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结算案例集word版

国际结算案例集word版

国际结算案例集2008年6月目录案例1:伪造支票的责任分析----------------------------------------------------1案例2:忽视票据贴现功能导致的损失案------------------------------------------1案例3:本票当事人责任分析----------------------------------------------------2案例4:遗失票据被冒用导致的索赔案--------------------------------------------3案例5:托收中的临时贷记------------------------------------------------------3案例6:托受收取利息处理不当导致的损失案--------------------------------------3案例7:托收行错寄单据导致的索赔案--------------------------------------------4案例8:信用的独立性理解------------------------------------------------------5案例9:保兑行的付款责任分析--------------------------------------------------6案例10:寄单行表提不符点是否可作为开证行拒付依据-----------------------------7案例11:L/C支付导致的损失案--------------------------------------------------8案例12:分批装运失误导致的损失------------------------------------------------9案例13:假远期信用证的理解----------------------------------------------------9案例14:开证行破产后保兑行付款责任分析---------------------------------------10案例15:空运单据实际装运时间的理解-------------------------------------------10案例16:要求信用证修改导致的损失案-------------------------------------------11案例17:对托收中进口商行为的分析---------------------------------------------11案例18:信用证支付下遭遇不可抗力的理解---------------------------------------11案例19:信用证电开文本与邮寄文本不符案---------------------------------------12案例20:信托收据借单导致的损失案---------------------------------------------13案例21:L/C下进口商倒闭的处理------------------------------------------------13案例22:议付行索汇后的退款案-------------------------------------------------14案例23:分批装运货物与合同不符案---------------------------------------------14案例24:投保加成比例修改案---------------------------------------------------15案例25:提单漏注“Freight Prepaid”的后果------------------------------------15案例26:L/C数量规定为“约”的处理--------------------------------------------15案例27:分公司提供认可样品的电抄导致的拒付-----------------------------------16案例28:收款金额超L/C余额导致的拒付-----------------------------------------16案例29:对开证行提出不符点的分析---------------------------------------------17案例30:信托收据借单后的处理-------------------------------------------------17案例31:代收行自行借单的处理-------------------------------------------------18案例32:信用证修改函邮寄耽误引发的损失---------------------------------------19案例33:即期付款交单下直接交货给用户案---------------------------------------20案例34:进口商拒付理由分析---------------------------------------------------20案例35:信用证装期与合同不符导致的争议案-------------------------------------20案例36:押汇行向受益人追索案-------------------------------------------------21案例37:交单截止时间为银行非营业日的分析-------------------------------------21案例38:信用证简电的处理-----------------------------------------------------22案例39:L/C修改渠道的分析----------------------------------------------------23案例40:最迟交单日和交货数量的分析-------------------------------------------23案例41:出口商面对银行拒付的教训---------------------------------------------24案例42:更改支付方式导致的损失案---------------------------------------------24案例43:单据对货物描述的理解-------------------------------------------------25案例1:伪造支票的责任分析ROBINSON偷窃了BROWN的支票簿,并伪造BROWN的签字签发了一张1000英镑的支票交给JOANS,得到1000英镑的现金。

问题一,如果JOANS向银行提示支票被发现票据是伪造而被拒付,其可采取什么补救办法?问题二,如果JOANS在支票上签字转让给JIM,JIM向银行提示支票被发现票据是伪造而被拒付,此笔损失由哪一方承担, JIM,JOANS, BROWN,银行或其他?分析:1、JOANS如果不获付款,只能向ROBINSON索赔。

2、JIM可以向JOANS索赔,因为支票是文义证券,JOANS签字是真实的,对支票文义负责,JOANS赔偿后,向ROBINSON索赔。

案例2:忽视票据贴现功能导致的损失案2007年 1月,某市A公司与新加坡B商签订了一份进口胶合板的合同,总金额为760万美元,支付方式为付款交单,允许分批装运。

按合同规定,第一批60万美元的胶合板准时到货,经检验A公司认为质量良好。

就在第二批交货期来临之际,B商向A提出:鉴于贵公司资金周转困难,为帮助贵方,我方允许贵公司采取远期付款。

贵公司作为买方,给我方开出一张见票后一年付款700万美元的汇票,请x银行某市分行承兑。

承兑后,我方保证将700万美元的胶合板在一年内交货。

贵方全部收货后,再付给我方700万美元的货款。

A公司认为现在不付款,只开张远期票据就可得到货物在国内市场销售,利用这一年的时间,还可以将货款再投资,这是一笔无本生意,于是欣然接受了B商的建议,给B商签发了一张见票后一年付款 700万美元的汇票。

但A公司始料不及的是,B商将这张承兑了的远期票据在新加坡的美国银行贴现600万美元。

从此却一张胶合板都不交给A公司了。

事实上,B商将这笔巨款骗到手后便无影无踪了。

一年后,新加坡的美国银行持这张承兑了的远期票据请XXX银行某市分行付款。

尽管B商没有交货,某市分行却不得以此为理由拒绝向善意持票人美国银行支付票据金额。

最后,由于本案金额巨大,报请上级批准,由该行某市分行付给美国银行600万美元而结案。

分析:远期票据可以通过贴现市场得以兑现,另外,票据的重要性质之一为票据的无因性,对于善意的持票人必须承担付款责任,本案例A公司对相关的票据性质缺乏了解,导致了损失的产生。

案例3:本票当事人责任分析2003年12月24日,A公司从香港商人陈某用400万港元从陈某手中购买香港B 银行开出的050760号和050767号本票两张,金额分别为260万和240万港元。

陈某在上述两张本票的收款人空白栏内填入A公司后,A公司当日即持票到C工商银行办理兑付。

由于该行与香港B银行无直接业务关系,便建议A公司到D 中国银行办理兑付。

同月25日,C工商银行与A公司一起到D中国银行办理兑付业务。

D中国银行(是香港B银行在海外的联行)审查后,认为该两张本票票面要件相符,密押相符,便在本票上盖了“印押相符”章,A公司与C工商银行分别在两张本票后背书鉴章。

D中国银行即将500万元港币划入C工商银行帐内,C工商银行又将此款划入A公司帐户。

A公司见款已入帐,将400万元港元划到陈某帐户。

D中国银行工作人员在划出500万元港币汇帐后,便把两张本票留作存根归档,至2004年8月22日,有关人员在检查中发现后,方从档案中取出这两张本票,并向香港B银行提示付款。

同月30日,D中国银行接到香港B银行的退票通知书称此两张本票系伪造,拒绝付款。

D中国银行即日向C工商银行退回本票并说明理由,要求其将500万元港币归还。

C工商银行接票后当日即函复D中国银行请求控制A公司在D中国银行的港币帐户。

此时陈某已不知去向。

D中国银行以C工商银行与A公司为共同被告提起诉讼。

分析:本案涉诉票据系伪造,无伪造人签名、无陈某签名、出票人香港B银行的Q签章系伪造,因此,伪造人陈某、香港B银行均不负票据上的责任,香港B银行可以拒绝承担付款义务;C工商银行与A公司在支票上背书签章,应对票据上的债务负连带责任;持票人D中国银行未在有效付款提示期限内向香港B银行提示付款,丧失了对其前手C工商银行和A公司的追索权,但其仍然有权请求民事赔偿,C工商银行和A公司应根据过错大小承担民事赔偿的法律责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