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

2009年12月第28卷第12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 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 on Dec .2009Vol .28No .12
收稿日期:2009-09-20
作者简介:王天阳(1974-),女,河南南阳人,2007级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
王天阳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摘 要:目的:调查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

方法:对404名高校教师用MB I 进行测试。

结果:高校教师在情感衰竭维度上男教师显著高于女教师,在成就感维度上女教师得分显著高于男教师,学历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影响显著,教龄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

结果: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并不严重。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MB I 量表;调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9)12-0083-02
职业倦怠(burnout )最早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
Freudenberger 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是指助人行业中的个
体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长期性反应,包括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和去个性
化(或称玩世不恭)[1]。

教师作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成为众多国内外学者研究职业倦怠的一个重点,目前国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多以中小学教师为主,高校教师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了解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分析其原因并寻求减轻和预防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河南省某高校随机抽取
25个院系,共发放问卷420份,回收有效问卷404份,回收率
为96.1%。

其中男性182名,女性222名,教师平均年龄为
38岁。

1.2 工具
本研究采用玛勒诗编著的教师职业倦怠量表(MB I ),台湾学者依据中国的语言习惯作了修订[2],已有研究表明,
MB I 的信度与效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问卷共22个题
目,分为3个维度:情感衰竭9个项目、成就感8个项目,和去个性化5个项目。

问卷为4级计分,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分数越高,低成就感分数越低,表示职业倦怠感越严重。

1.3 数据整理和分析
采用s p ss16.0作为数据录入、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工具。

2 结果
2.1 高校教师工作倦怠总体状况
在本次调查中,高校教师在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分别是2.00±0.49、1.78±0.54和2.98±0.53,高校教师在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处于中等水平,而在成就感维度上的得分较高,高校教师总体上职业倦怠情况并不严重。

2.2 不同性别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比较
 表1 不同性别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上的比较( x ±s )性别情感衰竭t
去个性化
t 成就感t
男 2.06±0.50 2.043 1.84±0.51 1.94 2.91±0.55 2.233女
1.96±0.48
2.033
1.73±0.56
1.96
3.03±0.52 2.223
注:3P <0.05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比较:男教师在情感衰竭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在成就感维度上女教师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教师,但在去个性化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别。

2.3 不同文化程度
 表2 不同文化程度上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比较( x )±s
本科以下
本科
硕士
博士
F
情绪衰竭2.20±0.35 1.98±0.49 2.01±0.48 1.84±0.572.783去个性化1.94±0.65 1.71±0.50 1.84±0.55 1.75±0.503.743成就感 2.91±0.50 3.05±0.57 2.97±0.45 2.90±0.56 2.13 注:3P <0.05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文化程度的高校教师在职业倦怠各纬度上存在差异,其中本科以下学历的高校教师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维度上的得分比其他学历的教师得分高,而在成就感上得分没有其他学历教师得分高,说明在高校教师群体中,本科以下学历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最高。

博士学历的

38—
教师在情感衰竭和成就感维度上得分较低,采用LS D法检验发现,博士学历的高校教师在情绪衰竭维度上与本科学历的高校教师差异不显著,而与本科以下学历和硕士学历者差异显著。

在成就感维度上各学历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2.4 不同教龄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比较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教龄的高校教师在职业倦怠各维度上的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教龄对职业倦怠总分的影响也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但从教龄与职业倦怠总分图上可以看出,随着教龄的增加,职业倦怠程度越来越严重,在11~15年间达到顶峰,后又开始下降。

在情绪衰竭维度上,职业倦怠的走向与总分一致,但在去个性化维度上,职业倦怠在6~10年达到顶峰,后迅速下降,到16~20年及以后趋于平稳,而且得分较低。

在成就感维度上,6~10年成就感最低,后又逐渐上升。

3 讨论
总体上说,本研究中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并不严重,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性别因素上男教师在情感衰竭和去个性化因素上的得分高于女教师,而在成就感上低于女教师,这与甘雄[3]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这可能与男性的感情比较粗犷,对学生没有很多耐心的心理特点有关。

在个人成就感上女教师和男教师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女教师的个人成就感显著高于男教师,这可能是因为高校教师作为社会上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本身的社会地位较高,再加上女性可能本身对教育教学工作有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取得同样成绩时成就感更强。

学历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本科以下学历者职业倦怠程度最高,这可能是因为,在高校这个环境中,一般学历都很高,本科以下学历者可能感到更大的压力,一方面所从事的工作及待遇不如其他高学历者,另一方面还要为取得高学历而努力,造成他们职业倦怠程度比其他高学历者更高。

另外,在本科、硕士及博士三者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学历越高成就感越低,这可能是因为,博士作为最高的学历,本身对自己的要求就高,当取得相同成就时,可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从而降低了他们的成就感。

教龄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与黄辛隐[4]研究结论相似,随着教龄的增加,职业倦怠的程度先升后降,在工作6~10年间职业倦怠最严重。

这可能是因为,刚开始工作的教师比较年轻,自身精力比较充沛,初登教坛正处于理想期,工作认真而有激情,但工作几年后,刚开始时的激情已经过去,高期望和低现实之间的差距常常会导致他们的职业倦怠。

在本研究中,所有取样都在同一所学校,得出的结论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并不严重,可能并不具有代表性。

同时也提示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学校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提供宽松优良的教学和科研环境,有利于预防和缓解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杨秀玉,杨秀梅.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
2002,(2):45-46.
[2]梁芹生.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之探悉[J].教育评论,2003,
(4):23-26.
[3]甘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结果分析[J].长江工程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5(4):7-8.
[4]黄辛隐,李智聪.苏州大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状
况调查报告[J].2009,25(2):84-88.
An I nvesti ga ti on on Burnout of Un i versity Teachers
WANG Tian2yang
(School of Educati on,Henan University,Kaifeng475004,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j ob burnout status of university teachers.M ethods:404teachers were assessed with MB I. Results The scores of emoti onal exhausti on,depers onalizati on and pers onal accomp lish ment were2.00±0.49、1.78±0.54and2.98±0.53M ale experienced higher e moti onal exhausti on and l ower pers onal accomp lish ment than Fe male teachers.The level of University teachers’j ob burnout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educati on level and not by teaching age.Conclusi on:The j ob burnout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s not seri ous on whole.
Key words:j ob burnout;questi onnaire method;university teachers;investigati on
(责任编辑:朱 岚)—
4
8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