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恩现实主义与无边现实主义之比较

马恩现实主义与无边现实主义之比较

摘要:就加洛蒂无边现实主义与马、恩现实主义进行分析比较,探讨无边现实主义理论得失,准确认识马、恩现实主义基本原则。

关键词:无边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典型理论马、恩现实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抽象思辩哲学和自然主义,同时总结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经验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法国文艺理论家罗杰·加洛蒂的无边现实主义是对马、恩现实主义理论的再探讨。

60年代初,围绕卡夫卡作品问题讨论,发展到关于现实主义问题大争论。

主要争论的问题是:现实主义的界限以及它在现代艺术中的地位问题;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关系问题;还有一个极敏感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否存在异化现象。

加洛蒂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存在异化,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是相通的,“应该开放和扩大现实主义的定义,根据这些当代特有的作品,赋予现实主义以新的尺度”1;在《论现实主义及其边界》一文里,他强调指出“无边的现实主义”的原理是:世界在我之前就存在,在没有我之后也将存在;这个世界和我对它的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是处于经常变革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对这种变革都负有责任。

因而,加洛蒂说:“现实主义是无边的。

”问题在于能不能扩大现实主义的边界来囊括现实主义,能不能因在作品里那怕反映了一点儿现实性就把它看作现实主义呢?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就马、恩现实主义和无边现实主义进行比较分析。

这里就马、恩异化观和加洛蒂异化观,马、恩反映现实生活的理论和加洛蒂现实本身无边论,马、恩典型理论和加洛蒂神话理论进行具体分析比较。

(一)马、恩异化理论和加洛蒂异化理论都涉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异化问题的论述。

黑格尔把异化概念看作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关系的表现。

他把历史上各种人奴役人的形式看作是异化了的社会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越来越失去它的直接性就是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是一种精神活动,一切异化现象都是自我意识的异化、外化、对象化,自然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和对象化,异化具有普遍性。

由此看来,黑格尔异化观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费尔巴哈不是从绝对精神和自我意识出发,而是直接用异化概念分析宗教。

他认为,上帝是人创造的,是人按照自己的本质创造出来的,人创造了上帝,上帝却成了与人相对立的东西,主宰了人的一切,这就是异化、外化、疏远化。

因而,他主张以人的权威代替神的权威,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宗教观。

但是,费尔巴哈不强调人的社会性,把人理解为抽象的人,把人等同于生物。

由此看来,费尔巴哈的宗教观、异化观是建立在人本学基础上。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观都有自己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用异化劳动理论说明历史,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及一切私有制本身;异化劳动主要表现在工人和自己生产的产品相异化。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2。

“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劳动者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的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3。

工人和自己的生产行为相异化。

劳动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工人在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

异化劳动的直接后果就是人性异化,包括工人自我异化。

人和动物之间没有类的差别,人退化到动物,人的东西等同于动物的东西,动物的东西成了人的东西,人丧失了人性就是人的自我异化。

人与他人(资产者)相异化,也就是说,伴随着人的自我异化,同时存在人与他人相异化。

马克思指出人性复归途径是消灭私有制和异化劳动,使人类获得真正解放,人对人的本质真正占有,人才能向着自身、向着社会的人复归。

加洛蒂异化理论也深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观影响。

加洛蒂认为,异化的根源在于现实中存在着某种异己化的社会力量,如他所说:“今天异化的产生不是由于人在自然面前的无能为力,而是由于在显得陌生而敌对的社会力量面前无能为力的感觉。

”4异化的中心主题就是有与存在的对立。

从文学创作角度,加洛蒂论述了歌德、毕加索、圣佩·琼斯、卡夫卡等人的作品,尤其是卡夫卡的作品完全是异化的形式化。

从加洛蒂分析中,我们认识到他的异化观的深刻性。

但是,他分析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悲剧,认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崇高理想与资产阶级社会存在着无法解决的矛盾冲突。

表现在于致命的劳动分工、阶级对抗、大多数人受剥削和压迫等等社会矛盾。

加洛蒂的分析论述有明显夸大之处。

我们知道,这些矛盾冲突都是社会存在的必然现象,而不是与之相对立。

马、恩的异化劳动理论和加洛蒂的异化观都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影响,但是两者基本观点明显存在不同。

马、恩认为,废除私有制,扬弃异化劳动,才能恢复被异化的人性;加洛蒂认为,异化是某种异己化的社会力量,异化永远存在着,人性也永远被异化。

他找不到人性复归途径,因而,他仅能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唱一曲悲伤挽歌。

(二)马、恩反映现实生活论和加洛蒂现实本身无边论,实际上表现的是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

在马、恩看来,艺术是一种特殊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马、恩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社会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土壤,艺术是它的必然升华物。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论述到:“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前一种观察方法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

符合实际生活的第二种观察方法则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

”5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既不能“席勒式”的说教,又不能“拉斐尔式”夸大化,艺术要反映现实生活真实关系。

列宁发展了唯物论反映论,突出唯物论反映论的能动性方面,强调作家要植根于人民群众生活和斗争之中,用真实艺术形象和艺术典型,描绘出无与伦比的社会生活的图画,反映革命的某些本质方面。

毛泽东更强调: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因此,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加洛蒂的艺术观不尽同于马克思主义艺术观。

在加洛蒂看来,艺术和现实关系不是简单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而是反映和创造的双重关系。

他说:“艺术不是别的,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人的生活方式不可分割地既是反映又是创造。

”6反映是基础,艺术创造要内在的、辩证地超越反映,从而达到真正的艺术。

毕加索胸怀世界,而他的作品则使我们从感受走向构想的世界;卡夫卡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是统一的。

他生活过的世界和他创造的世界是统一的。

加洛蒂反对“黑格尔的传统”的反映论。

所谓“黑格尔的传统”就是指把艺术看作借助于形象认识,反映客观的、特定的、十分完整的现实,这一现实可以借助于抽象观念表现出来,而艺术作品仿佛是这些概念的具体插图。

加洛蒂所谓的反映,不是模仿现实的形象而是模仿它的能动性;不是提供事物、事件、人物仿制品或复制品,而是参加一个正在形成的世界行动,发现它的内在节奏。

因而,艺术真正的自由不是消极地反映或图解一种已经完全确定的现实,而是创造一种新现实。

理解加洛蒂艺术观的关键在于理解他的现实观。

加洛蒂认为,现实不是自然主义者所想象的没有人的事物,也不是浪漫主义者梦想的没有事物的自我,更不是超现实主义者所看重无意识而追求的超现实,而是事物和人在劳动中统一的现实。

在加洛蒂看来,劳动是一种现实力量,在劳动中,人类改变着世界,创造新世界。

而艺术产生于劳动。

现实是人的现实,劳动是人的活动。

加洛蒂说:“当现实包括人在内时,就不再仅仅是它存在的意义,而且也是它缺少的一切,它有待于变成的一切,而人类的梦想和民族的神话则是它的酵素。

”7正如他在无边现实主义三条原理中所阐明的,现实世界处于经常变革过程中,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变革现实世界,体现了人的能动性,展示了人类的创造力。

人类对现实世界的变革要担负历史责任,这是人的历史主动性的体现。

这与加洛蒂强调意识是自觉存在的哲学观点是一致的。

他说:“唯物主义,即艺术中的现实主义的主要论点——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意识从来不可能是别的,只是自然存在——绝不意味一种意识和生活关系机械决定论。

”8加洛蒂所谓反映是反映人的现实,反对反映没有人存在的完全确定的现实,同时,人类“按照名为辩证法规律不断超越自己和创造自己”,创造一种新现实。

正因为如此,加洛蒂才提出无边的现实主义。

他说:“因为现实本身发展是没有止境的,所以恰恰在这个意义上说,现实主义是无边的。

”9在《时代的见证》里,他又说:“实际上,问题不只是在于知道现实主义,而是在于知道现实本身——人的现实——是否应该有边的问题。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10“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1但是,在加洛蒂看来:“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人的创造行为。

”“这也是它的终点:使每个人成为一个人,即成为一个创造者,一位诗人。

”12他认为人是唯一能通过劳动来自己创造自身历史的动物。

加洛蒂的人是创造者的观点完全夸大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点。

加洛蒂强调人在现实中心位置上存在。

他说:“一切真正的艺术品都表现人在世界上存在的一种方式”13,把人作为艺术现实的主要因素,排除了一切封闭的现实主义观念。

但是,他宣称:“从斯丹达尔和巴尔扎克、库尔贝和列宾、托尔斯泰和马丁·杜·加尔、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的作品里,可以得出一种伟大的现实主义的标准。

但是如果卡夫卡、圣琼·佩斯或者毕加索的作品不符合这些标准,我们怎么办呢?应该把他们排斥于现实主义亦即艺术之外吗?还是相反,应该开放和扩大现实主义的定义,根据这些当代特有的作品,赋予现实主义以新的尺度,从而使人们能够把这一切新的贡献同过去的遗产融为一体?我们毫不犹疑地走了第二条路。

”14加洛蒂只用艺术标准来确定现实主义,而忘记了用“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现实主义,因而扩大现实主义的边界,容纳‘现代派’,这难道不是忘掉历史标准,用一只眼睛看问题吗?(三)典型理论是马、恩现实主义一个重要部分。

马、恩要求作家如实地叙述,按照生活本来面目反映现实生活,按照艺术规律创造典型形象。

一方面要真实深刻地展现一定时代历史内容和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要描绘出人与环境之间真实关系,从而达到一种艺术真实,“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

典型理论使马、恩现实主义最终与自然主义划清了界限。

马、恩强调典型必须对人物有代表性的性格作出卓越的个性刻画,决不能让个性更多地消融到原则里去,反对纯粹的自作聪明的“恶劣的个性”。

同时共性包含于个性之中,恩格斯说:“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一定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当如此。

”15要求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