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第二十四期(总第83期)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11年5月16日工作动态全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座谈会5月4日至5日在我省青岛市召开。
人社部副部长杨志明作重要讲话,郭兆信副省长致辞,董国勋厅长出席会议,山东、辽宁、上海、贵州、宁夏、青岛5省、区、市人社厅(局)负责同志作典型发言。
杨志明副部长强调,“十二五”时期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要以贯彻落实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主线,以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机制为核心,以加强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和仲裁院基本建设为重点,努力提升调解仲裁服务社会的能力,逐步建立起预防功能健全、调解方式有效、仲裁公正权威、队伍充实专业的统一的劳动人事— 1 —争议处理体制。
今年要加快制定法律配套规章,进一步健全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法律政策体系;要加强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将多数争议案件用柔性化方式及时处理;要加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基本建设力度,提升争议处理效能;要完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制度,同步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仲裁结案率保持在90%以上;要加快调解仲裁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
(调解仲裁管理处)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规划财务座谈会暨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会5月11日在临沂沂水召开。
会议总结了“十一五”时期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规划财务及平台建设工作,研究部署了“十二五”时期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规划财务工作,并就推进全省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作出了动员部署。
董国勋厅长在会上指出,“十二五”时期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仍将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规划财务工作要紧紧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以“十二五”规划实施为统领,做实规划,统筹谋划事业发展全局;做准统计,客观反映事业发展现状;做好预算,有力保障事业健康发展。
曹可元副厅长重点就加快推进全省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讲了重要意见。
(规划财务处)— 2 —重要信息我省省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呈现四个新特点。
41个省直部门和12家省直属事业单位计划招聘初级岗位1499人,报名参加笔试人员60313人,招聘比例平均达40:1。
呈现四大特点:一是报名应聘人员范围广。
其中应届和择业期内毕业生占51.7%,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占5.4%,在职工作人员占29.5%,农民占0.1%,其他人员占13.2%。
二是报考人员学历层次较高。
应聘人员具有博士学位的86人,占0.1%;硕士学位15423人,占25.6%;大学学士及双学士人员42072人,占69.8%。
三是服务基层项目人数大幅增加。
符合加分人员由2010年1920人增加到今年3287人,增长了42%。
四是报考岗位冷热不均。
省地税局所属5市基层单位、省立医院护理、中医高专辅导员及旅游学院综合管理等8个招聘岗位,因专业条件限制较少,学历要求不高,报名人数超过千人;而部分院校及地矿、国土资源系统的23个招聘岗位,因岗位条件要求高、专业性强或条件艰苦无人应聘。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我省国有企业有伤残等级“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
为加快推进“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省人社、财政、国资、监察四部门与各市政府签订了工作目标协议书,中央、省财政分别拨付一定补助资金。
各市政府对企业“老— 3 —工伤”人员纳入统筹工作负总责,通过统筹基金调剂、企业缴纳部分费用、政府财政补助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并加强监督检查,加大推进力度。
截至4月底,全省65372名国有企业有伤残等级的“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
(工伤保险处)山东省失业预警指标体系研究课题成果获我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该课题由我厅和省社会科学院联合研发,旨在结合山东实际,着眼于治理失业的长期目标,准确掌握我省失业状况和失业风险,探索建立一套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失业预警指标体系,预测失业率和就业形势,应对失业率上升。
课题报告在对国内外失业及其预警理论较为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对于建立我省宏观失业预警指标体系理论框架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宏观失业预警的基本理论模型,确定了反映失业水平的宏观失业预警指数,并对2009-2015年我省宏观失业警情做出了预测,提出了失业应急预案建设方案和失业治理长效机制。
该项课题成果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居领先水平。
(失业保险处)青岛市多渠道服务中小企业人力资源需求。
一是建立用工监测制度。
在各区市分别建立用工监测点,每月对中小企业进行监测,分析企业用工特点和就业走势,为岗位开发、资源配臵、技能培训提供即时信息。
二是建立岗位收集制度。
对中小企业实行重点岗位开发,纳入“一卡通”信息系统管理,建立岗位信息库,— 4 —向社会发布中小企业用工信息,提高岗位信息覆盖率,今年以来已收集发布岗位信息21.2万个。
三是提供岗位分类服务。
对中小企业需求岗位按层次分类,建立高端人才资源库解决高端人才招聘难题,开发劳务合作基地解决低端岗位招聘不足问题。
四是搞好招聘洽谈服务。
结合中小企业用工需求和招聘季节变化特点,每年举办中小企业招聘会600场次以上,年均对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需求20万人。
五是加强招聘指导服务。
指导中小招聘企业准确描述招聘岗位,合理界定招聘条件、数量和形式;引导长期缺工岗位提高福利待遇,帮助调整招聘方案。
目前全市中小企业长期招聘不足岗位1.6万个左右,缺工情况处于较低水平。
六是跟进人力资源储备服务。
联合驻青大中专院校、对口省市、专门培训机构建立人力资源储备基地和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式、职业化等人力资源储备与培训,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人力资源需求。
(青岛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莱芜市组织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星级管理评选活动。
评选活动严格按照评审内容和标准进行评审,对星级和谐企业创建实行“一票否决”。
获“莱芜市劳动关系和谐星级企业”称号的单位,优先推荐参加各级“模范集体”或“五一劳动奖状”评选;企业领导人优先推荐参加各级“劳动模范”或“五一劳动奖章”评选,同时作为各级文明单位评选的重要参考依据。
未达到星级和谐企业标准的企业,不得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其主要负责人不得评为市级及以上劳动模范、优秀企业家,不得授予“五一劳动奖章”。
— 5 —评选活动把职工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劳动关系是否和谐的重要条件,着重解决职工密切关注的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安全生产等问题。
(莱芜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临沂市实施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推进再就业培训工作。
政府购买培训成果主要面对辖区内的就业困难家庭、残疾人家庭、失业人员、城镇新成长劳动力以及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由政府出资,通过招投标确定培训机构,采取订单式、定向式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对困难群体免费进行培训。
今年共开设面点糕点、美容美发、电气焊、中式烹调、汽车维修等11个工种,计划培训1000人。
自2009年临沂市启动政府购买培训成果以来,已累计免费培训1300人,有力地促进了困难群体再就业。
(临沂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菏泽市突出五项重点促进城乡就业。
一是重点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完善服务、培训、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营造转移就业的良好环境。
二是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
实施“全科医师”培训计划等基层就业工程,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确保总体就业率达到80%。
三是重点做好城乡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建立大项目就业跟踪管理服务制度,组织各县区人社局长与大项目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定期召开大— 6 —项目就业调度会,推进工作平衡开展。
全市357个大项目吸纳就业总量达11万多人。
四是重点做好政策引导鼓励自主创业。
以创建创业型城市为抓手,以大学生、失业人员和返乡务工人员为重点,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和指导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
全市通过创业带动就业2.1万人。
五是重点做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助推就业。
加快市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进度,完善规范县级人力资源市场就业服务体系,健全乡镇社区和村级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基层服务平台促进统筹城乡就业的重要作用。
(菏泽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济宁市任城区加快推进新农保试点。
区政府与各镇街主要负责人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对村级协办员兑现奖励政策,利用宣传车、宣传横幅、电视台、政府网站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宣传新农保制度。
加大财政倾斜力度,区财政每年将投入近3000万元用于各项新农保补贴,为农村重度残疾人每人每年代缴100元的养老保险费。
区财政还投入195万元,配备了相应的办公设施,对工作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
任城区自今年4月启动新农保试点,截至目前,参保率达到85.84%,提前完成了全年80%的目标任务。
(济宁市任城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简讯】省人才服务中心公益服务月活动效果显著。
由省人社厅主办,省人才服务中心承办的人才交流公益服务月活动自4月初开— 7 —展以来受到招聘企业和求职人员广泛关注,取得良好效果。
此次活动根据企业对某些特殊人才需求量大的特点,专门到驻济高校进行针对性宣传,动员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参加交流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省就业供需矛盾。
活动期间共举办了3期大型人才交流会,参会企业与求职人员全部免费入场,来自全省的400余家企业进场招聘,提供岗位超过3000个,求职人数累计超过一万余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 2600多人。
(省人才服务中心)我省调整1至4级工伤人员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和供养亲属抚恤金标准。
经省政府同意,我省确定自今年1月1日起,对1至4级工伤人员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和供养亲属抚恤金标准进行调整,月人均分别增加165.5元、116元、65元,5月20日前将全部发放到相关人员手中。
(工伤保险处)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发: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领导,各处室、直属单位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政策研究处印发本期编辑:周佳晓电话:86101062 E-mail:sdrszyc @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