友好。

我方人员一贯出手阔绰,所送价值都比较贵重,也毫不在乎对方是否受用,反正是公家掏钱,个人领情,何乐而不摆阔呢?而日本人,经常送我们的却都是些不值钱的小玩艺,虽然拿回家去老婆孩子非常喜欢,但这心里总有一种互赠礼品不等值的不平衡感。

时间一长,不免抱怨:“小日本真他妈小气,拿什么破玩意都来搪塞我们”。

但随着多年的礼尚往来,我逐渐发现,日本人的送礼其实颇有“心计”,他们比我们更懂得送礼的哲学和“妙用“。

假如我们在送礼上不善“心计”,往往会在礼仪上落入下风。

送礼是日本人的一种习俗。

在日本,人逢喜事要送礼,租赁房屋时要送礼,各种节日要送礼,旅游归来要送礼,新官上任要送礼……,总之,在许许多多特定的场合,赠送礼品成为一种广泛的习惯和礼仪,其程度丝毫不亚于我国。

按照日本人的观念,送礼是表达感激、尊敬等心情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这种以实物的表达远胜于语言的表达。

因此,日本的礼品市场异常发达,礼品生意也异常兴隆。

日本人注重送礼的习俗显然与日本人的恩情观有联系:在日本,恩情债的分量不会随着岁月的推移而减少,相反,它犹如某种利息的累计而日益深厚,恩恩相报永无止境,成为一种社会关系上的感情凝聚力的不可缺少的精神纽带。

日本人十分重视礼品的特色和迎合性,而不太重视价值是否贵重;因此,在选择礼品的慎重态度和“眼光水平”上,就显示了你对受礼者的诚恳和关怀程度;如果你给一个喜好中国茶的日本教授,送去一小罐西湖龙井,那他一定欣喜万分,肯定对你倍加关照;反之,如果你给他送礼过于昂贵且对他毫无用处,那他即使表面上故做感谢,但内心一定深感不安,甚至讨厌。

日本人送礼意在心意,他们十分懂得礼轻仁义重的美学内涵,因此,没有必要在送礼时摆阔,更不要搞什么礼品“竞赛”。

作为客人向主人、下级向上级、同事之间、邻里之间的送礼,目的是表示问候和敬意,以及建立和巩固良好关系的意愿,因此,日本人交往中是万万不可“无礼”的。

同样,处于礼貌,拒绝礼物也是仅次于有意侮辱的极大冒犯,“清廉”的举止,在这里只会引起对方的误解。

但是另一方面,送礼是一种恩情观的表现,因此,按照本尼迪克特的理论:“比较疏远的人偶然所赐的恩惠是最遭忌恨的东西,因为一个人仅在邻里交往和已确定的等级关系中才懂得并接受‘恩’的复杂含义。

”确实,在日本,“礼多人不怪”的原则并不是始终成立的,如果没有显而易见的送礼理由,那么日本人虽然不会拒绝受礼,但他们肯定会满腹狐疑,焦虑不安。

因此送礼的合理性变成了必须具备的重要因素,送礼的前题是要考虑对方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不是象我们的思维方式那样,越贵重、越丰厚、越大方越有面子。

否则,使受礼者陷于恩情债的苦恼和负担之中,同样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尊重。

送礼与受礼是人际交往的纽带,但它有时也是一种枷锁。

因此避免它所产生的负作用,在日本便成了一种送礼的“学问”和境界。

有时一份恰倒好处的贺卡,所产生的感情沟通效应,远远大于一件昂贵的实物。

因此,受欢迎的礼物往往是要花时间精心挑选的有个性、有特色、有分寸且迎合受礼者的物品。

日本人和中国人有很多习惯颇为相似,朋友、邻里、同事间遇到喜事总要送礼表示一点心意。

我在日本时,曾参加过一个婚礼、和咱们一样,婚礼乃人生大喜,来宾也习惯“随份子”,日本叫做“礼金”,但一般人只须随份三五千日圆即可,相当于人民币二三百元钱(约为日本人平均月薪的百分之一);而在我国,恐怕连这点钱有时你都拿不出手。

可能,有人会说日本人小气,过于拘谨,但日本人正是在这种“小气”与“拘谨”的送礼习惯之中,恩恩相报,祖祖辈辈乐此不疲,将“礼尚往来”发挥到一个至善至美的境界,成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纽带,成为一种体现社会关爱的送礼文化;从这一方面不能不说日本人对优良传统和美好事物的那种始终不渝、精心维护的品质,实在另人敬服!
然而,反观我国人,却在一种不断追求奢华、摆阔、攀比的虚荣之中,逐渐将原本美好的送礼文化异化成为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

在我们身边,朋友升官、结婚、生子、拜寿、乔迁、晋升、就业、升学等等名目繁多的送礼中,究竟能体现多少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价值?究竟能体现多少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默契和情谊的境界呢?在网的朋友们或许都遇到过这样的尴尬:经常接到一些请贴,有些根本就是一般同事关系,但碍于面子或怕人说小气,不得不强装笑脸地随一份令自己好心痛的“厚礼”,但过后心理却极不平衡,甚至抱怨人家;如果遇到上司家里有“僖”,又恨不得把一月的工资全搭上,可背后却又大骂人家腐败。

在这里,送礼的“感情纽带”的作用,早已堕落入贪图虚荣、趋炎附势、弄虚作态的实用主义,成为一种人们的负担和社会陋习而遭之国人排斥和反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