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政治《中国近代史纲要》周年纪念考点2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纪念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但是,民国的成立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反思中认识到要确实改造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
这个运动后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刊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
1917年,《新青年》编辑部迁往北京。
1918年1月,《新青年》由陈独秀个人主编的刊物改名为《同人》刊物。
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参加编辑部并成为主要撰稿人。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为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以及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闻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
陈独秀提出的文学革命的主张,胡适对白话文的提倡,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新文化运动提出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
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即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
4、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1)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2)它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从而为外国各种思想流派传入中国敞开了大门,激励着人们去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5、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首先,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其次,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
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再次,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表现为肯定和否定一切。
他们中有的人看问题很片面。
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高效的复习有助于考研成绩的提高,以上就是为大家准备的2017年考研政治重要概念,希望对大家有用。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林则徐1839年6月(3日至26日)在广东虎门销毁收缴鸦片,英国针对中国禁烟,1840年4月,国会通过对华战争的决定。
1840年6月,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战争的结果:1842年8月29日,清政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后陆续签订的《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10月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
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了,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和世界一、鸦片战争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多选)在经济上,是以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封建地主制经济。
在政治上,其基本特征是封建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
在文化上,文化思想体系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在社会上,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
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多选)(一)鸦片战争期间的不平等条约1、中英《南京条约》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关税协定2、中美《望厦条约》(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日《马关条约》割地(台湾岛和澎湖列岛)、赔款、四地通商、承认“朝鲜独立”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三)《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中国同俄、美、英、法、德、日、意、奥、西、比、荷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三、列强侵略的结果——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一)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
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毛泽东指出:“自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二)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及其特点1、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多选)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①中国由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国家沦为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
②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变为有了一定程度资本主义成分的半封建社会。
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原因。
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中国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
②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它变成自己的殖民地。
但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大国,特别是中国人民顽强、持久的反抗,同时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问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使得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征服中国,也使得它们不可能共同瓜分中国。
因此,近代中国尽管在实际上已经丧失拥有完整主权的独立国的地位,但是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
因此被称作半殖民地。
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社会的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
②西方列强并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它们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了某些发展,但是并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在中国农村中,地主剥削农民的封建生产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依然占着显然的优势。
这样,中国的经济就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了。
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作了如下分析:①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高利贷资本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著优势。
②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但它的力量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③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史柱。
④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使中国实际上丧失了独立的主权,成为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也是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⑤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⑥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形成“三座大山”),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是世界少有的。
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是近代中国的最基本的国情。
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是“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多选)1、主要矛盾及其关系毛泽东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也能够表现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实现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
前一任务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必然要求和根本目的。
四、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时,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1、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19世纪70至8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从侵占中国周边邻国发展到蚕食中国边疆地区,使中国陷入“边疆危机”。
英国从印度侵入西藏,又从缅甸入侵云南。
法国则从越南侵犯广西。
俄国从中亚入侵新疆。
日本吞并琉球、侵犯台湾。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
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更大大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领土的野心并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
俄、德、法三国以干涉还辽“有功”为由,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由此,德、俄、英、法、日等国于1898年竞相租借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多选)总之,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
其原因是:一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二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正是包括义和团在内的中华民族为反抗侵略所进行的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战斗,才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图谋。
这是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的原因。
五、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的觉醒林则徐可以算得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41年,他组织编成《四洲志》一书。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在1895年,严复就写了《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在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孙中山1894年11月在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时就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甲午以后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的大旗下发生的。
考研政治的备考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很容易是考生在备考时产生疲惫感,但是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必考科目之一,政治在初试中还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政治对于大多数同学,特别是理科生来说更是一大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