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学号:2015120725 学院:美术学院姓名:王磊摘要: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但高中美术鉴赏课目前还不是高考科目,学生不听课、开小差、聊天、看杂志甚至睡觉,在美术课堂上可谓屡见不鲜。

如何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利于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

关键词:存在的问题;措施;学生参与;学生为主体;一、美术鉴赏课堂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美术鉴赏课是一门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教育的课程,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术课程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术鉴赏课以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开阔学生文化视野、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各方面全面发展为目的。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美术学科的地位不断提高,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完善,但美术鉴赏课在高中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还需要不断完善,教学现状令人担忧。

本文就高中教学中美术鉴赏课堂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探究:我校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很多学生在欣赏课上不听课,做其他科目的作业、聊天、看杂志甚至是睡觉。

这样,不但增大了美术课堂教学的难度,而且严重打消了教师们授课的积极性。

此外,学生只对色彩鲜艳的作品、艺术形式新颖的作品感兴趣,极少数学生喜欢古典艺术。

比如讲《中国古代绘画的撷英》时,绝大部分学生对中国古代画毫无兴趣,感觉离自己生活特别远,对此,笔者根据现实存在的状况利用建构主义学原理做了一个的教学设计(详见附录)。

二、正视美术鉴赏课堂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原因。

我校美术鉴赏课上起来吃力的原因:首先,我校学生成绩水平普遍偏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有限,欣赏能力有待提升。

其次,.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程序或方法,学生不易找到方法,教材内容量较大,课时较少,美术欣赏课只学习一年,两周一次课,一次课40分钟。

再次,所讲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而且.美术鉴赏是高考非高考科目,大部分学生认为没必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

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教学设计没有符合学生认知需求,没有吸引学生注意力,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针对问题,进行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的原因,笔者进行了以下的尝试和努力:1.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各个环节,改变教师一直讲,学生一直听的局面,让学生动起来。

例如我在讲《剪纸艺术欣赏》的课堂上,学生们看见白板中播放的剪纸的图片和纹样并没有很感兴趣很喜欢的样子,笔者利用几分钟的时间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剪团花的方法——三折剪、四折剪、五折剪,这样的方法既简单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很快速的学生们会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当学生们看见了自己的作品后都十分的激动,极大的增强了学生们的自信心,同时对美术课程的兴趣也更为浓厚了。

这就是鼓励学生动手参与实践的良好效果,当学生们剪出作品后成就感大大的增强了,并且激发了学习兴趣,此外剪纸的实用性比较强,并增强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课后也可以动手操作。

教师本人走进学生中间指导学生,学生和教师的感情也有所增进,一举数得。

2.教师们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和舍取,进行整理和拓展。

高中美术鉴赏教材存在着一个比较突出的难题是教学内容容量大和教学时间少的矛盾。

美术教材一共20课,美术课本的1课时看起来就那两页、三页的内容,但是要讲完并被学生吸收特别不容易。

再加上师生互动、小组讨论、评价等活动,时间特别紧张。

结果导致,为赶进度而讲课,学生跟不上,慢慢地失去了兴趣,而且教师也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的效果。

例如人美版教材,前8课主要是讲美术鉴赏的方法,美术作品的分类,美术作品的形式,这部分内容可需要教师主讲的方式,而后面的课程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且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美术鉴赏用的最多的教学方法就是“比较”。

比较有两种,可以是“横”向比较,例如把同一时期的中国作品与西方作品相比;还可以进行“纵”向的比较,就是把同一国家的不同时代的作品进行比较,比较的过程就是对不同作品加深认识的过程。

此外,我还用课题的方式去研究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及其代表作,这样的重点突出,防止学生泛泛的了解,结果造成什么都没记住。

以史的思路去贯穿课堂,学生易形成思路,将艺术作品分时代分时期,有整理的记在心里。

3.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模式,合作探究方式进行教学。

美术欣赏是主客体的统一,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创造的潜能。

欣赏活动必须要靠学生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的深刻的体验。

[1]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的基本立场,教师和学生以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学习活动有重要影响。

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学生主体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协助学生建构意义;学习要注重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强调讨论和合作学习。

4.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方面。

笔者根据经验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方面进行了总结:(1)课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预习,布置作业,欣赏课是两周一次课,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查阅相关的资料,有了一定的积累和经验才能进行鉴赏。

(2)设置好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欣赏作品,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分析、赏析。

比如我在讲《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作品时,设置了四个问题,利用白板播放图片,标明作者、作品名称与创作时间,学生根据问题和创作的背景就可以进行思考去分析该作品,问题设置相互关联,由浅及深,四个问题分别是,画面中的人物有多少个?画面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画面中的人物在做什么?他们是什么样的人物?作者为什么画他们? 学生一步步地回答问题,再将答案总结在一起就可以了解到这幅作品深层的价值,列宾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怀,人道主义精神的反映。

也会让学生们认识到伟大的作品是关怀人的,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的。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索多元化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的方式上在进行了一些粗略的尝试。

尝试多领略知识融汇贯通,拓展学生创新思维。

美术不是完全独立的存在的学科,它与音乐、戏剧、文学等等领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2]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淡化学科本位意识。

让学生在多领域的自主体验学习过程中,学会触类旁通。

多领域知识的碰撞不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还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

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

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有唯一的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缺乏个性与活力。

因此教学中教师们要营造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欣赏的热情,让他们想说,敢说,畅所欲言,尽情领略艺术的魅力。

[3](4)教师还应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

要敢于摆脱教条,善于超越,具备广博的知识以及教育学和心理知识,只有这才能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4]不断的充实和学习,把现当代艺术有取舍的融入美术鉴赏课中,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使美术鉴赏课生动起来,把美育思想融入课程的过程中,并相信艺术使人成为人,艺术会改善学生们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

结论:通过以上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识到:虽然美术鉴赏课不能得到全部学生的认可和喜爱,但是只要教师多下功夫研究符合学生心理的课程内容,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美术鉴赏是没有固定的方法,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要怕有问题,而要积极地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根据现实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特征,才能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理解美术文化,形成一定的人文素养,最终达到美术课程标准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1]卢洪.浅谈高中美术教学.[D].琼海:九曲江中学.[2]党丽.创新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方法.[J].读与写新课程论坛,2013年第5期(上).[3]党丽.创新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方法.[J].读与写新课程论坛,2013年第5期(上).[4]王美岚、王琳.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及启示.[J].当代教学科学,2005年第21期.附录:《中国古代绘画撷英》——形神兼备迁想妙得一、教材分析: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如果上溯到原始社会的彩陶时期,中国绘画已经过了七千年左右的发展历程。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绘画艺术瑰宝。

高中学生,虽具备一定中国绘画的基础知识但缺乏对中国古代绘画系统的了解。

本课仅从岩画、陶画、帛画、壁画、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中撷取部分作品,供学生领略中国古代绘画的风采。

二、教学思路设计:本课涵盖面非常广,由于时间有限,很难在一节课中对中国画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详细的介绍。

因此,我把课文分成两节课来完成,本节课只完成第一部分。

第一课时:对中国古代绘画发展的历程作概括性的讲解与展示,挑选个别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与作品进行详细分析,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欣赏绘画作品的方法。

第二课时: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收集中国古代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相关作品与画家生平资料,并在老师的引导下作专题的交流与探讨。

三、教学方面的设想:1.充分发挥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势,以感性的语言传递给学生美的信息。

2.通过精心设计质疑,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学会分析欣赏作品的方法。

3.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大量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震撼。

4.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中国历史、社会、文化来综合讲解。

将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比较,以便更加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

四、学习方法的设定:自主探究,参与互动:课前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充分预习,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提出质疑,充分体现高中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并待课堂中与老师交流与探讨。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艺术,努力提高学生基本的艺术素养和欣赏绘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绘画从原始时期的岩画、陶画、帛画到山水、花鸟画、人物画高峰期的代表性作品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有所认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力争达到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目的,热爱祖国传统艺术。

六、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对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绘画艺术作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介绍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发展脉络和演变以及多种风貌的艺术风格。

2、教学难点:1.涵盖面比较广,而时间所限制,无法详细地进行介绍。

2.提高艺术审美欣赏能力,以欣赏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和特点,引导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