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4、在各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5、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都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6、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
7、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来数据分析观念,了解随机现象。
8、“综合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9《标准》中所提出的“四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10、《标准》中所提出的“两能力”是指: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1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1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14、“大众数学”必将成为我国21世纪上半叶中小学数学教育的主旋律。
15、科学计算、理论、实验共同构成当代科学研究的三大支柱。
16、有学者将数学课程的目标分为三类:第一是实用知识;第二是学科知识;第三是文化素养。
17、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18、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19、数学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单项选择题1、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C)的过程。
A、交往互动B、共同发展C、交往互动、共同发展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B)。
A、教教材B、用教材教3、“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数学思考B、过程与方法C、解决问题4、《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表述(A)不同程度。
A学习过程目标B、学习活动结果目标。
5、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C)A、成绩B、目的C、过程6、“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A)次。
A、一B、二C、三D、四7、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C)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C、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8、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C)A组织者合作者B组织者引导者C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A)的过程。
A、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B、主动和被动的生动活泼的C、生动活泼的被动的富于个性10、推理一般包括(C)。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C、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什么是合情推理?什么是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推断某些结果。
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确定的规律,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
三、多项选择题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BC)A、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B、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C、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AB)之上。
A、认知发展水平B、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C、兴趣3、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ABC)。
A、基础性B、普及性C、发展性D、创新性4、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ABCD)。
A、建立数感B、符号意识C、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D、初步形成模型思想5、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ABC)关系。
A、过程与结果B、直观与抽象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四、简答题。
(25%)1、简述《标准》中总体目标四个方面的关系?答:总体目标的四个方面,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
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
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2、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与数量;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3、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主要体现在:1、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
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4、怎样理解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如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答: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
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是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
启发式教学是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关系的有效途径。
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都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5、教学中应当注意哪几个关系?答:1、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2、“预设”与“生成”的关系,3、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4、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6、评价结果的呈现和利用要注意什么?答:评价结果的呈现和利用应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价结果的呈现,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进步,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提高,具备了什么能力,还有什么潜能,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等等。
一、填空。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事物)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作为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与(),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坚持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
4、本标准在设计思路中提出的十个核心词是()、()、()、()、()、()、()、()、()、(),它们是()的核心,也是()的主线。
5、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理解)、(掌握)、()、()等行为动词,过程目标使用(经历)、(探究)()等行为动词表述。
6、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科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 、 7、总目标中要求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 必须的四基指(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 )、(基本思想 )、( 基本活动经验)、( )。
8、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 )、( )、( )、( )。
9、数学课程资源指应用于( )与( )活动中的各种资源。
10、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 )与( )相结合的方式。
第一学段的评价应当以( )评价 为主,第二学段采用( )和( )相结合的方式,第三学段可以采用( )和( )相结合的 方式。
11、( )是考察学生课程目标达成状况的重要方式。
12、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 )、( )、( ),是实现( )目标、实施( ) 的重要资源。
13、数学课程资源主要包括:( )、( )、( )、( )、( )。
14、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 )的水平和教师从事( )的质量。
15、教师教学辅助用书主要是为了加深教师对于( )的理解,加强教师对于( )的认识, 提高教师采用( )的能力。
16、生成性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 )生成的,如师生交互及生生交流中产生的( )、( ) ( )、( )、( )等。
合理地利用生成性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学的( )。
17、文本资源包括 ( )、( )、( )、( )等;信息技术资源包括( )、( )、( )等;社会教育资源包括: ( )、( )、( )、( )、( )、( )等;环境与工具包括( )、( )、( )等;生成性资源包 括( )、( )、( )、( )。
18、教材应具备可读性,易于学生接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 )的空间, 教材可读与否,对不同学段有不同的标准。
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可以采用( )、( )、( ) ( )、( )等多种方式;第二学段应在运用( )、( )( )、等形式的同时,逐渐增加( ) 的比重。
第三学段可以将( )、( )、( )、( )、( )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
19、呈现内容的素材应贴近学生的现实主要包括( )、( )、( )以上三个方面。
20、数学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是( )、( )、( )、( )。
一、填空。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 基础性 )、( 普及性 )和( 发展性 ),是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3、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
4、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5、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6、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 (教师教学)。
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