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危难中的选择——观《钱学森》有感

危难中的选择——观《钱学森》有感

危难中的抉择
-----观《钱学森》有感有一个人,在国家危难、民族兴旺之际,他曾说过:“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种苹果。


有一个人,在我国民族工业进步迟缓、百废待兴之时,他也曾说过:“我一定要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原子弹和导弹,哪怕它的存在带来质疑和争论!”
有一个人,他放弃了美好的生活、高昂的薪酬、优质的物质条件,在国家与自我的抉择中毫不犹豫得选择了国家,在美国严峻的阻挠之下却坚持了自我的良心回到了当时艰难困苦的中国。

这个人,就是钱学森。

这是一个伟大得无法用只言片语的干涩文字形容得了的伟人,这是一个时代的骄傲,是中国在前进发展的道路上一个不可替代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钱学森》这部电影,向我们展现了钱学森光荣而传奇的一生。

电影并不是简单得向我们叙述了钱老的伟大事迹,而是从多个方面突显出了他的精神品格。

通过影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当年拥有着伟大学术成就的钱学森,更从他的教学、生活、家庭等方面体会到了他人性中的光辉。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科学家,是航空领域、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人物之一。

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和其恩师
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

钱学森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

1950年,钱学森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

”钱学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失去自由。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高级将领作为交换,钱学森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自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这个电影,让我感动至深的有三点。

首先,是面对阻挠时钱学森回国时的决心和信心。

初到美国,钱学森就任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拥有着高尚的职业和令人向往的生活。

但是,谁也不曾想到的是,面对如此完美的生活,钱学森的心中却一直有着回国的梦想,并且这个梦想是如此的坚定。

钱学森拥有着世界顶尖的学识,在当时严
峻的国际环境下,美国人怎可轻易放其回国?我想,连钱学森自己都无法预料到当时的局面吧。

其实,他只是有着一颗回国做贡献的心,却不曾想到这样的爱国心和回国的热情却给他和他的家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软禁、限制自由,甚至诬陷其与国内的党派勾结,这一切的一切其实都只是借口,只是手段,把钱学森留在美国的手段,阻挠钱学森为祖国做贡献的手段。

可是,即使这样又如何?身体上的阻挠永远无法阻挡心灵上的向往,而坚毅的爱国之心,又怎能会被这些挫折所吓倒?他还是回来了,带着自己的妻子和儿女毅然地踏上了回国的道路,即使他知道,这条路是艰辛的,是困苦的,但绝对不是犹豫的、迷惘的,他心中的自己,理应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看到这样的钱学森,不仅使我想起了当今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一种严峻的现象。

很多人抱着梦想毅然踏出国门,到国外选择更良好的学习环境。

谁也不能断言,他们出国时,没有抱着回国做贡献的理想和憧憬。

可是,最终得以回国真正将自己的学识奉献于生其养其的国家的人,却又有几个呢?我们不能以绝对的是非价值观来判断这种现象的对错,但是仔细想想,如今还拥有着钱老一样的坚定的想法的人应该已经为数不多了吧。

钱学森当时所面临的环境,是在优越与艰苦中做抉择,是要克服重重阻挠回到自己的国家。

而现在,只是一点诱惑与享受,就能够让人们迷失自我,找不到了最初的路和目标。

我们当代的公民特别是大学生能够从钱学森身上学到什么。

我们不能保证每个人面对诱惑与困难时能够完全保持内心的坚毅与执着,但是最起码,我们要认清自己身上担负的重任。

时刻不能忘记自己最初是为什么要选择现在的
路,不能够因为外界的一点阻挠就放弃了我们曾经的梦想。

不论你的梦想是大是小,为国家、社会做出了多少贡献,只要是正确的路,都应当坚持,并且为之付出全部的努力。

如果我们无法像钱学森一样在艰难与困苦面前做出最果断的抉择,那么就让我们像他一样在自己的理想面前保持内心最初的热情与坚定吧。

这样的梦想,才值得我们为之付出全部的努力去经营,去追逐。

其次,是当钱学森突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时,面对的却是民生凋敝、百废待兴的现状,他依然充满了信心。

造原子弹、氢弹在当时中国可以说根本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即使我们有了钱学森这样的人物,依旧是困难重重。

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一段前后对比的画面,在美国时,钱学森讲课非常快,并且复杂且高深,学生问的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他从来不回答。

但是回了国之后,面对的不仅仅是我国整体经济、技术的落后,更可怕的是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与国外之间的差别。

当有一个人在上课时突然举手说刚才很大一长段都没有听懂时,钱学森不仅想起了当时在美国时他严厉得呵斥了问出简单的问题的学生的场景。

最终他耐心得说,没关系,我们再来一遍。

看到这时,我特别为他的举动所感动。

他不气馁、不放弃,即使是挫折重重、困难重重,信心依旧在。

最后,当钱学森看着在自己领导下的团队的成果一飞冲天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时,他欣慰地笑了,说这就是他回国之后种出来的苹果。

同样,值得我们所崇敬和学习的,就是钱学森这一股不放弃的信心。

试想,如果是我们,会在困难重重下坚持下去
吗?答案是未知的。

但是,我们要努力去学习他这种精神,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最后,还有一点特别值得我们欣赏。

电影没有着重将钱学森塑造成为一个只钻研学术的人物,同时,他的家庭生活也是我们所感动的地方。

蒋英始终支持着钱学森的事业和所有的决定,并且自身也是一个坚贞的爱国主义者。

电影的最后,我们都为小路上漫步的一对老人的背影落下眼泪。

钱学森问妻子蒋英,有没有后悔于为了他而耽误了自己的事业。

蒋英只是淡淡一笑,说,中国可以没有像蒋英这样杰出的歌唱家,但不能没有钱学森这样卓越的科学家。

其实,夫妻俩虽然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不多,但是这对蒋英来说并不是牺牲,就像她所说的,这是一种光荣。

我们都为这样的感情所感动,这代表的不仅仅是爱情,更多的是对于双方无条件的信任和对整个家庭的责任。

这样的相互扶持一辈子到老,也许是每一个人所追求的生活吧。

电影最终结束了,但钱学森的故事却永远不会结束。

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才,任何时候都是。

我们做不了像钱学森一样的伟人,但是最起码要有一颗像他一样的心。

坚定、勇敢、坚持自我、在自己坚定的道路上披荆斩棘,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从中得到的收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