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远技术现状研究综述摘要:在田径项目中,跳远是一个对技术要求很高的项目。
近年来跳远成绩不断提高,根本原因是运动员通过科学训练、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技术取得长足进步的体现。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综述法,从跳远技术的多个环节,对国内外跳远技术的研究现状和结果做了系统的分析和整理。
关键词: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前言跳远是由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四个部分组成的。
它们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因此,正确地完成跳远技术的各个部分动作,以及实现各部分动作的有机结合是跳远技术的关键。
现代跳远始于19世纪末,自美国名将迈克·鲍威尔(Mike Powell )在第三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创造的8米95跳远世界纪录以来,打破此记录一直成为许多世界优秀选手追求的梦想。
从跳远技术的发展来看,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最初是简单的蹲踞式,之后有了挺身式,又有了走步式。
今天的跳远技术,正向着快速的助跑。
迅速而有力的起跳和较高的跳跃高度方向发展,运动员必须具备全面和良好的身体素质,熟练而准确地掌握先进的技术,才能在赛场上取得好的成绩。
因此,当前应该认真总结经验,运用先进的理论、技术与科学的训练方法,以迅速提高我国运动员跳远水平。
助跑跳远的助跑速度与跳远成绩密切相关。
跳远助跑的任务就是获得最高的水平速度,并为准确踏板和快而有力的起跳做好技术、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
跑是跳的基础,跳是跑的发展与结果。
跑不好,就跳不好。
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这种现象,当欲跳越一定宽度的壕沟时,人总要加上几步助跑。
当汽车穿越同样的坡度时,快速行驶的汽车总比慢速行驶的汽车冲得要远得多。
这足以说明,快速助跑对提高跳远成绩的积极作用。
1.1助跑起动及加速方式助跑的起动姿势直接影响助跑的稳定性与准确性。
赵承业在《跳远技术分析》一文中将助跑的起动姿势有两种:一种是从静止状态开始,一般采用两腿微曲、两足左右平行站立的“半蹲式”,或两腿前后分立的“站立式”起动姿势。
另一种是走几步或走跳步结合踩上第一个标志点,行进间开始的起动。
第一种方法,前三步的和速度变化较小,有利于提高助跑的准确性。
第二种方法,助跑则比较自然,动作比较放松。
但由于是动态,每次踩上标志的位置和速度不易控制,对准确踏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助跑的加速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积极加速,一种是逐渐加速。
积极加速方式是从助胞一开始就跑得很积极。
步频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上,这种加速方式能较早地摆脱静止状态,并获得较高的助跑速度。
其特点是助跑开始几步的步长较短,步频较快,上体前倾也较大。
这种助跑方式适合于绝对速度较快的运动员。
但因助跑动作紧张,起跳的准确性差,所以世界优秀运动员很少采用这种方法。
逐渐加速方式一股是在加大步长或保持步长的基础上提高步频。
这种加速时间较长,加速过程比较均匀平稳。
因此,跑的动作比较轻松、自然。
起跳的准确性较好,每次试跳成绩也较稳定。
刘易斯、鲍威尔等优秀运动员大部采用这种方式。
1.2助跑的距离和速度助跑距离由于运动员的步幅大小不一,加速能力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郭爱斌在《跳远运动中助跑与起跳技术分析》一文中表达这样的观点:只有适宜的助跑距离才能使自己水平速度充分发挥。
这是一个重要而又常常被忽视的问题。
如果距离不够长,则不能充分发挥出速度水平;如果过长,则又会造成无效的体力消耗,甚至起跳时速度下降。
所以每个运动员确定适宜的助跑距离是训练中的任务。
助跑距离的长短应因人而异。
我们一般的助跑距离,男为35~40 m,女为30~35 m。
但是还有更长的助跑距离,如美国刘易斯的助跑距离为51. 3 m之多,这跟他个人的最高速度的发挥有关系,随其专项成绩、训练水平及绝对速度水平的不断变化而进行必要的调整。
运动员高速助跑的目的就是在起跳时获得最大的起跳速度。
大量研究表明,助跑速度在决定跳远成绩的所有因素中所占的作用大于70%,它与跳远成绩的相关系数男运动员高达0. 943,美国人认为:提高0. 1 m /s的腾起速度时,跳远成绩将增加9. 5 cm,所以现代跳远技术提倡在高速助跑下迅速完成起跳,如世界部分优秀跳远运动员最后10m的助跑速度可达10 m /s以上。
1.3最后几步的助跑技术最后6-8步的助跑技术,主要表现为两种技术特征,一种是最后几步的步长相对缩短,步频明显加快,形成快速进入起跳的助跑技术节奏;另一种是在步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加快步频,形成快速上板的助跑技术特征。
阳剑在《跳远助跑、起跳技术分析》一文中指出:在最后两步里,倒数第二步较大,其原因是由于身体重心下降和支撑腿膝、踝弯曲所致,这一步是以全脚掌着地。
倒数第二步与正常跑是不同的,不能仅仅是跑过这一步,而是必须在这一步为起跳做准备。
最后两步是一长一短,最后一步由于身体重心的提高而使其小于倒数第二步,这样有利于有效地做好起跳的准备。
在最后两步要放松并保持助跑速度,继续摆臂动作,否则会减慢起跳前的速度。
助跑速度的损失,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助跑距离过短,踏跳时尚未达到最高速度;二是助跑距离过长,在踏跳前早已达到最高速度。
在训练中要使运动员建立助跑的速度由慢到快,最后达到运动员能控制的最高速度的节奏。
起跳起跳的主要任务是使身体按适当的腾起角(一般为18~24度)腾起。
腾起的初速度越大,越有可能取得优良的成绩。
优秀运动员的腾起初速度可达9.2~9.6米/秒,身体重心腾起高度可达50~75厘米。
起跳时,从脚掌着地离地的过程中,身体重心向前移动的距离约1米左右,起跳时间为0.1~0.13秒。
起跳过程可分为着地、缓冲和蹬伸三阶段。
2.1起跳脚着地在助跑最后一步,为了加快着板动作,起跳大腿前摆得比短跑低一些,采用象跑时那样“扒地”动作,积极下落着板,脚跟与脚掌几乎同时接触起跳板。
岳新坡、孔祥宁《对跳远起跳时几个不同角度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此时,着地角、蹬地角的适宜与否,反应了运动员踏板技术的好坏,可根据运动员个体特点确定合适的着地角;扇面角的转化时机(即着地向蹬伸的过度)应在重心投影点之前;起跳时躯干与地面角度为90~107度,小腿与起跳板夹角为65度左右,膝关节为175到178度。
2.1缓冲缓冲是指踏跳过程中从起跳脚着板开始到膝关节的最大弯曲环节,它的作用降低了运动惯性力对身体的压力,缓冲了对水平速度的制动,并为起跳蹬伸创造有利条件。
由此可见,缓冲虽然不能直接影响跳远成绩,但它连接着助跑与起跳这两个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助跑速度的发挥与利用以及起跳效果的好坏。
刘德松《论缓冲能力对跳远助跑速度和起跳效果的影响》研究认为:缓冲能力强,有利于助跑速度的发挥和利用,可以加快踏跳时工作肌收缩方式的装换速度,有利于起跳时肌肉弹性势能的储存和利用,并能提高蹬伸的力学效果,从而提高起跳效果。
2.3蹬伸蹬伸阶段是由起跳腿膝关节最大弯曲时始,至起跳脚跳离地面瞬间为止。
此时,上体保持正直,提肩,拔腰,同时下肢快速蹬伸,髋、膝、踝三个关节充分伸直,身体向前上方腾起,蹬伸动作越快越充分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越大,要想做到这些必须注意蹬伸的时机和其它环节。
前苏联的丘帕等人研究表明,在最大缓冲身体重心处于垂直支撑面3~ 8度有利于提高蹬伸力量,使支撑的作用力更宜通过身体重心,有利于起跳腿由退让性收缩转成主动性收缩,发挥最大的收缩肌力,获得较大的蹬伸冲量。
郭爱斌在《跳远运动中助跑与起跳技术分析》指出摆动环节对蹬伸也起着重要作用,蹬伸的目的是使髋、膝、踝三关节充分伸直,而摆动加大的动作幅度,上肢有意识的向前上方的摆动起到提肩、拔腰的作用,提高了身体重心。
下肢摆腿的作用更不可忽视,现在跑步式起跑加快了摆动腿的速度,减短了起跳的缓冲时间,加快了蹬伸速度。
摆动腿的幅度加大,带动髋关节的快速移动,有利于起跳腿的充分伸直,所以在蹬伸过程中,要更合理利用摆动的作用。
腾空人体离开地面后的空中腾越阶段,叫腾空。
腾空技术是指人体在腾空运动时,通过身体上下肢动作变化实现的收腹抬腿动作,此时跳远运动员会产生向前翻转的特点,简称前旋。
腾空技术也对成绩起着重要的作用。
腾空技术包括:蹲踞式、挺身式、走步式三种。
目前国内外教科书和文献资料以及跳远运动实践都普遍认为:走步式腾空技术克服身体前旋较挺身式腾空技术优越;挺身式腾空技术克服身体前旋较蹲踞式腾空技术优越。
落地最后一个环节落地在平时的训练中常常不被重视,但细节决定成败,经济适用的落地能够有效的提高成绩。
吕国栋在《影响跳远成绩的因素分析》一文中总结跳远比赛中,低水平运动员常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落地时滑行不够加之屈膝不够,臀部落在落地点的后方,使得成绩大大减少;(2)落地后习惯性的手撑地,犯了低级错误;而高水平运动员可通过身体的控制,将双腿充分向前伸展,落地时与地面的夹角降至最低,这样有利于运动员延缓落地时间,从而增加落地时的水平距离;(3)可以更好让身体落地时向前滑行,使得双脚以上的部位落地时落在远离双脚落地点的位置,不至于损失有效成绩。
有些的运动员采取侧倒的动作落地,都是为了避免成绩无谓损失的有效方法。
可见良好的落地技术是在控制好躯干稍有前倾的同时,使两腿高抬和向前伸展,并一直保持到脚跟即将触沙前,而当脚跟一接触沙坑,膝关节就要弯屈缓冲髋部前移,两臂由后向前摆动,使身体重心尽快移过落地最近点。
所以训练时一定要通过关注以上细节来提升比赛成绩以及比赛时成绩的稳定性。
总结根据阅读的文献发现,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体育科研的发展,在许多跳远有关的文章中,人们对跳远助跑、起跳、腾空、落地等环节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对跳远项目的研究更加深入、细致。
跳远各个环节的指标不断丰富,并且逐步揭示其本质特征,形成更加正确的理论。
以此理论的指导,实践中运动员必将少走很多弯路,从而推动跳远成绩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1】赵承业《跳远技术分析》【2】郭爱斌《跳远运动中助跑与起跳技术分析》【3】阳剑《跳远助跑、起跳技术分析》【4】岳新坡、孔祥宁《对跳远起跳时几个不同角度之间关系的研究》【5】刘德松《论缓冲能力对跳远助跑速度和起跳效果的影响》【6】吕国栋《影响跳远成绩的因素分析》【7】丁伟,蔡犁《跳远助跑与起跳技术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