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庄矿井及选煤厂4.0Mt/a新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建设单位: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编制单位:煤炭工业设计研究院编制时间:二○一二年九月目录1建设项目概况 (1)1.1建设项目的地点及相关背景 (1)1.2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容、生产工艺、生产规模、建设周期和投资,工程特性表 (1)1.3建设项目选址与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和规划环评的相符性 (8)2.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 (15)2.1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现状 (15)2.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围 (18)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 (20)3.1建设项目的主要污染物类型、排放浓度、排放量、处理方式、排放方式和途径及其达标排放情况,对生态影响的途径、方式和围 (20)3.2建设项目评价围的环境保护目标分布情况 (25)3.3主要环境影响及其预测评价结果 (32)3.4环境敏感区的主要环境影响和预测评价结果 (39)3.5污染防治措施、执行标准、达标情况及效果,生态保护措施及效果 (41)3.6环境风险分析预测结果、风险防措施及应急预案 (47)3.7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技术、经济论证结果 (56)3.8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结果 (57)3.9建设项目防护距离的搬迁所涉及的单位、居民情况及相关措施 (57)3.10建设单位拟采取的环境监测计划及环境管理制度 (58)4公众参与 (61)4.1公开环境信息的次数、容、方式 (61)4.2征求公众意见的围、次数、形式 (61)4.3公众参与的组织形式 (62)4.4公众意见归纳分析,对公众意见尤其是反对意见处理情况的说明 (62)4.5公众参与的合法性、有效性、代表性、真实性 (64)5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65)6联系方式 (70)6.1建设单位联系方式 (70)6.2环评机构的联系方式 (70)1建设项目概况1.1建设项目的地点及相关背景1.1.1建设项目地点庄煤矿及选煤厂位于省沁水县境,行政区划属沁水县管辖,矿井井田地理坐标:东经112°14′44″-112°33′00″,北纬35°36′58″-35°45′15″。
井田西距沁水县城17.5km,南距阳城县城27 km。
工业场地位于庄镇北0.8km处。
地理位置图见图1-1。
1.1.2建设项目背景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矿务局,是原煤炭部直属的94家统配煤炭企业之一,1998年下放到省成为省属国有企业。
2000年8月28日改制为国有独资的“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为了抓住煤炭市场需求旺盛的历史机遇,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做大做强煤炭主营业务,本着高起点、高效益、一步到位的建设原则,公司决定新建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庄矿井及选煤厂,建设规模4.0Mt/a。
2011年7月,国家能源局国能煤炭〔2011〕199号文同意矿区庄煤矿项目按4.0Mt/a 建设规模开展前期工作。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发改能源〔2010〕2801号文对省矿区总体规划进行了批复,2010年2月环境保护部以环审〔2010〕53号对省矿区总体规划环评进行了批复。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于2011年1月编制完成了《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庄矿井及选煤厂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中华人民国水利部以水保函〔2012〕22号文进行了批复。
根据现场调查,庄矿井于2012年4月已开工建设,目前主要完成了“四通一平”、边坡防护工程和主、副井井架的竖立。
省环境保护厅于2012年8月16日以晋环法罚[2012]010号对庄矿井擅自开工建设进行了行政处罚,要求其立即停止建设,补办环评手续并批准后方可继续建设。
1.2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容、生产工艺、生产规模、建设周期和投资,工程特性表1.2.1建设容庄矿井为新建矿井,工程建设容包括矿井工程、选煤厂工程、辅助工程、原煤及产品煤储运工程、以及采暖供热、供电等公用工程,矿井水、生活污水处理站、锅炉烟气脱硫除尘矿井等环保工程。
矿井采用立井开拓方式,移交生产时在工业场地共布置三个井筒,主立井、副立井、中央回风立井。
后期开采S3、S4盘区时在黑龙沟与沁河交叉部位布置一对风井以满足中东部及东南部盘区通风需要;开采S5、S6、N1和N2盘区时在洺水村南侧台地和西良村南部坡地各布置一对风井分别用于西大巷以南和以北的通风。
黑龙沟风井、洺水风井及西良风井后期建设使用前另行做环境影响评价。
采用一个水平进行开采,水平标高-20m。
全井田划分为八个盘区,其中首采区为南一盘区。
首采区面积3.41km2,可采储量20.49Mt,服务年限3.6a。
选煤厂采用块煤重介浅槽分选+末煤重介旋流器分选的选煤工艺,粗煤泥回收采用分级旋流+螺旋分选机+煤泥离心联合回收工艺流程。
细煤泥回收采用浓缩机+压滤机+干燥工艺流程。
选煤厂满足洗煤水闭路循环一级标准的要求,产品煤采用铁路专用线外运,少量地销煤汽车运输。
工业场地位于井田东侧偏北的沁水岸大北庄村西北侧。
工业场地北部布置行政生活区,南部布置主要生产区,西部布置辅助生产区。
回风立井布置在场地的西南角。
拟选矸石场地位于工业场地南约200m,占地面积约4.95hm2,容积约160万m3,服务年限5年。
1.2.2生产工艺1.2.2.1矿井生产工艺1.井田开拓方案采用立井开拓方式,移交生产时在工业场地共布置三个井筒,主立井、副立井、中央回风立井。
后期开采S3、S4盘区时在黑龙沟与沁河交叉部位布置一对风井以满足中东部及东南部盘区通风需要;开采S5、S6、N1和N2盘区时在洺水村南侧台地和西良村南部坡地各布置一对风井分别用于西大巷以南和以北的通风。
黑龙沟风井、洺水风井及西良风井后期建设使用前另行做环境影响评价。
工业场地位于井田东侧偏北的沁水岸大北庄村西北侧。
工业场地布置主、副、回风3个立井,井口标高+757.5m,井底位于3号煤顶板约20m,以石门进入穿背斜进入煤层底板,井底标高-20m。
由井底布置一组西大巷(3条位于煤层底板的主要大巷和3条盘区煤层巷道)与距西部边界约3.1km布置的一组南北翼大巷连接,西大巷南侧煤层利用该组大巷开采并作为首采盘区,以中央风井回风;井田西部的南北大巷用于开采该大巷西侧和西大巷北侧煤层,并在洺水村南侧台地和西良村南部坡地各布置一对风井分别用于西大巷以南和以北的通风。
同时避开X12陷落柱由井底车场向南布置一组大巷至崦山自然保护区煤柱边界,以开采沁水侧、洺水村以东的东中部煤层;并在距南部羊泉断层大约2.8km 左右布置一组东翼大巷与该组巷道连接以开采东南部区域煤层,在该组大巷与黑龙沟(该沟由西南向东北流经南大村后汇于沁河)交叉部位布置一对风井以满足中东部及东南部盘区通风需要。
2.水平划分及标高采用一个水平进行开采,水平标高-20m。
3.开拓巷道布置主要大巷布置三条(大巷间距取40m),即胶带运输大巷、辅助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各一条,为加大通风对瓦斯的稀释量,各盘区还需要沿煤层布置一条盘区辅运兼进风巷和一条盘区回风巷。
3条主要大巷布置于3号煤层底板约20m左右的砂岩中,瓦斯预抽消突后再沿3号煤层底板布置盘区辅运兼进风和回风巷各一条。
井田在西部布置一组南北大巷开拓西侧和北部煤层;由井底布置一组西大巷与之连接,该西大巷还用于开采井筒西南侧的首采盘区煤层。
大巷主运输采用胶带输送机运输,大巷辅助运输采用无轨胶轮车方式。
井田开拓布置图见图1-2。
4.采区划分及开采顺序全井田划分为八个盘区,其中首采区为南一盘区。
首采区面积3.41km2,可采储量20.49Mt,服务年限3.6a。
根据大巷布置,鉴于南一盘区不能利用东部南翼大巷开采,故利用西大巷开采完南一盘区后暂时停止西进,仅维持西大巷的盘区排水、通风系统,开拓、开采面转移到南翼,待其采完后再回头开采西部南北翼煤层。
矿井采区接替图见表1-1。
表1-1 采区接替表(Mt/a)(a)接 替 顺 序(a)5101520253035404550556065年限服务可采(Mt)S6盘区名称N270S1S2S3S5矿井S426.58 4.00 4.764.20 4.0011.557.45 4.0010.346.544.008.320.494.00 3.64.0 储量生产能力N119.84.00342.384.0061.144.217.921.044.00 3.84.0061.8711.03.68.330.138.546.350.161.161.1合计5.采煤方法和采煤工艺采用大采高综采放顶煤采煤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矿井共配备1个回采工作面和12个掘进工作面(其中6个综掘工作面,6个普掘工作面)。
工作面长度均为210m ,年推进速度2600m 。
煤层采区回采率为75%,工作面回采率为93%。
1.2.2.2选煤厂生产工艺 1、选煤方法 (1)选煤方法根据入洗原煤煤质特征,选煤方法为块煤重介浅槽分选+末煤重介旋流器分选。
(2)产品结构根据煤质特征及市场发展趋势,选煤厂产品结构为:洗中块(80~25mm )、洗小块(25~13mm )、洗末精煤(13~0mm )、筛混末煤(13~0mm )、末矸石、块矸石(80~13mm )。
2、工艺流程简述选煤厂工艺流程见图1-3。
来自矿井-300mm 原煤进入筛孔为80mm 预先筛分作业,+80mm 筛上物经手选后破碎机破碎至-80mm ,与-80mm 筛下物一起进入筛孔为13mm 准备筛分作业。
经二次筛分后的+13mm 原煤进入块煤分选系统,-13mm 末原煤依据市场对产品需要,既可进入末煤分选系统,也可部分或全部旁路作为最终末煤产品。
分选工艺分块、末煤两种工艺,块、末煤首先进入脱泥作业进行脱泥,脱泥后分别进入各自分选系统。
块煤分选工艺系统:块煤系统可以独立运行,为浅槽分选工艺,上限80mm、下限13mm,分选后的块精煤和矸石分别进入脱介脱水作业。
块精煤经脱介筛脱介脱水后经筛孔为13mm分级后作为洗中块和洗小块最终产品,块矸石进入矸石脱介筛脱介脱水后作为最终产品。
末煤分选工艺系统:末煤系统可独立运行,需分选的末原煤(13~1.0mm)进入三产品重介旋流器分选,分选后的末精煤和矸石分别进入脱介脱水作业。
13~1.0mm末精煤经离心脱水后作为喷吹煤产品。
末矸石进入脱介筛脱介脱水后作为最终产品。
介质回收工艺系统:各脱介作业的合格介质分别返回各自系统的合格介质桶循环使用。
分流的合格介质与精煤脱介作业的稀介质进入稀介质系统。
为了降低介耗,凡未经回收的介质(如离心液)均进入稀介质回收系统。
各系统的稀介质回收采用单段直接磁选,磁选精矿返回合格介质桶循环使用,磁选尾矿至煤泥水系统。
粗煤泥(1.0~0.15mm)回收工艺系统:粗煤泥回收采用分级旋流+螺旋分选机+煤泥离心联合回收工艺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