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滑轮
师:出示实验步骤,并指导学生做实验的方法。
师:演示定滑轮的组装过程。
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1、组装定滑轮
2、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钩码的重力。
3、挂上钩码和弹簧测力计,匀速向下拉动弹簧测力计,பைடு நூலகம்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记录。
4、把钩码的底端与零刻线处相平,观察弹簧测力计挂钩底端在刻度尺的位置,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移动的一定的距离,记录钩码移动的距离和测力计移动的距离。
3、绳移动的方向和物体移动的方向有什么关系呢?
师:要探究力和距离的关系,我们需要哪些测量工具?
师:在使用弹簧测力计前,我们应该做什么?
师:大家观察一下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分别是多少?
师:我们在实验中,小组要分工合作,其中两个人操作,一个人读数,一个人记录。
师:分配每一行的钩码个数。
师:每一行做得快的小组把你的数据抄录到前面的表格中。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和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实际中的滑轮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的实际应用。
2、具有对现实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是否合理进行评价的意识,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生:组装动滑轮
生:进行试验,记录数据。
生:实验并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
生:比较G、F的关系、移动距离h、S的关系和方向改变情况,得出结论。
生:通过计算和比较得出
结论:省一半的力、费2倍的距离,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生:分析被提升的物体。
结论:F=1/2(G物+G动)
生:S =2h
生:分析得出弹簧测力计移动的速度。
3、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重点
研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难点
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会根据实际要求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实验法、归纳法、讨论法、观察法、探究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滑轮、铁架台、弹簧测力计、直尺、钩码、细线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师:播放视频
师:视频中使用了很多机械,出现最多的就是轮,轮是简单机械的一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轮的一种----滑轮。
师:引入和板书课题,
生:观看视频
生:回答
用视频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
讲授新课
一、滑轮
师:引导学生观察滑轮
师:引导学生得出滑轮的定义。
师:在生活中,滑轮这种简单机械很常见。那么,你在哪里看见过滑轮呢?
师:出示幻灯片,展示生活中的滑轮。
师:出示幻灯片,展示滑轮的两种运动情形。
师:引导学生得出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定义。板书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定义
师:出示幻灯片
我们在使用滑轮提升物体时,
1、拉绳的力和物体的重力有什么关系呢?
2、绳移动的距离和物体移动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呢?
得出结论:V绳=2V物
生:思考问题
生:找出定滑轮的支点、动力点、阻力点。并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
生:定滑轮是一个等臂杠杆。
生:找出动滑轮的支点、动力点、阻力点。并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
生:动滑轮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
生:完成练习
通过实物,使学生对滑轮的认识更深刻。
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滑轮就在他们的身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更好地区分动滑轮和定滑轮
由学生自己探索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成就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动手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收集、处理数据的能力,并养成边实验边记录数据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建立物理模型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讨论梳理知识,交流收获
作业
1、练习中出现了水平方向的滑轮,学生根据竖直方向的滑轮得出水平方向的滑轮中力的关系,距离关系。
义务教育教科书 物理八年级下
第十二章 第2节滑轮
学 校
林西县实验中学
姓 名
孙 立
课题
人教版第十二章 第2节 滑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定滑轮和动滑轮,
2、能通过实验,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滑轮解决实际问题。
3、会安装滑轮组,并能根据安装情况分析施加的拉力与物重的关系。
生:总结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定义
生:回答所需的测量工具。
生:回答问题。
生:说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生:组装定滑轮
生:依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生:实验并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
生:比较G、F的关系、移动距离h、S的关系和方向改变情况,得出结论。
结论: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省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分析。引导学生计算物重与与测力计示数的倍数关系,物重移动距离和测力计移动距离的倍数关系。
师:板书:关系式:F=1/2G物
师:引导学生分析在提升重物时都谁被提升。
师:在这个实验中,相对物重而言,动滑轮重、绳重、摩擦较小,三者都可以忽略不计。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动滑轮的重相对较大,这是我们就不在忽略动滑轮重。所省的力就是物重和动滑轮重的1/2。
师: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和物体移动距离的关系呢?
师:若物体移动的速度时1m/s,那么弹簧测力计移动的速度是多少呢?
师: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使用动滑轮省一半的力。这是为什么呢?
师:现在我们从杠杆的角度对滑轮进行分析。
师:出示定滑轮及其简化图,要求学生找出定滑轮的支点、动力点、阻力点。
师:引导学生分析定滑轮是一个什么样的杠杆?
师:出示动滑轮及其简化图,要求学生找出动滑轮的支点、动力点、阻力点。
师:引导学生分析动滑轮是一个什么样的杠杆?
师:出示练习
生:观察滑轮长什么样子?说出它有什么特点?
生:得出滑轮的定义: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轮子
生:举出生活中看见过的滑轮
生:仔细观察动画,看一看,这两种方式中,滑轮的运动有怎样的区别?
5、记录钩码移动的方向和拉力的方向
6、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师:引导学生改变力的方向,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
师: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师:分析G、F两个力不同的原因。
师:学生按照探究定滑轮的步骤,自己探究动滑轮的特点实验。
师:演示定滑轮的组装过程。
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师:引导学生改变力的方向,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